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屹,蒋 虹
(1.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 传媒与创意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系,上海 200031)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嬗变与当代启示
吕 屹1,蒋 虹2
(1.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 传媒与创意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系,上海 200031)
德国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成就,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变。19世纪初,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被视为达成普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过音乐达到教育的目的;至20世纪初,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建构了音乐课程的学科体系,通过教育达到音乐的目的;当代德国旨在建设丰富多样的社会音乐生活,学校音乐教育做为其中的有机组成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达到认知世界与自我、完善文化与生活的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嬗变,可予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路径一定启示。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历史沿革;发展嬗变;当代启示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早,对我国音乐教育影响颇深。早在19世纪末,康有为在呈光绪帝的《请开学校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提出了“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音乐教育主张。当代,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德国音乐教育发展历史以及中德音乐教育状况的比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其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整体特征经历了多次革新,从19世纪洪堡Humboldt教育改革时期到科海赐史马Kretzschmar改革、凯思腾波克Kestenberg改革,以及第三帝国和战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期,逐渐形成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较为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不同历史阶段经历了音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的整合期、音乐主体课程的完善期、社会音乐生活的构建期几次重要的转变。洪堡教育改革将音乐教育做为普通教育的重要手段。相对于技能教育,洪堡对普通教育的定义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包括人格的教育、心灵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等层面,而音乐教育被视为达成普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过音乐达到教育目的。Kretzschmar的音乐教育改革对音乐教育本身建设的关注度大大加强,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音乐技术理论与实践、音乐教学方法、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等学科内容不断得到充实,通过教育可以达到学习音乐、认识音乐、体验音乐的目的。Kestenberg的音乐教育改革在Kretzschmar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音乐教育中音乐功能与教育功能并重,强调理解、感受音乐,参与、创造音乐。二战后,做为法西斯专权导致的音乐教育政治化的反弹,缪斯音乐教育理念回归,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强调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路径。而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关注音乐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同样注重音乐教学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注重音乐教育学校内外的联系、注重多元化文化结构的搭建,更为重要的是,致力于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多维度统筹建构,强调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生活的高度融合。将学校音乐教育视为教育生态的重要环节,与其它教育环节密切联系,共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组成。
19世纪初,普鲁士开始了一场以推进整个民族凝聚力,新建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教育改革。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普通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教育领域中以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年)和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年)思想为代表。
洪堡强调“学校不是独立个体的状态,它承载的是一个整体的民族,或者说是由国家来负责管理的学校。学校教育必须要以普通人的教育为目标”。1810年洪堡被任命为文化与课程部领导,开始了著名的对德国教育影响深远的改革,被后人称之为洪堡教育改革。洪堡认为,音乐可以使人高贵,对于加强人的道德感、完善教会主日礼拜和提高民族素养教育有着强烈的宗教和社会政治功用。于是在1810年把歌唱课作为一门正式的科目在普鲁士人民学校中设置,使其成为了普通中小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官方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教学大纲和相关法令,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有了全新的起点。
裴斯泰洛齐对歌唱课的认识对洪堡有着深刻影响,他认为:歌唱课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音乐能深深的影响人的感受、情绪和气质和轻易改变野蛮行经,通过对歌唱课的正确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不文明行经,培养其温顺的情感等。这实际上是感受美学在歌唱课中的运用。此外,19世纪的德国普遍认为“音乐可以加强道德教育和宗教信仰的建立”,而政治教育也是这一时期歌唱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演唱爱国主义歌曲、战争歌曲和运动类歌曲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爱国主义情操”,旨在培养顺从、具有爱国主义情节的市民和健康的士兵。
