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回应当前国内经济关切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战略采用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主体适应客体到客体适应主体、从机遇主义到独步“无人区”、从局部延伸到交叉颠覆、从对称性跨越到非对称性跨越等新方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的方法论是全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路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B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7-0100-0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是通过调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促进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创新驱动是逻辑起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具有传统创新创业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创”思维展现了思维世界革命性突变的新画面。
一、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
成功与失败是一对价值论范畴,反映了在人为干扰下事件发生的结果与主体最初的预先设置的期望值之间的符合度。“失败是成功之母”指的是失败与成功之间的一种因果逻辑关系辩证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失败与成功之间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相关性关系。失败与成功的因果逻辑次序是对失败的肯定,揭示了创新的基本规律。
今天中国经济的成就主要归结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的巨大贡献。近几年非公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就业岗位。分析我国非公经济的组成发现,中国本土的私营企业占据了各项指标中80%左右的份额。①中国本土私营企业大都是创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家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不少企业家的身份是从打工者转换到企业主的,其中,从农民起家的占了大多数,少部分是脱离机关事业岗位下海创业的,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第一代企業家群体。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富有开拓精神、亲力亲为、坚韧性强。同时,他们大都有“第一桶金”的原罪,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欺诈、背信弃义、家族企业亲人间的反目、假冒伪劣、急功近利、行贿、偷税漏税等法律、道德和人性上的恶。恶能激发人奋斗的欲望,趋向成功的欲望也有可能让人不择手段走向恶。恩格斯在解释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成”时指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②
第一代创业者构成了我国私营经济的主体,他们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代谢能力。他们曾经通过质次价低的竞
收稿日期:2017-0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方法论研究”(15BKS06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16YBA007);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余乃忠,男,长沙理工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长沙410114)。
争模式走向了成功,但这种成功模式不可复制、不可持续,并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曾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是今天失败的前奏,他们片面掌握了资本的逻辑,不仅异化了自己的人格,也异化了整个私营企业家群体的主体格,并为整个社会结构调整加大了成本。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传统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和赢利能力下降方面,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和供给水平与有效需求不相适应。大部分产业结构处于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特别是其管理模式、市场拓展、知识产权和价值导向的制约性和惯性力量已全面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建立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的产业新结构和扩大升级版的中高端产品供给,更需要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供给、战略思维供给、人文情怀供给和价值供给。党中央要求去杠杆,意思是不仅要去经济杠杆,还要去抑制经济发展的精神杠杆。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转换”,一方面,是要求传统私营企业家要主动适应新市场环境,重建创新模式,培育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是为正在成长的后生代企业家群体搭建平台,优化“双创”环境,让其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以此,通过更能适应新市场环境和更敢于面对挑战的新生代企业家的崛起,调整企业家结构,更积极地维护与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规则和规范,促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加快实现通过生产力结构调整向生产关系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构想,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形成中国道路的根本性、持久性优势。
成功者应把握自我否定的创新本质,特别是应确立“归零”或“清零”思维,把成功归于零或归于失败,在成功中发现逆向动能和失败基因。从思维构成来看,无论失败者或成功者,都应有“归零”思维,从发展模式、个性经验到创新心态,都要归零,深刻把握适应是创新的第一原则,真正成为成败辩证法的主人。
二、从主体适应客体到客体适应主体
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最强动力就是创新全球化。创新已成为时代的鲜明主题和基本实践方式。创新也从思维世界、实践世界蔓延到知识生产、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细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新演”变为大众意识形态的新的形而上学。从知识再生产的形态来看,从大学、科研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产品的研发者到一般的本科生、研究生,都把自己的思想成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学习总结)称为创新;从文化结构来看,把一切变动都看作创新;从社会实践过程来看,似乎唯有创新才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创新概念的泛化,并没有给予创新更高的地位,而是低估了它的独特品格和我们掌握它的要素、逻辑所需要的条件。因此,对创新设立边界,既是对非创新劳动和实践的尊重,也是我们进入创新世界内部的前提。约瑟夫·熊彼特20世纪初期提出的创新概念,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认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③在其看来,无数节邮车连接起来,永远不是一条铁路。不难看到,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种质的变化。
