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域文化视阈下的李劼人创作研究

2017-08-11 04:47敬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四川

基金项目:四川省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巴蜀地域文化下的李劼人研究”(项目编号:ycjj2016106)的研究成果。

摘 要:川籍李劼人,深受巴蜀文化浸染,并由此生发和影响到文学创作,使作品流露出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本文将以巴蜀地域文化为视阈,着重分析李劼人创作中的巴蜀文化烙印,并对其缘由进行简要剖析。

关键词:李劼人;四川;巴蜀文化

作者简介:敬婷婷(1992-),女,汉族,四川南充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李劼人,是川籍作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他用“他那一支令人羡慕的笔”[1],为我们勾勒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具体可感的巴蜀空间。本文以巴蜀地域文化为视角,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为李劼人创作中的巴蜀文化烙印为何,二为其创作中的巴蜀文化烙印的缘由为何。

一、李劼人创作中的巴蜀文化烙印

李劼人,作为地道的川籍作家,他的身上承载着深远而浓厚的文化传承渊源,而这种文化传承渊源在他身上具体体现为巴蜀文化。巴蜀文化作为一种母体文化,早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影响着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打上了鲜明的巴蜀文化烙印。通过整理李劼人作品,巴蜀文化烙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作品中的三个方面:方言文化、茶馆文化、饮食文化。

(一)方言文化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符号,充满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

用方言写作,是李劼人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在李劼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地道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表达。据统计,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共有注释200多条,其中,专为方言作注就高达195条,足见,方言使用在李劼人的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但是,方言是把双刃剑。在文学创作中使用方言,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地域特色,显示出作品的生动性、真实性以及独特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会对方言片区之外的读者产生必不可少的阅读和接受障碍,最终削弱作品的传播力与作家的影响力。

(二)茶馆文化

茶馆,是李劼人文学创作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场景,是他诸多作品中情节所铺展的背景。但,茶馆并不仅仅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在四川,它早已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显现,承载着四川特有的文化积淀,是一种典型的巴蜀文化代表。正如著名作家沙汀在一篇描写家乡人们喝茶情景的散文中所说“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馆恐怕就是人们唯一寄身所在了”[2]。

茶馆和饮茶,在李劼人作品中的身影随处可见,早已是稀松平常。除众多情节铺展与茶馆与喝茶之外,李劼人更是专门著文对茶馆进行了记录和描述。例如,在“大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暴风雨前》中,李劼人就用了整整4页的笔墨去对成都茶馆进行了介绍,指出了茶馆数量之多:“茶铺,这倒是成都城内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来,一条街总有一家”。并且,还点明了茶馆之于川人的具体作用:“一是各业交易的场所;一是集会和评理的场所;一是普遍地作为中等以下人家的客厅或休息室。”[3]

(三)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可谓是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川菜,也早已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俘获了广大的中外食客。李劼人,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热衷烹调的作家。他曾经躬身开设小雅餐馆,并担任主厨。李劼人对川菜可谓是精通,除开餐馆亲身实践外,他还在文学创作中大肆地记录和描述了成都的美食,把读者带入垂涎欲滴的美食世界之中。在李劼人笔下,出现了众多成都小吃的身影:凉粉、抄手、马蹄糕烧腊卤菜、鸡丝豆花、牛舌酥锅块、白糖蒸馍……此外,李劼人还对某些川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地域美食来龙去脉,体会到四川美食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大波》中,李劼人就详细介绍了“麻婆豆腐”的由来和发展,对“夫妻肺片”的前身“两头望”、“盆盆肉”做了细致的解释,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领略四川美食对味蕾的挑逗,涌动着四川美食文化的张力与魅力。

二、李劼人与巴蜀地域文化

李劼人创作中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烙印,究其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索群独离、长居四川所受到的巴蜀文化浸染;二是蜀中独有的生活经历,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缘起或题材。

李劼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四川籍作家,一生除开童年时期短暂的江西之行以及青年时期留学法国之外,基本都居于四川,居于巴山蜀水之间。“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巴蜀文化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已被他无意识地接受,成为他无意识心理结构的一部分。”[4]正是因为李劼人身上承载着积淀着巴蜀文化的这种无意识的影响,因而也会具体影响到他的审美风格、创作风格,最终使其作品打上了深深的巴蜀文化烙印,极富巴蜀地域文化气息。

在蜀中的生活经历,也同样使得李劼人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巴蜀地域文化风格。例如,作为学生代表,李劼人参与保路运动,并最终写成《大波》。在《大波》中,李劼人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题材,再加之独有的川味叙事,终写成这长篇巨著,为川西坝立传,为成都立传。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李劼人选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吴福辉.沙汀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3]李劼人.暴风雨前.李劼人选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4]曾白云.乡土与世界——双重文化视域下的“大河小说”写作[D].華中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四川绵阳卷
四川:用好一张“网”下好改革这盘棋
一图读懂四川脱贫攻坚成效
四川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