这一时期学校音乐教育以歌唱教学为主,音乐课命名为“歌唱课”,演唱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内容。这一时期的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在德国的音乐教育专家的眼中,被认为是典型的通过音乐达到教育目的的音乐教育类型。学校音乐教育带有道德、宗教和爱国主义政治教育目标,教育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单纯的音乐专业技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整个欧洲文化和思想潮流非常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建筑艺术里的新潮派,音乐领域的无调式音乐,文学领域的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舞蹈,教育领域里的“儿童本位思潮”等思潮与流派。而“教育改革”强调自立、全面发展和社会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以此来反对单一的智力教育。艺术教育运动和“教育改革”类似,反对智力教育和实利教育,强调艺术、音乐、文学和体育的全面发展教育。
Kretzschmar(1848—1924年)自1908年至1914年担任柏林主教辖区音乐学机构和教会音乐学院的负责人,期间正式出台了一系列官方改革教学大纲。尽管仍然沿用“歌唱课”来做为“音乐课”的名称,但这个时期的学校歌唱课性质已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不再以单纯的歌唱教学为主,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理解等也成为了课堂的教学对象。Kretzschmar极力要摆脱19世纪歌唱课以单一的技术训练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任务,突出“通过教育达到音乐的目的”的特点。强调把音乐本体作为教学对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能力,唤醒学生对歌唱的热爱,培养学生从事参与演唱的能力,在强调演唱技术和培养演唱能力的同时,强调教学中对音乐的理解。强调歌曲教学只是普通音乐教育的一项教学目标,曲式、音乐的表达、音乐风格、音乐史、音乐听力的训练和音乐鉴赏能力的训练等音乐知识也应该被包含其中。他还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特别是对德国民歌的演唱乐趣。在音乐的选材上以声乐艺术歌曲为主,教会歌曲和爱国主义歌曲不再是音乐教材的主要内容,音乐教育中夹杂的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政治教育明显比例减少。
一战后,Leo Kestenberg(1882—1962年)开始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掀起了一场音乐文化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改革,他把音乐生活与音乐教育紧密结合,把音乐教育作为对音乐生活和文化最重要的保护来看待,与德国文化的未来相连接。从此,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扩展了,其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场改革深深的影响着当今德国音乐教育,可以说当今德国音乐教育的很多方面依然是以Kestenberg的改革为依据的。
Kestenberg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功能与教育功能并重,强调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参与与创造。Kestenberg的改革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根据1920年全国学校会议上所定义的艺术课的功能,把理解音乐作品、感受参与演奏的乐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音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参与音乐活动来理解音乐。强调音乐课要从经历出发,把生活、演唱演奏相结合。“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设计的爱好和设计的能力,并在其中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内心世界经历音乐的产生和音乐表达的价值”“以及对大型音乐作品的生动的经历”“通过最可靠的教育手段体现音乐的表达价值和音乐行为的内心经历,激起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进行有效的音乐创作”。而初级中学的大纲中,则规定教学任务首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最后才是通过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来建构学生的内心世界。“音乐课应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相关能力,应对培养学生的和谐性做出贡献”。
这个时期,歌唱课的名称正式被音乐课所取代,尽管歌曲教学依然占主要内容,但教学已包括了声音训练、歌曲教学、音乐听觉训练、市场、基础乐理知识、节奏律动、音乐欣赏、器乐教学等较为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基本演唱、演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加各样的教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Kestenberg主张音乐教育应进一步深入到文化层面,不仅让音乐在学术上成为其它学科的重要补充,更强调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在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位置。
Kestenberg改革深深地影响着当今德国音乐教育,可以说,当今德国音乐教育的很多方面依然是以Kestenberg的改革为依据的。他把学校音乐教育视为保证音乐文化生活的重要环节,强调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的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个性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相互渗透,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共同教学任务。
二战时期的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被灌输了强烈的政治思想意图,带有鲜明的纳粹教育目的。二战结束后,德国音乐教育恢复以缪斯理念(musisches Denken)为主导的音乐教育思想,强调音乐的审美功能。强调音乐作为缪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愉快的自我唤醒、集体感的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养成,强调通过音乐达到教育的目的,即强调音乐教育中的教育功能。音乐课也被认为是防止工业化和技术化而带来的文化没落的有效措施,是对充满生机的民族文化的保护。音乐课不再强调具体的演唱或演奏之类的音乐活动,而是通过演唱或演奏达到对音乐的理解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上,以演唱、器乐演奏、声音和听力教学、音乐理论、节奏教学、音乐创作(以音乐的发现练习为主),音乐欣赏、音乐史、合唱和乐团演奏为主。歌曲教学仍然占据了教学的中心位置,但歌曲不仅是教学目标之一,还是音乐理论、听力教学和创作练习的重要切入点。器乐教学强调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同时对作品进行思考,进行综合教学。一些联邦州的大纲把通俗音乐也列为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以此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优秀音乐文化内容,还要对一些大众媒体中传播的不同类型音乐要有音乐的判断力。另外,新音乐和新的调式或声音排列规律也成为了音乐课的内容之一。