创新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自然法则,创新的基本原理主要依据的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无论是突变论还是骤变说,都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后代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即后天习得的特征,而并不是获得性遗传,即把后天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带有适应性和方向性的特征遗传给后代。这就说明,创新能力并不能被父子、师生代际遗传以及自我传递。创新者的能力、方法和品格会根据创新者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条件做出适应性变化。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熊彼特创新概念的核心是主体对客体变化所做出的具有质变性的适应性变革的思维和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创新,不仅要让主体适应客体的发展规律,更要让客体适应主体意愿,即让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适应人的发展逻辑。习近平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④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需求和创新动力,这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大家:“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⑤这就说明,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客体世界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去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从根本上解决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和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的现实问题。“名噪一时的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手机如今已风光不再,甚至成了过眼烟云”⑥,分析其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在面对主客体的新变化时,企业家的创新难以让客体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根本主体的需要,难以满足主体对“更多样的功能、更快捷的速度、更清晰的图像、更时尚的外观的要求”⑦。社会主义经济主体适应客体与客体适应主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的侧重点的变化并不是放弃另一方面,而是进一步强调创新的主体性原则。这也是“创新中国”最根本的优势。
三、从机遇主义到独步“无人区”
回顾我国的发展进程,我们一直强调抢抓发展机遇,深刻把握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这是把作为外因的“机遇”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对“两点论”哲学的运用和发展。从发展的规律来看,所谓机遇就是现存的外部条件、他者的成功经验和时空设定等可以被我利用和借鉴的东西。但如果把内因和外因这对哲学范畴的关系颠倒过来,用外因代替内因,或忽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就会陷入机遇主义陷阱。机遇主义是把机遇放在创新发展第一推动力的地位,过度放大机遇的作用和适用性范围。从本质上看,机遇主义是一种被动性、客体性、依赖主义和拿来主义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必须摆脱机遇主义束缚,“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⑨,实现从跟随到自主、从群体向独步的重大变革,凸显从机遇主义创新到自主創新的结构性变迁,实现从简单的引进、仿制、消化吸收,到综合集成,再到原始创新的历史性飞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当代中国的“双创”者,应敏锐地把握先机,“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⑩,独步“双创”前沿的“无人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的中国“双创”群体,应从多维时空要素来把握独步“无人区”的历史地位和独特内涵。第一,从地理空间来看,就是敢于进入地球外太空、地球内部,以及进入自然条件最为恶劣、无其他国家技术人员待过的战乱地区、大规模疾病流行的地区进行科学探索。第二,从学术空间来看,是指有能力进入人类从未进入和完全未知的领域,没有经验、导航、规则和伙伴,独步于技术创新的处女地和学术冒险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第三,从实体时间来看,独步“无人区”是指超越创新的综合集成阶段,迈入最艰难、最顶端和最富有挑战的时间段。第四,从虚拟时间来看,是指超越现实时间,虚拟性地进入未来时间,无人相随,探索现实时间里无法实现的科学事实和技术体验。第五,从主体素质要求来看,“双创”者需要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顶住漫漫征程中寂寞危险的恐惧,以非凡的耐力、执着和专注,使自己成为科学丛林的先行者和拓荒者、新科学架构的设计者、新一轮科技竞赛规则的制定者、迷陷泥潭盲区的领航者、技术高地的垒土者和技术高峰的挑战者。第六,从主体形成构成来看,人才不是现成的、确定的,而是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第七,从路径面向来看,必须打破对机遇、经验和路径的依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八,从路径特点来看,“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第九,从成果形式来看,独步“无人区”的创新成果将是自主性、原创性、首创性和独创性成果,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和独特性特征。第十,从成果影响来看,将通过对核心技术的占有,带动国家基础性研究、战略性行业和新兴产业的全面进步,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基础已达到独步技术无人区时,即是这一国家经济、军事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是走向创新强国行列的一个转折点。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不是亦步亦趋,也不是成为科技强国的影子,而是在更高起点上,“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
四、从局部延伸到交叉颠覆
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企业家的创新,必须具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特性;研究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一种供应源;建立一个新的工业组织。今天,全球化激烈竞争对于创新的要求已经不能止于熊彼特的生产函数理论,而是要在产能过剩的经济结构中,力求打破和消灭旧的产品、方法、市场或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动力机制,大幅度提升动力增量,实现从局部延伸式创新到全面、交叉和颠覆式创新。所谓颠覆式创新,从社会影响看,一类是在突然之间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和接受,另一类是动摇了已有产品的市场和生存的基础,迫使原产品丧失了发展空间;从内容来看,一类是技术手段的颠覆,另一类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从要素上看,一类是从框架上摧毁了原有的设计模式,另一类是从逻辑上实现了反转。马克思在谈到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时强调:“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这就是在逻辑上实现了颠覆性创新。试管婴儿技术是对传统体内受孕框架的颠覆式创新,克隆技术是对传统双性繁殖逻辑的颠覆性创新。
