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琦
浔阳江头的水流过许多笙箫不休的夜晚,然而只有那一晚,以幽幽琵琶声和凉凉江风作衬,在累累汗青中留下芳蹤。
那一晚他孤身独骑,在浔阳江头惨淡的夜色里送别一个人。
是九江郡孤灯巷里一壶辛辣的酒,入了诗人忧伤的喉,呛出了他像月亮一样清澈哀伤的眼泪。远山起伏处灯影绰绰,王孙公子歌台暖响,而他在浩荡江风里静默,却终是等来了属于他的那一曲《琵琶行》。
白乐天,他这一生听过莺啼燕啭,闻过凤箫鸾管,却从未听过这样的乐声。它自水天相接之处幽幽响起,与那艘孤舟一起横渡至他耳畔,像贴身剪裁的丝罗一般契合他忧郁的骨骼,令他心生恸意。他的脚如同就地生根,再也迈不开步子,忘了此刻他应当孑然归去。他的心绪被一道无形的柔韧的丝牵引,一直向那月下,那是他前世的原乡。
渴慕,追索,寻声暗问。绝世的美横空而出。在他指尖可及的地方,那女子是静默自矜的,戴着素白的面纱,眼帘低垂,一如这无澜无波的江面; 而那乐声却是深邃如渊的,如同一个浩大的漩涡氤氲在水天之间,一拢一捻一抹一挑似乎要将听者的心神摇撼吸纳。这是不见兵戈的征服,是天下最柔软强硬的一张网。它把一颗失意的心从自我安慰消极度日的深海里打捞起来,令他流着泪抚触真实的伤疤。他的面前是一个抱着琵琶的乐师,是一个薄情商人的妻;是一个当年曾令五陵子弟趋之若鹜的迟暮美人,亦是一个弹奏着年华心事的灵魂。她的眉眼姿仪依稀可辨当年的矜贵雅致,然而他当年或许也是一个用炽热目光追逐她或别的女子倩影的锦衣少年。她曾以一曲赢得无数红绡,他也曾为一场歌舞虚掷万金。然而这一夜的江上,没有绮罗珠玉,只有凉凉月色与寂寂江河。她弹,欲诉心事;他听,欲抒幽情。
她本是帝京的女子。她的琵琶声里有京都繁华绮丽的影子。那声音流散在清清冷冷的江风里,使他感觉过去的种种都如浮生大梦虚晃而过。这是他们的初遇,却又像是一场不期而至的久别重逢。宿命撰好了让这两个境遇相若的人邂逅在这一夜。他、她,以及世上的人大都匆匆奔走在路上,奔走在马不停蹄的光阴里。春风得意鲜衣怒马的少年与眉目如画脉脉含情的少女来了一拨又来一拨,就如一岁一岁枯荣不尽的离离原上草,一茬更比一茬新鲜翠嫩,却没有人愿意回忆去年的那一片草原在哪里。这一夜,这一曲,这一条荡荡湓江,就像一叶孤舟,载着他们这些已经淡褪了颜色的旧人去向更遥远的无名之所。而这一夜这一篇诗词,便是他们曾经共存于天地,对饮于月下的无尽寂寞的明证。
青衫湿尽的江州司马,他该是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中会有这么一日,以如此心境听这样一曲琵琶。都道是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居易,乐天,无论他的名还是字,都无尽乐观地宣示着被冠以此名的这个人该是鲜少坎坷的命途。犹记那年初到长安时,他便倚仗满腹诗才令“长安恐未易居也”的质疑消匿于无形。翰林学士,左拾遗,他官途显达。而彼时的红袍簪花锦帽貂裘,终被今日卧病谪居相替代。少年意气摧折,两鬓已星星。
浔阳江水流过千年,那一夜,那一曲,终因诗家之笔而不朽。洛阳,履道里第,香山居士日薄虞渊之时,想来应是不会忘记,有那么一个夜晚,他为一个人,也为他自己,提笔挥就一篇《琵琶行》。
能凭一首诗,推演出一个故事,不,应该说是一个剧本,确实让人拍案叫绝。如果说《琵琶行》中的两个主人公只是两个朦胧模糊的影子,那么本文则将二人拉到了光亮处,我们大约可以认识,故事里的女子和江州司马的前世今生,原来曾如此如此,难怪会有那首充满感情的《琵琶行》。这样的推演,在给人新奇的阅读感受之外,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故事范本,阅读者很容易走近,继而有贴近原诗的现实感。当然这也说明了本篇文字解读两个主人公的成功。
(肖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