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印度,真是个奇特的存在。这段时间,他的“胆子”似乎有点大,和他的国力形成不小的反差。
反差的背后,是印度有变成强国的雄心,无奈没有变成强国的政治经济基础。所以,这个国家正在用一些非常规手段,试图打造这个基础。
印度到底有什么样的盘算?这需要从这个国家2016年开始推行的“废钞”行动谈起。
在一个现代国家,“废钞”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钞票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中央银行对于钞票使用者(国民,也有外国人)的一种负债。印度直接宣布以前的大额钞票“作废”,要重新更换新钞,这可以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央行在对钞票使用者的债务履行出现了违约。
比如,有农妇误以为钞票作废而自杀,有病人因旧钞无法支付而被延误医治而死,还有人排队换钞中暑而死,等等。废钞运动的推行者、印度总理莫迪97岁高龄的母亲还“以身作则”,坐着轮椅,亲自前往一家银行网点兑换钞票,以显示自己没有特权,以及改革的坚定意志。
印度如此大费周章地“废钞”,到底要干什么?直到今天,依然很少有中国专家真正把问题说清楚,说明白。
很简单,加强金融领域的中央(联邦)集权。一个国家,中央政府权力的保证,除了暴力机关,比如警察、军队以及宗教等手段之外,更在于必须控制全国的财货。这主要通过两个手段,一个是财政税收,一个是金融系统。
在西方国家,财政税收系统是分权的,金融系统主要都是私营的,所以中央政府两个手段都不够强大,中央控制全国财货的能力一般都很弱。
印度在政治上效法西方,财税体系也是高度分权的,所以中央的征税能力非常差,导致中央政府无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塌糊涂,市场分割严重。这导致了印度无法为企业家的雄心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所以印度的大财团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而不愿意把主体业务全部留在国内发展。
印度的财税是分权,但它的金融体系却是中央集权的。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到1980年代,印度竟然实行了两轮银行的国有化运动,大型商业银行权基本都变成了国有控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印度全国的业务量超过了整个银行业的8成,掌控着国民大部分儲蓄。这一点,和中国非常类似。
因此,莫迪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财货的控制,手中的财政税收改革这张牌,没法打,必然会遭到地方精英的反对。实际上,莫迪税改现在遭受的阻力非常大,有破产的危险。但国有银行的存在,让莫迪看到还有金融集权这张牌可以打。
印度金融体系还有特殊现象,即有着强大的“民间储蓄”传统。比如,印度民间热衷于持有黄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印度富豪家庭的姑娘出嫁,嫁妆的丰厚,基本上就是一次“金库大转移”。
印度另一个“民间储蓄”传统是民间会持有大量的现金。民间持有现金,这会给国有银行体系带来什么问题?最直接的问题是,国家无法控制国民储蓄,国有银行的存款不足。进一步,这会导致银行的贷款能力不足,那么中央政府也就无法对某些“铁工基”项目进行贷款了。所以,废钞的本质就是迫使民间储蓄存入国有银行。
不过,你可能有个问题?央行印钞票不就好了,还用发掘民间储蓄做什么?你必须知道,印度是选票政府,通胀本质是掠夺大多数人财富,会摧毁政客的选票基础。
因此,印度废钞的本质目的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打击黑钱、金融反腐,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一条:在税改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中央必须全面掌控国民储蓄,加强中央对金融的控制。
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在国内的威望,除了掌控全国的财货,另一条方法就是主动在外部进行挑战,转移国内注意力,引发国民情绪和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感。所以,印度近期的“胆子”突然就变大了。
印度其实一直在悄悄学习中国。遗憾的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那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