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力
今天说到交友,不少青年人不够主动,所以,就交不到心仪的朋友。那你知道青年毛泽东是怎么交友的,又发生过哪些趣闻呢?
1915年秋,暑假刚过,长沙一家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启事:“二十八画生,长沙布衣学子,欲觅同道中人,能吃苦耐劳,不惜己身为国,皆吾所求也。故曰:嘤鸣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希望携手共进——引者注)。”(毛泽东《征友启事》)。
此文一发,顿时引得一片哗然。有人就说,交友手法吾见不少,但以广告征友,真还头遭见到,就凭此君独思妙想,着实令人佩服。
还有人言,别看这二十八画生,明义上说要征好友,其真实意图恐怕是想趁机求寻女友。
大家议论纷纷,其实并不奇怪,因为那时交友方式极为简单,无非就是同窗之谊,校内活动,或乡党介绍,所以,见毛泽东出此奇招,自然让人好奇不已。
就在眾人热议之时,突然,女子师范那边又起波澜。
原来,这“二十八画生”不仅将征文刊在了报上,私下里他还将该启事“函寄长沙各校,并请诸君帮忙,将此告示贴在看得见的地方。”(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
而女子师范校规甚严,绝对禁止男女来往,所以,当该校马校长见到此启事后,气得火冒三丈,他认准这“二十八画生”动机不纯,其目的就是想勾搭女生。因见该启事落款处有“回信请由一师陈章甫转”几个字,于是,马校长决定,立即赶往一师,进行处理(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
来到一师,校长孔昭绶热情接待了他,并在其请求下,马上传讯了陈昌(陈章甫)。面对两位校长紧逼,陈昌只好道出实情,原来发出该帖的并非别人,就是人称“毛奇”的毛润之君。
既然找到了始作俑者,毛泽东随即被叫到校长室。一见他桀骜不驯,马校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斥责。面对诘问,毛泽东却坦然对之。他说,目前各校之间缺少往来,相互封闭,长此下去,只会使学生思想禁锢,闭于学拘。所以,他做此举并无他意,只想改变此状,让同学在交流中受益。
听了毛泽东的解释,孔校长顿觉有理,赶忙帮其说情。这时,马校长也觉得,毛泽东这个人看上去坦坦荡荡,不像有啥不良动机,于是,也打消了顾虑。就这样,一场风波才算过去。
虽然,毛泽东的这次征友搞得动静很大,但效果并不理想。他自己也承认,“前来应征的,只有三个半人”。毛泽东在这里所指的那“半个”,就是后来中共历史上著名的左倾机会主义代表李立三(斯诺《西行漫记》)。
听到这儿,你也许会纳闷,这征友怎么还能征出“半个”来呢?
关于这点,毛泽东的解释是:“李立三虽然和他见了面,但当时连句话都没讲,就一声不响地走开了。”所以在他看来,他俩的这次见面,只能算是半面之缘(斯诺《西行漫记》)。
而李立三对此的说法却不同。他说,自己并不是不想理毛泽东,只是见到毛泽东时,见他正埋头看书,一副很傲的样子,所以没敢吱声,就小心地离开了。
不管真相到底怎样,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即毛泽东与李立三的这次相见,最终是以不欢而收场。
除了李立三,另两位应征者,虽然与毛泽东有过短暂的相交,但最终因双方志趣不同,相处没多长时间,也就不再来往了。因此,毛泽东的这次征友,仅存的一点硕果,只能算是罗章龙了。
据罗回忆,“他们是在省图阅览室见的面,彼此互通姓名后,就来到馆内的一个小院内,坐在一条石凳上。两人谈了差不多有三个多小时,谈话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宇宙人生,等等。而对治学方针、新旧文学与史学的评价谈论尤多。”因与罗谈得比较投机,又很对脾气,于是,毛泽东就向罗表示,“愿与他结下管鲍之谊。临别时,毛泽东还热情地说,以后咱俩可以常见面。”(罗章龙《椿园载记》)。
打那之后,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罗说,那时,他们常到天心阁、城南书院、长郡中学、韩玄墓等处,相约而见,倾心而谈。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相伴,游览郊外云麓宫、自卑亭、水路洲、屈原故居、汉朝贾太傅祠,还有岳麓山上的崇德寺(杜甫流浪住处)、长沙的飞虎营(辛稼轩练兵之地)、王夫之的家乡,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俩的足迹(罗章龙《椿园载记》)。
毛泽东的这次征友,别看就这“三个半”人,后来却有两个当了中共的常委,两个成了国民党的高官。从这个角度讲,它也算件天下奇事了。
虽然,毛泽东的这次奇举,在外校被人津津乐道,引为奇谈,可在一师,同学们都甚感不解。有人就讲,按说,润之在咱校朋友不算少啊,况且,他平时又那么忙,咋还有闲心去校外征友呢?
节选自《解读青年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