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易斯·穆诺
不必要的积极心态
文/路易斯·穆诺
我们总能听到别人说:“只要你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好事就一定会在你身上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微软现任首席执行官,年薪高达1800万美元的萨提亚·纳德拉,在3年前上任时,回答记者关于硅谷男女薪酬待遇差别的问题时说:“女性不应该主动提出加薪或是升迁的要求,要相信机缘,多正面思考,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薪酬差别问题,这样最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段明显带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言论,让纳德拉在上任之初就变得声名狼藉,最后,他不得不为那些不当的言论而公开道歉。不过,这段话也反映出了社会上很普遍的一种认知,那就是“只要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就能得到好的结果”。有很多像纳德拉这样的社会成功人士,都喜欢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但在现实中,这种观点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功归结于他的个人因素,比如说他很有天赋,很聪明,很努力或者心态很好,那是不是只要具备了这些优点的人就都能成功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证实,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因素其实有很多,首先是他出生的大时代背景,就像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在他们年轻时正好赶上了计算机革命,如果他们早出生或晚出生50年,其命运或许就完全不同了;还有出生的家庭环境,就像比尔·盖茨的父亲是当地著名律师,母亲是IBM的董事,所以才20岁的盖茨所签的第一份订单就来自当时全世界最强的电脑公司IBM……总之,一个人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产物,不是说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足够优秀,足够努力,足够积极乐观就一定能够成功,还有很多至关重要的外部因素,如果没有合适的机遇和环境的培养,即使是一个智商比爱因斯坦还要高的人,最后也可能只成为了一个保安。
心理治疗师乔治·纳尔顿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自己有益,是因为相信“吸引力法则”的关系,它指的是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过来。就像旧石器时代时的人们相信,只要在山洞内画上猛犸象和野牛,它们就真的会出现在山洞口,这样他们就不用出去打猎了。尽管这种想法有点脱离现实,但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像旧石器时代的人一样愿意相信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好事就会在自己身上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那些心灵自助类书籍会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不过,有很多专家已经在质疑积极心态是否真的能带来好的结果。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预先设想会有好的结果,实际上会让人更难以获得好的结果。在实验中他们找了25位患有肥胖症的女性共同参加一个减肥项目,并请她们想象一下自己减完肥后的身材,然后对想象到的身材苗条程度进行打分,认为自己减肥后身材越苗条的被视为有越高的积极幻想。在减肥项目进行到第17周和52周时,研究者对这些女性的减肥成果和其在项目开始前的积极幻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自己减肥结果拥有越高积极幻想的女性最后的减肥效果越差。对此,厄廷根教授分析认为,盲目地保持积极乐观不但在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心理预期,还让人忽略了其他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的方面,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好。因此,专家建议,保持积极的心态固然好,但同时要拿出实际行动,做出实质性的努力,才有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美国资深新闻记者芭芭拉·艾伦莱希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面向光明:积极思考的陷阱》,里面强烈批判了美国曾经大力推行的一种名为“快乐指导”的课程,该课程是由积极心理学提倡者们发起的,旨在通过冥想和表达感谢等快乐引导法来激励员工摆脱工作中的灰暗情绪。芭芭拉说,公司之所以推行积极思维,不过是为了员工在继续承担失业威胁和不断加大的工作量之际,还能有更好的士气,“快乐指导”并不能让人真正地快乐起来,只能让人去逃避面对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可笑的是,人们一直排斥的如悲伤、愤怒和害怕等消极情绪,反倒对人们的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悲伤过后人会变得坚强,愤怒可以震慑住一些小人,常保有一颗警惕心可以避免陷入很多麻烦。
《骇客帝国》中的特工史密斯曾经发表过一段演说,讥讽人类的本性就不适合享受快乐,而更适合去受苦受难,因为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种需要借助悲伤和痛苦才能体会现实的物种。这种想法和尼克·弗里达教授提出的“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不谋而合,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尼克·弗里达认为:“快乐的体验在持续的快乐刺激中会变得淡化,而痛苦的体验在痛苦的持续刺激中则会保持。”这都是在人类进化机制中形成的,因为处于快乐中的生物体由于享乐本能就不再行动了,而处于痛苦中的生物体为了摆脱不利,会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改变,因此具备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最终生存下来,并将自己善于“痛苦”的特质保存在了基因链中。
艾瑞克·威尔森教授在他2008年出版的书《反对快乐:为忧郁赞美》里写道: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进程中,正因为有那些忧郁的、居安思危的人存在,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果每个人都只顾着开心地吃吃喝喝,那人类进化到今天和其他动物不会有任何区别,是忧郁造就了人的伟大。是人们今天承受的苦难成就了明天收获的幸福,那些认为只要心存希望,乐观等待,就能走向美好明天的人,究竟是从哪儿来的自信?
1997年由罗伯特·贝尼尼导演并主演的电影《美丽人生》,通过讲述了一对感人至深的犹太父子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即使没有办法去改变糟糕的环境,但至少要让自己过得开心一点。其实,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想法,事实上,强行让自己快乐起来更不利于身心健康。
2011年,美国著名作家苏珊·桑塔格在与癌症抗争了两年半后,写出了一本名叫《疾病的隐喻》的书,她在书中写道:“心态导致了疾病,而意志的力量又可以治疗疾病这些理论,无一不透露出人们对疾病的生理方面的理解是何其的贫乏。”
最开始,在她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之后,身边总有很多好心人鼓励她要保持心态乐观,这导致她不仅要忍受着身体上的不适,还要承受着因自己不够积极乐观而产生的那种无力感,反而陷入了更大的焦虑之中,她說:“我每天都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才必须承受这样的痛苦?是我选择了错误的生活方式,还是我以前过得太压抑了?”最后,在医生的帮助下,她才渐渐好转,并改变了对疾病的看法,不再对自己得病这一事实抱有负罪感。
其实,“保持积极心态就可以治愈疾病”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确凿的科学依据,强行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挫折感、无力感和焦虑,反而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
有着“快乐传道士”之称的韩国作家崔允姬,曾经出版过20多本关于鼓励人们要快乐生活的书,她经常在电视节目和书中劝导人们要保持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地面对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鼓励别人快乐生活的人,最后却和丈夫双双自杀了,据崔允姬留下的字条称:在两年前,她发现自己得了心脏病和肺病,她不仅饱受着病痛的折磨,还为自己因屈服于疾病而产生的低落情绪而深深自责,她尝试着保持乐观,却还是无法快乐起来。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唏嘘,也值得让人深思。而苏珊·桑塔格,则用她战胜癌症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得癌症就像遭遇了一场车祸,你不必因此而怪罪自己,也不用勉强自己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反而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理性,保持求生的意志,并求助于正确的治疗方案。
所以,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积极心态,然后在不断的自我欺骗中相信“只要保持乐观就会有好事发生”,因为,积极的心态并不一定就能带来积极的结果。相反地,也不要一味地去逃避负面情绪,要学会去正视它,学习和自己的消极情绪相处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好。
摘自《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