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靠科技引领,如何破解农民终生教育难这一瓶颈问题,社区农技培训在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路上,角色重要。2015年以来,天津市面向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开展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2016年又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农民培训,政府买单。政府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基层的农民培训的热情不高,有的目的是得补贴,追其原因,农技培训瓶颈不是培训过程,而是指导培训农民后期实践,尽快把学习得到的势能变成指导实践的动能,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打通指导实践这最后一公里的路上,应有所作为。
天津市宝坻区口东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努力实现上挂、横连、下辐射的培训网络,即上挂宝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区农机化学校、区劳动保障局培训中心联合办学,横连街道农业办、街道林业办,下辐射31个村民学校就近现场培训办学。本着培为所需的原则,农民干什么我们培训什么、他们缺什么我们补什么,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避免“一张处方治百病”,特别是只开方子不卖药,只管培训不管实践的本位主义。
一、培训结果——不求数字,求延伸
招生——开班——考核——发证——统计——上报,是过去的习惯做法,数字似乎就是成绩,证书就是功劳。结果呢,证书往铁皮柜里一锁,与生产、生活“两张皮”,产、学、研脱节现象突出,“服务三农”停留在口号上、字面中。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学校进行了尝试。
口东街道八台港村经营桃树有3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近3000亩,是宝坻区旅游局打造的重点旅游村。为进一步配合八台港旅游村旅游业的发展,2016年学校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平台,与宝坻区农机化学校一起专门为八台港村量身打造了“八台港桃树专业班”,深受农民的欢迎。具体做法:
(一)摸清底数抓调研,动员农民参与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有补贴,果农参训积极性不高,全校教师就深入农户,对全村种植果树1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面对面地动员入学,讲形势、剖现象,说今天、展未来,最终全村41户符合条件的农户报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八台港果树班新学期第一天开课了。
(二)横向联系有关单位,拓展培训内容
为了把培育工作做大做实,避免一张方子治百病,甚至是只开方子不治病的通病,学校协调天津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宝坻区林业局、天宝园区微软学院、宝坻区旅游局等单位,精选师资,精准施教。
例如:与区旅游局联系,请北京市平谷区旅游委就八台港旅游村的桃花节、采摘节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讲“如何开展乡村民俗旅游”“桃花节我们准备好了吗”等课程。与区林业局联系,聘请天津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程师讲解桃树的病虫害防控,对桃树各个时间段的病虫害发生进行监控,并印发2017年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材料近1000张。
(三)把教室搬到果园,搬到基地
为了减少理论教学的枯燥,增强直观效果,学校把教室搬到果园,搬到基地。教授、农艺师、林业站站长、校长来到田间,观察农情,解答农民的提问;走到树下,探讨绿色防控、联防联控的新途径,对比化学防治与绿色防控优缺点。培训不求形式,只求效果,农民欢迎,果农高兴!
(四)理论联系实际抓实训
为打消果农的顾虑,学校精心组织全体学员先后去天津市武清区硕丰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市平谷区万亩桃园基地实地考察,让基地的工程师手把手教学员操作。
外出考察,开阔学员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战位,学员张广喜激动地说:“过去是领导出去考察,今天是我们农民出去考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好!”
(五)农技培训不求数字,求延伸
打通农技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路,难点不是培训,关键是指导实践,做好服务。学校通过调研了解到,鲜桃成熟期集中,果农卖桃难,传统的批发零售无法适应产业的发展。为了让果农增收,学校延伸服务内容,加强果农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着力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果树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内容,学校与学员之间共同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时代,聘请天宝工业园区微软学院的白艳红院长执教,专题为41户桃农讲解利用智能手机畅想“互联网+果品推介”的拓展课,拓宽果农的思路,提升他们产品的质量,挖掘品牌文化,创新营销手段,让八台港的鲜桃凸显品牌的力量。
首先,让果农建立品牌概念。农业品牌与工业品牌、商业品牌相比,农业的品牌起步较晚,过去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如今农副产品极大丰富,品牌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结合八台港果树合作社,再次延伸服务半径,为八台港的鲜桃注册商标,引导果农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商标意识、产权意识、维权意识、健康意识。
其次,借助八台港桃花节的契机,组织学员亲身体验“互联网+鲜桃销售”的营销理念。在宝坻区第二届“桃园胜境,活力宝坻,春在宝坻,口东八台港第二届桃花节”开幕当天,组织34位学员自愿参与。他们将自己的果园信息制成展牌,公布自己二维码,通过微信推介自己的鲜桃,果农与游客可以随时互动,了解果园信息,体验农事活动,为把桃花节的游客变成采摘节的顾客奠定了基础。
再次,为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符合电商行业及消费需求的鲜桃供求体系,桃花节期间,学校职工牺牲双休日时间,组织果农,自愿印制免费鲜桃采摘卡5000张发到游客手里。今晚报、宝坻电视台、宝坻微传播相继做了报道。学校的推广创意得到了桃农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桃农表达了想要参加培訓的愿望,仅桃花节开幕式上午半天的时间,学校就招收新学员近50名,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初步被打通。
二、培训内容——求实惠,培训师资——求实效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流转工作头绪多,矛盾多,规范土地流转是农民所需,自然就是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的方向。
