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君
□张万成 马丽娜
让爱铺满幸福路
——记七师劳动模范惠瑞立
□李英君
惠瑞立是七师一二八团十九连的一名女职工,今年35岁。多年来一直耕耘在农田,依靠科技致富,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家里的小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她2016年被选为乌苏市人大代表;2017年3月被评为七师劳动模范、七师巾帼致富带头人、一二八团和谐小康家庭和诚信职工的光荣称号。
惠瑞立种植了160亩棉花。作为80后的她,非常懂得经营之道。她深知科技种田、增加收入致富的道理,她积极参加冬季职工素质教育培训和连队举办的各类农业知识培训,参加各种现场会、观摩会。在棉花的管理上,惠瑞立没有放松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她一心扑在棉田里,除草、打顶、整枝,样样农活她都赶在连队职工的前头。地里滴水时,她知道滴水的重要性,每次她都下地检查,保证滴水滴足滴匀。病虫害防治她也比别人动手早,看见苗情有变化,遇到自己拿不准的,她就请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到自己的地里,查看苗情,然后听取建议,合理防治。在土地投入上,她也舍得投入。打顶尖时,她也是汗流浃背地自己亲自干,并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复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进入8月,惠瑞立就对棉田进行整枝、打老叶,使棉田通风透气,为棉花早熟、高产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惠瑞立管理精细,近几年种植的棉花单产每年都在递增,2015年、2016年虽然遭受了大风、低温、雨涝等自然灾害,她家的机采籽棉单产都在380公斤以上。通过科学种植,勤奋管理,惠瑞立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长,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管理经验。
惠瑞立夫妇还经常帮助别人,只要别人有困难有求于她,她从来没有推辞过,职工曾玉红家购买机车农具时,她借给他1万元,她给胡建军借款1.5万元,帮助他顺利签订了合同。职工陈秀萍老公不在家,自己种了100多亩地,大儿子在外务工,小儿子上小学,都帮不上忙,惠瑞立夫妇就经常帮助他,拉农资、运肥料,滴水帮助巡视管线,让陈秀萍非常感激。
惠瑞立在十九连人称“惠总”,每次她也都乐呵呵地答应,这缘于她手下有一支由10几名妇女组成的“巾帼先锋队”。她做人真诚、做事实在,那些女同志虽然都比她年龄大,但很乐于听她的,从春播开始,她们就组织起来了,谁要是想雇人,都会说给惠总打电话,包你解决问题,因为她即使自己没有时间,也会热心地帮助联系其他的姐妹,相互换工,既创收,还解决了没有劳力的职工雇工之难。
她还经常参加连队的各种活动,凡是连队组织的素质教育培训、军事训练、“三八”团连组织的趣味活动、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她都按时参加,认真学习,踏实工作。她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与邻里关系相处十分融洽,赢得了连队职工群众的良好口碑。
提起惠瑞立的家庭,十九连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流露出敬佩的眼神。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公的父亲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一家三代同堂,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们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
老公的父亲刘金志身体不好,走路要拄根拐,药不能停,还经常住院,2015年老人查出患了膀胱癌住院,惠瑞立照顾住院的公公,帮助老人喂饭、端水送药,精心照料,老人看她辛苦,劝她以后别来,她总说:这时候才是我们报答你们的时候。她说,在她最困难最紧张的时候,老人帮她带大了一儿一女,照顾他们,疼他们,那时从地里回来晚了,老人就会做好饭,照顾好孩子,给他们热好饭菜,再忙再辛苦,回家有口热饭,对于忙碌的他们是多幸福的事情。现在老人年龄大了,行动不便,该是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老人今年已经88岁了,自己可以拄拐慢慢走动,惠瑞立做饭时,她都是尽量按照老人的口味,把饭菜做得软糯,符合老人的胃口,冬季闲在家里,她洗衣做饭,把老人收拾得穿戴干净整洁,老人的被褥经常换洗,让老人睡得舒服,老人喜欢吃汤面条,她保证每天有一顿面条,把牛肉炖得烂烂的,切成细末放在面条里,让老人吃得可口。老人不吃辣,她家的饭菜从不放辣椒,种的辣椒就剁成辣椒酱,想吃辣的时候蘸着吃。她还给老人买来各式糕点,让老人垫补一下,老人患有膀胱癌,一直挂着尿袋,她坚持每天为老人清洗衣物,从不让老人身上有异味。在她们的带动下,两个孩子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惠瑞立因孝敬老人,还被团评为孝老敬亲道德模范。