网约车对于传统出租车运营模式而言就是颠覆式创新,但它既在短时间吸引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和积极参与,也使原来的出租车行业陷入巨大困境。同时,它既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也是技术手段的颠覆。从商业模式看,可以从赢利模式、平台模式、分销模式、激励模式、用户体验等进行分析。赢利模式上,网约车不同于传统滚动式赢利模式(边赢利边发展),而是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主动亏损经营,两年时间花掉15亿元,被称为最烧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在市场占领后,通过掌握的存储数据资源(乘客端的出行数据和司机的营运数据)优势与其他移动通信商、互联网公共平台和互联网金融运营商等合作,衍生其他商业产品,获得盈利,实现了赢利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平台模式上,网约车不是采取传统的供需两方主体中介模式,而是采取与供给方深度融合的全程服务、跟踪、监督的三方主体的平台模式。分销模式上,网约车实行的是自动、便捷、无关卡的分销商承担模式,而不是传统的加盟费模式。激励模式上,网约车不同于传统对买方(乘客)多购多奖的单一模式,对卖方(车主)也进行奖励,而且奖励的频率和幅度也是革命性的,因此,吸引了新用户,激活了沉睡用户,稳住了活跃用户。用户体验上,网约车的便捷度、价格优势、奖励新鲜度和人性化具有传统出租车难以具有的优势。从技术手段看,网约车采用了移动互联、卫星定位、大数据挖掘与处理、移动在线支付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交叉融合体与商业模式的交叉融合体再交叉融合,在掌握大数据资源后,再与其他互联网商业体进行交叉融合,实现从二次交叉跨界到N(>2)次交叉跨界的融合。
随着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的不断衰减,全世界都在关注新兴产业体量和体能的积聚。决定其主动权、话语权和制高点的关键,也是我们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新坐标,就是颠覆性创新。历史经验表明,一些曾经主导世界某一产品市场的国际创新公司,因为其颠覆性创新的不可持续性而不得不让位于后来居上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科学工作者要“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说明交叉跨界的生长点就是颠覆性创新的起点。交叉颠覆式创新不是简单的加法创新即两者简单相加合并,而是乘法创新即互相激发新增量;不是物理创新即两者机械性的融合,而是化学创新即互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交叉跨界不止于两个学科交叉相乘,也不止于一次交叉相乘。
五、从对称性跨越到非对称性跨越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对于如何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这是把创新驱动和科技供给放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从习近平总书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的一系列讲话可以认为,有了变,人有我有就发展为人无我有,人强我优则发展为人优我变。以此,可以把“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完整理解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变”的非对称、非同调的思维和方法。这是非对称性的发展思维、竞争思维、使命思维和跨越思维,也是对创新思维本身的跨越。
非对称思维和方法是从发展环境、发展自主权、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出发,是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基础不牢固、创新能力尚有巨大提升空间的现状提出的重大创新发展战略,反映了我国在发展方式和创新模式上的战略转移。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的战略是跟踪、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后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始在“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这是从不对称向对称再向不对称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也是从不对称性落后到对称性跨越再到不对称性超越的螺旋式跃迁。
越成为世界科技的领跑者,越呈现不对称态势,我们就越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我们的动力转换越有成效,结构性调整也会越到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会越成功,社会发展将更加富有活力。我们始终强调的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实际上就是非对称思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非对称思维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对于“双创”主体,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总目标下,尖端人才、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普通技术工人的卓越意识、技术能力并不对称和同步,但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统领下实现了统筹性不同步跨越,在整体不对称中各居其职,支持尖端领跑者在国际创新竞争中通过“弯道超车”实现后来居上。同样,“互联网金融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精确匹配供需和大幅降低成本促进了创新和创业的实现以及产业的全面升级,从而最终促进了增长动力的成功转换和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是通过互联网+改变非对称发展障碍的创新思维。
注释
①《十年民营经济健步前行与中国经济共成长》,《证券日报》2012年9月28日。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7页。③[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97页。④⑥⑦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⑧習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⑩《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人民日报》2016年3月14日。《习近平在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人民日报》2014年1月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寇佳琳:《互联网金融促进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对策分析》,《理论探讨》2017年第2期。
责任编辑:思齐
On Methodology of Innovation-Driven in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Yu Naizhong
Abstract:Promoting structural reforms of supply-side is a major strategic shift in China′s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economic concerns, but als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new anxiety.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ies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are from passive adaptation to active adaptation, from the subject adapting the object to the object adapting the subject, from the opportunity to unmanned area, from the local extension to cross subversion, from symmetry across to the asymmetry across as new methods. The methodology of innovation-driven i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is a new road sign of thinking about the new thoughts, new ideas and new strategies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Key words: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innovation driven; emerging industries
中州學刊2017年第7期春秋时期“名器观”的历史内涵2017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17
第7期(总第247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