2016年10月,教师深入农户,走访全街道52户种植超过120亩地的种地大户,开办了第一期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
通过走访了解到许多种植大户在与其他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由于流转不规范,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界定不清楚,经常出现矛盾,特别是2016年国家调整土地补贴政策之后,土地流转双方经常由于一些小事闹出矛盾,找到街道政府讨说法,甚至打官司告状,政府门前经常是门庭若市。
笔者简单地归纳现有土地流转方式,大体分以下三种情况。
农户间规范的土地流转少之又少,既使有几个看似规范的合作社,其运作也很随意且不到农办登记注册。同时,他们也盼望着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享受到政府的补贴,购买一些农机具,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得到银行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盼望着政府帮扶。
相当一部分农户,承包土地流转还停留在口头上,局限于同村、同队、同家族,土地流转的责任与权力界定模糊,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对流转双方都没有相应的监督惩戒机制,流转急需规范整理。
更多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满足于守土经营,不愿流转,特别是随着农业负担减轻、效益提高,农民对土地保障的预期提高,恋土观念增强,导致流转空间减小,甚至还有部分群众担心流转后会永远失去土地,不敢流转。
上述三种方式,造成土地经营分散,碎片化耕作,不利于实现集约化管理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土地的确权发证。
根据已掌握的情况,瞄准农民所需所盼,联合区农广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训内容上做了大胆的改革,不再使用传统的方法聘请教条化的老师,而是结合街道辦事处,对全街道52户农民,进行以规范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实惠,农民热情。
在培训师资上,同样打破以往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模式,上课与农户规范合同相辅相成,求得实效。开课的第一天,学校把街道负责土地流转的农办主任王世光请上讲台,把农经服务站的合同专干刘洋请到教室,他们把宝坻区土地流转中心的平台软件搬到教室的银幕上,手把手、面对面为本街道的农户讲解如何规范合同,怎样签订合同,如何进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教室里,农民学员学得如此认真,听得如此解渴,下课后久久围绕在讲台前问这问那,如饥似渴。
培训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农户认识到规范合同的重要性,主动来到街道要求规范合同,学校积极配合52户农民,领导多次来到区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配合他们整理合同要件,到目前,街道农业办公室为全街道52户种植大户全部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社区培训最后一公里的路还很长
需求在哪里,社区培训就出现在哪里,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就来到哪里。针对农业科研资源分散、共享不够,科研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学校积极延伸社区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找准自己的位置。
口东街道八台港村的鲜桃虽然远近有名,但病虫害防治技术还停留在原始的水平,高效高毒的防治技术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学校摸清底数、上通下联,协同天津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宝坻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宝坻区农机化学校,为农民服务,给产、学、研牵线搭桥,让“两张皮”粘起来,把科研同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天津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实验室搬到八台港的果园,把专家的论文写在宝坻土地。让“高、大、上”的科研接上宝坻的地气,建立了口东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亩桃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推广绿色鲜桃的生产,寻求不打农药,少用化肥,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打造绿色农业的产业基地,让农民动手,让农民受益,让农技培训最后一公里路通畅。
按照试验计划,今年重点是进行桃树的病虫害监测。目前,桃树的病虫害监测工作已经开始运作,涉及到15户果农,学校与他们适时互动,建立微信群。示范点紧紧依靠农民,健全组织,组长由口东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老师和15位农民组成,建立微信群,每天动态监测,3月20日开始,挂上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对桃树的梨小食心虫及时监测,现在又挂上了桃蛀螟检测诱捕器,每天检查有无蛾子,检查数据,更换诱芯。5月,学校老师带领果农专程到天津市西青区大柳滩果园观看培养天敌防止桃树病虫害的效果,到天津市静海区罗各庄果园体验桃树迷向丝防控梨小食心虫效果展示。6月14日,学校在果园现场组织专题会向全市果农推介释放扑食螨防控红蜘蛛培训会。近日还要释放赤眼蜂防控第二代桃柱冥。7月8日,天津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宝升研究员牺牲休息日时间,顶着酷暑再次来到口东街道八台港村的桃园,与街道成人文化学校老师们一起,为防控第二代桃蛀螟,在果农张广喜、王春明桃园释放桃园害虫桃蛀螟的天敌赤眼蜂,用生物链的原理防控病虫害。基地农民张广喜、王春明可以利用微信,将数据直接报给课题组刘宝生工程师,农民与专家可以实时交流,定期面对面探讨。
社区农技培训最后一公里的路还很长,学校领导及教师每周挤出时间来到桃源基地协助农民监测病虫害,沟通专家与农民的关系,拓宽农技培训的最后一公里。不求红红火火,但求实实在在,学校与农科院植保所的绿色防控基地的协议在农民的三轮车上进行了签订,它更具人气、接地气。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让科技引领农业、农村、农民,离不开各类科研院校的作用,更离不开处于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无论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是旅游村的打造 ,决不能把农民丢在一边当观众,他们永远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制高点。口东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社区农技培训过程中,起到一些牵线搭桥的作用,目的是寻求破解农民终生教育这一问题的良方,打通社区农技培训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口东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