20世纪中下叶,随着乔治·皮希特(Gg.Picht )在1964年《德国教育灾难》的发表,拉开了德国初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的序幕。1965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成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音乐教育从缪斯教育转变了方向。黑森州的初级和中级学校的教学大纲强调音乐的学习行为:“生产”“实现”“感悟”和“反思”中。“生产”是指学生通过声音和乐器,特别是当时“新”的电声乐器,进行创作或即兴演奏;“实现”是指学生把自己的音乐思想用谱或抽象图形符号记录下来,再用声音、乐器或其它声音载体演奏出来;“感悟”是指学生通过对声音效果的有意识观察,加入强、弱、快、慢等表情符号或编配作品的曲式结构;“反思”是指学生对作品的观察分析,特别是在涉及个人、社会和历史的文化背景中对作品的诠释,尝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诠释作品,感受其不同,培养学生的品论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音乐教育有了新的风向标。2007年《“德国文化”调查委员会的年终报告》中表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应理解为一个文化民族和文化国度。” 德国的文化政策被等同于社会政策看待,激发所有不同阶层的市民参与的文化生活中,以期建立一个民主、被认同的社会。德国音乐文化呈现生活化与多样性的特点。学校音乐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能力,达到音乐文化传承的目的。当代德国,幼儿园、普通中小学、音乐学校、业余大学、艺术类院校、教会、音乐类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广播电台和互联网等纵横交错,形成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网络。这些不仅给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领域带去了活力,更重的是成为重建音乐文化王国的不可缺少的基石。
各州的音乐教育政策及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相关的音乐教育目标。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在1998《职业文理中学教学大纲—音乐》提出,音乐是人类文化财富,可以通过音乐来认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培养学生参加文化生活的能力。通过演奏演唱、创作、舞蹈、欣赏和对音乐的反馈思考来帮助学生扩展、深化和规划自己的生活。 这些教学大纲深化了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不仅认识了解音乐文化,能积极参与音乐文化生活。更重要是,强调了通过参加音乐文化而带给人的生活的改变,或者说益处。
同时,学校音乐教育德课程分为传统音乐课与音乐综合课两类。传统音乐课音乐课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拓宽,不仅涉及欧洲和欧洲之外的民族和当代音乐,还包括各种流行音乐、功能性音乐、早期音乐以及音乐技术、音乐健康等,此外,培养学生对媒体的实用和认知技能也列入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传播的反思和评价媒体能力。2011年《教育标准和教学内容—黑森州初等教育新课程标准—音乐》中,对传统音乐课程从“音乐相遇”“音乐形成”和“音乐归类”进行建构。“音乐相遇”主要指音乐欣赏,从听觉经历、听觉指导、个人欣赏曲目和听觉记忆来提高欣赏的质量。“音乐形成”首先是指通过一定的音乐演唱和演奏知识和技能来产生的音乐,在这基础上也可以是通过身体律动和或音乐以外的媒体而产生的音乐。而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了音乐参数和相应地音乐曲式。“音乐归类”指从时间、空间、个人和功能的角度,根据其音乐本身的特点,对陌生的音乐进行归类。 音乐综合课强调音乐课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演奏演唱”“音乐欣赏”和“音乐转换”之间相互的作用,同时要求音乐课和其他科目以及学校生活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身体机能,完成审美教育。 汉堡《音乐课程总体规划—8年制文理中学初中阶段教学大纲》中,强调音乐可以与造型艺术、戏剧表演、德语、宗教、哲学和物理结合,针对一些音乐和美学的问题进行跨专业研究教学。 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在继承前人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的交叉性、综合性,注重宏观设计,音乐教育是国家社会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把音乐教育作为对音乐生活和文化最重要的保护来看待。强调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的融合,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能力,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个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将音乐教育深入到文化层面,深化了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学校音乐教育萌芽时期简单复制西方,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专业化倾向的培养模式,到建国后对美育作用地位认同的多次反复,到当代重视美育、重视学校音乐教育自身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正是在曲折中得以不断发展。审视当代,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突出了美育的重要地位,音乐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不断完善与丰富,不断借鉴吸收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方法与音乐教学内容,学校音乐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受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瓶颈与局限。透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与现状,对我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乏启示。
1.对“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反思
21世纪以来,我国颁布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这一理论的提出与具体实施阶段性推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但何为美,审美的标准是什么?何为适宜的、美的音乐?是不是只有“美”的音乐才有价值?事实上,以纯粹美学的角度去建构音乐教育带有局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剥离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是由文化来界定的,带有历史性、社会性与多元性,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而不应当设定并局限于“审美”认同。此外,音乐生活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活动等息息相关,音乐教育的功能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为帮助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而提供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洞察力”(自《唐哥伍德宣言》)。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在音乐审美功能与社会教育功能的关系角度发生了几次重要的转变,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受“缪斯教育”教学理念的直接影响,注重美育,但又不仅仅停留在美育,而是进一步将学校音乐教育融入“完人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能力,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强调音乐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个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将音乐教育深入到文化层面,发挥音乐教育的多元性、社会性功能,深化了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