惠瑞立的父母远在河南,每年父母的生日、节日,丈夫刘新群都会催促给他们寄钱。2016年3月,惠瑞立养父去世,刘新群给她买了机票赶回家,送去5000元钱。她们俩口子互敬互爱,对待双方的父母都很孝敬。
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惠瑞立一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
栏目责编:磊石
□张万成 马丽娜
2012年,经历8次较大自然灾害,李永香种植的124亩小麦单产731公斤,232亩饲料玉米获得了单产1048公斤的高产,成了全团当之无愧的种粮“状元”。
“我这人就是这样,干什么事都不愿落在别人后面。所以一干起活来,我就变成了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总想争个第一。”李永香说。
20年间,在李永香和丈夫的辛勤耕耘下,家境逐渐殷实起来。他们家花12万元购买了大马力机车及农机具,花28万元租赁承包了520亩土地、80亩吊干杏园,还投资5.2万元饲养了12头奶牛、468只羔羊,成了“出入有轿车、居住有楼房、年年有几十万元稳定收入”的小康之家。
李永香的泼辣远近闻名,见丈夫忙里忙外实在辛苦,她就向丈夫提出了学开拖拉机的要求。丈夫拗不过她,就手把手地教李永香将拖拉机开出了场院。此后李永香越来越能干,成了家里当之无愧的“一把手”,连丈夫都佩服她的能干。
2002年,李永香不怕果品市场疲软,接手了他人废弃的20亩果园。在“一亩园十亩田”信念的支撑下,拿起镰刀,将园中一人高的杂草除干净,并施入10余吨农家肥。每天骑着摩托车接送自己聘请的技术员为果树剪枝,细心学习修剪技术。后来还逐步更新果树品种,让荒芜的园子焕发了生机。每年不间断地雇用周边维吾尔族乡民在杏园中劳作,她还经常资助周边的维吾尔族失学儿童、帮扶维吾尔族困难家庭。
如今,原先不被看好的果园,在李永香夫妇的努力下,嬗变成了一个吊干杏为主的大果园。李永香说:“再过两三年,经济效益就会明显好起来。”
2012年,李永香获得了“全国种粮大户”的美誉,她暗自定出了人生的新目标——3年后拥有自己的家庭农场。
“依托团场‘租赁土地有优惠、畜牧养殖有贷款、林果种植有奖励’优惠政策,李永香与丈夫开着小车去种地,开开心心把钱挣。相信有科技做后盾,用勤劳来浇灌,拥有‘机车耕田、田中产粮、秸秆喂羊、羊粪养树、粮食杏果羊肉皆卖钱’的家庭农场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李永香畅想起未来,一脸的憧憬。
现在,李永香这个在四团家喻户晓的人物,集种植、养殖于一身的科技致富户,是一位为人友善,诚心待人的老军垦的后代。她的家庭也成为大家追求的勤奋朴素、科学致富、和谐幸福的小康家庭。
她与爱人是从承包果园、养殖奶牛起家,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挣下了令人羡慕的家业。
目前,她拥有奶牛12头,羊120只,承包土地500余亩,果园216亩,家里各类电器一应俱全,购置轿车一辆,一家三口过着富裕的小康生活。□
栏目责编:磊石
5月15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树林,伴着清脆的鸟鸣声,身材略显单薄的李永香已经在承包的杏园中忙碌开来,实现她在戈壁滩上打造绿色的梦想。
李永香是一师四团十二连的职工,她的杏园在博士山下。不久前,她刚刚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这是她的成绩,也是她的骄傲。在成绩背后,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四团位于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山脚下,经常经历冰雹、霜冻、干热风等灾害天气。
她自小在兵团长大。1987年,21岁的李永香和23岁的青年小伙儿马双林自由恋爱,跨入了婚姻的殿堂,一年之后便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婚姻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丈夫与众不同的种地模式完全改变了我对种地的看法。”李永香说,“跟着丈夫干农活,我惊讶地发现,种地原来有这么多学问,什么小麦种植‘一水赶、二水满、三水四水洗个脸’,什么玉米种植要更新品种才能多赚钱。你看那些头脑灵活被称为‘能人’的新型种田人,他们不仅仅是在种地,更是在享受种田带给他们的快乐,我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去享受土地带给自己的快乐呢?”
在丈夫马双林的影响下,不服输的李永香也爱上了科技种田。在与泥土打交道的日子里,她知道了“尿素是米饭、二胺是汤、磷肥是蔬菜、钾肥则是肉”的俗语,明白了有压滴灌种植玉米、精量播种种植小麦等新技术。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