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妤婕
有一次,我去市区的老街闲逛。
店铺林立,人流攒动,是我对这条老街的新印象。油烟弥漫的烧烤店、时尚的肯德基快餐店、灯红酒绿的歌舞厅等一起挤在了那原来就不宽敞的街道上。在老街走上一圈,我一点也感觉不到老街的“老”在哪里,尽管脚下是刻意做旧的青石板。
我印象中的老街并非现在的这个样子。那时,只有零星的几家传统小吃铺子,它们却是我和小伙伴的乐园。放学的时候,我与几个要好的同学总是跑到拖炉饼店,买上两个拖炉饼,边走边吃,惹得路边的小朋友们直流口水……
现在,这条老街却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街道依旧是那条街道,我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繁华的街道反而让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仿佛缺少了些什么。
上周末,同学邀我去参加她的生日宴会。看着时间还早,我便又拐弯去了老街,想要寻出点什么来。黄昏的老街,没有霓虹灯闪烁,也没有烧烤油烟侵袭,反而增添了不少亲切感。兜兜转转几圈,突然我被一股熟悉的香味吸引。环视一圈,我欣喜地发现在东侧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摊位。细细看看,我确定了自己的猜测:那是小时候拖炉饼的香味。
我赶忙走上前去,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婆婆在做拖炉饼卖,摊位很小,甚至连一把遮阳伞也没有。炉子、小桌和烤盘,就是这个小摊的全部组成。小桌上放着一个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现做现卖,一块五一个”。我果断地买了一盒,十个。趁着烘烤的工夫,我和老婆婆攀谈起来。
“老婆婆,您做拖炉饼多久了?”
“啊?应该快四十年了吧。以前,为了生计而学了这门手艺,没想到,一做四十年了。”
“我看现在这老街上没什么传统小吃可卖了。我记得我小时候还有糖人买呢!”
“哎呀,可不是嘛!以前我还有家小店面,后来人们都少来我这买拖炉饼,店也就开不下去了,现在只能摆摆摊了。有时我也不想做了,可又觉得这些传统手艺总该有人继承下去,你说对吗,小妹妹?”
听了她的话,我终于知道我心空落落的原因了——那是对过去生活味道守望的失落感。
我很想回答:“是!”却被后面的母子谈话给打断了。
母亲小声问:“聪聪,你要吃这拖炉饼吗?”
孩子大声说:“妈妈,我才不要吃这种饼,我要吃肯德基!”
孩子的话,让我沉默,像拖炉饼这样的纯手工食品,还有多少人在为它们坚守?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离开老婆婆时,我突发奇想:今天,如果我把拖炉饼作为同学生日宴会的主食,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好的,给我再来十盒拖炉饼!”
【老师点评】
此文表达“守望”之旨,文末一句“给我再来十盒拖炉饼”,显得意蕴十足,饶有趣味。“拖炉饼”既是童年的味道,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灵魂的深处,作者是把做拖炉饼当作一门传统手艺来写的。在以“肯德基”为代表的现代快餐文化冲击下,我们早已迷失了自我。要不,小孩子怎么会說“我才不要吃这种饼,我要吃肯德基”呢?幸运的是,作为守望传统文化的作者说:“好的,给我再来十盒拖炉饼!”那十盒拖炉饼,出现在也许洋气十足的同学生日宴会上,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指导老师: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