2.对音乐教育“生态链”的反思
教育的各个环节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应作为统一的整体并形成动态的平衡。教育的生态系统建构,需要国家对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结构、内容、层次进行宏观布局,并不断进行符合教育规律与社会需求的调整,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功能,养成教育生态健康发展的内在生成机制,形成和谐有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系。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重视自身学科发展建设,新版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带动了新一轮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文化、音乐生活的构建还缺乏整体的统筹,学校音乐教育仍缺乏与社会音乐生活之间更为深入的有机联系,音乐教育的“生态链”缺乏系统性与宏观设计布局。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建立在德国音乐文化社会体系的宏观布局之中,学校音乐教育、高等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间构建了有机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也是德国音乐教育保持高水准发展的重要因素。德国的音乐教育从教育观念、文化政策到音乐教育各环节的实际操作,都建构在社会音乐生活之中,音乐教育不是点状、线状,而是形成巨大的网状布局。必须指出,只有宏观音乐文化的构建与局部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施相辅相成,音乐教育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性提升。
3.对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各个环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状况同样反映在音乐教师培养方面。整体来看,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缺乏层次,音乐教师培养缺乏针对性,与中小学教学缺乏有机联系与充分的融通对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技能技巧、忽视与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对接的体系建设与具体实践。
德国音乐教师培养在专业划分上很细致,针对中学音乐教师、小学音乐教师、课外音乐学校音乐教师等不同类别的音乐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细化、鲜明的办学层次。高校音乐教师专业与中小学以及社会音乐教学紧密对接,教授有义务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的指导,学生则必需通过相当大的中小学、幼儿园实践教学学时量与严格的教学要求才能够顺利毕业。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音乐课程标准与统一的音乐教材,各州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教学大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需要,结合个人所长,选用不同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机动、灵活的教学模式是以高质量的教师素质为基础与保障的。同时,德国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均衡发展的师资,音乐教育专业开启了双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而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除学习第一专业外,必需同时修读一到两门副专业,其中也可以包括音乐。德国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既注重学科性又强调音乐的综合性、社会性教育功能的教学目标对接吻合。德国音乐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4.对于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思考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概念与要求,以美育为基础,在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诗歌、音乐与舞蹈律动等层面进行综合教学。综合教学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艺术体验。另一方面,学科综合应当有更为宽泛的视角,不仅仅以美育为出发点,而是更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始终将学校音乐教育置于普通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框架下,重视学科交叉与综合。学校音乐课包括传统音乐课与综合课两种形式。综合课将音乐课与其它学科课程多维度综合,如音乐与德语、设计、手工、媒体、生命科学、科技等进行交叉综合,重在感受体验,提高学生思辨力、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语境。即便如此,对于音乐本体的认知、对于音乐教育内涵的解读、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规划,德国有着较为先进的经验。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水平,应进一步推进社会音乐文化建设,改善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脱节的现状,丰富完善综合课程建设,深化音乐的教育功能。透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嬗变与当代特征,对于探索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1]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5—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刘靖之.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4]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金亚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孙继楠.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72.
[7]代百生.中德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8]CHRISTIAN H.ppner,Musikleben in Deutschland[EB/OL].http://www.miz.org/static_de/themenportale/einfuehrungstexte_pdf/01_BildungAusbildung/nimczik.pdf, 2011-01-10/ 2014-02-22.
[9]DEUTSCHER BUNDESTAG 16. Wahlperiode, Schlussbericht der Enquete-Kommission ''Kultur in Deutschland'' [EB/OL].http://dip21.bundestag.de/dip21/btd/16/070/1607000.pdf, 2007-12-11/ 2014-02-22.
[10]WILFRIED.Geschichte der musikerziehung-Eine kultur-und Sozialgeschichte vom Gesangunterricht der Aufklärungspädagogik zu ästhetisch-kultureller Bildung[M].Hofheim:wolke Verlag,2003:36.
[11]HRSG. Von Deutscher Musikrat, Musikalische Bildung in Deutschland-ein Tnema in 16 Variationen[EB/OL].http://www.musikrat.de/fileadmin/Musikpolitik/Musikalische_Bildung/DMR_Grundsatzpapier_Musikalische_Bildung_2012_Web.pdf,2012-10-20/ 2014-02-22.
[12]MICHAEL DARTSCH. Auβerschulische Musikerziehung[EB/OL].http://www.miz.org/static_de/themenportale/einfuehrungstexte_pdf/01_BildungAusbildung/dartsch.pdf, 2012-10-29/ 2014-02-22.
[13]MICHAEL S.ndermann, Öffentliche und private Musikfinanzierung[EB/OL].http://miz.org/static_de/themenportale/einfuehrungstexte_pdf/02_Musikfoerderung/soendermann.pdf.
[14]OLIVER SCHEYT. Kulturelle Bildung als Kraftfeld der Kulturpolitik[EB/OL].http://www.bpb.de/gesellschaft/kultur/kulturelle-bildung/60055/kraftfeld-der-kulturpolitik, 2003-05-06/ 2014-02-22.
[15]ORTWIN NIMCZIK. Musik in der allgemein bildenden Schule[EB/OL].http://www.miz.org/static_de/themenportale/einfuehrungstexte_pdf/01_BildungAusbildung/nimczik.pdf ,2010-07-14/ 2014-02-22.
[16]维尔讷·杨柯.Musikdidaktik-Praxishandbuch für die Sekundarstufe I und II(《音乐教学学—中学I和II的实践手册》[M].Cornelsen Schulverlage GmbH,柏林,2013
[17]黑尔姆斯(S. Helms),R. 施耐德(R. Schneider), R韦伯(R. Werber). Lexikon der Musikpädagogik(《音乐教育词典》)[M]. Gustav Bosse Verlag,Kassel,2005.
[18]诺尔伯特· 郝易考福(Norbert Heukäufer). Musik Methodik—Handbuch für die Sekundarstufe I und II(《音乐教学法-中学I和II的实践手册》)[M]. Cornelsen Schulverlage GmbH,柏林,2007.
【责任编辑 侯翠环】
Developing Transmutation and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of German Schools’Music Education
LV Yi1, JIANG Hong2
(1.The HBU-UCLan School of Media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2.Department of Music Education,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anghai 200031,China)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achievements in German music culture, the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 schools starts early and there are several times of important transforms in history. In early 19th, German schools’ music education was regarded as important way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the normal education goal, that is, to educate by music; in the early 20th, German schools’ music education further constructed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music courses, to achieve the aim of music by educating; contemporary Germany aims to build up colorful social music life, and as a necessary part, the school music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gnizing the world and self and perfecting the culture and life by music education. An old Chinese saying is that stones form other hills may serve to polish the jade of this one, so from the developing transmutation of German schools’ music education, we can find some inspirations for the reformation ways of our country’s school music education.
Germany; school music education; history evolution; developing transmutation;contemporary revelation
教育学研究
2017-01-20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比较研究”(CLA110167)
吕屹(1973—),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外国教育史。
G719
A
1005-6378(2017)04-065-06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