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张翅飞
论孙禄堂武学对儒释道思想的融摄(一)
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张翅飞
作为民国时期的武术大师,孙禄堂通过三拳合一的武学实践而融汇吸收大量的儒释道思想精华:如对道家道教之先天后天思想的吸收为其拳道合一的判教标准;以无极太极两仪之顺逆两途的演化建立起动态整体的拳学生成论;以涵摄儒释道的中和思想对拳术之内劲理论进行提炼等。孙禄堂由此融摄吸收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使其拳学成为一种修身体道之学。
清末民初是我国传统武术发展之高峰时期,这个时期武术的发展,无论在技击实践层次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此一时期的武术大师孙禄堂先生,不但精研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的拳术,且广泛学习吸纳儒释道三教思想精华,并融汇贯通于其三拳合一的武学理论之中,最后创立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本身为独创一派的武术大师,又自觉以儒释道思想提炼其武学理论,由此使得其武学研究成为民国武学理论的代表。孙禄堂武学作为民国武学理论的高峰,对于保存与恢复中国传统武术以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孙禄堂看来,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虽然在肢体表现形式上各异,但其修习都是为了求得内劲,其修习之路径皆为“还虚之道”,即要求达到中和虚灵的体道境界。故孙禄堂并不视拳术为一般健体技击之小术,而认为拳道一体,拳术锻炼的本质在于心性的修炼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孙禄堂武学以内劲为拳术之本质而会通三拳,并认为其与性、命、物、理相通。这样孙氏武学就超越了普通的健体技击之小术,而成为蕴含儒释道思想精华的进道之学。
孙禄堂武学以内劲为拳术的本质,认为内劲乃是由修习“还虚之道”,即返还虚静大道所得,是道性在拳术中的体现,由此重视虚静大道的道家思想成为孙禄堂武学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孙禄堂武学对道家道教思想融摄吸收最多,比如先天后天的区分、顺和逆的运用、无极太极的展开、丹道的修炼等等,而先后天的区分及对先天的重视则成为孙禄堂武学区别于一般拳学的标志性思想。
区分先后天的思想最早发源于先秦道家的创立者老子,而后来道教内丹学在修道实践中又对之进行了丰富的阐发。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认为人的生活如果只是顺应着感官之自然欲求,其生命的展开将是一个追逐物欲,且耗散本然能量和丧失自我本真的过程。这种生命的顺向展开是对大道的背离与堕落,为了生命本真的保全,则人不能一味顺随自然生命欲求的展开,而需要“致虚守静”,对生命能量的运行进行转化,只有“反者道之动”(《道德经》40章),扭转其运行的方向,才能“归根复命”(《道德经》15章)而令生命回归到其根源处的虚静大道中来。道教内丹学由此将人生命之状态区分为先后天,并具体化为修行工夫论,认为在工夫上先天对应着无欲无求的本然能量充溢的虚静态,而后天则为欲念丛生,生命能量耗散的人欲态,这样自然生命顺人欲而行就是从先天到后天,而内丹修行则要逆人欲而行,要求返回生命的本源所在,此为由后天修先天。在内丹学,包括形体和精气的修炼为命功,由命功的修炼返回觉性虚灵、能量充溢的先天状态即是性命合一的还虚工夫。
道家道教以后天为有形,以有形之后天乃先天所派生,认为后天状态损耗先天精神而有害于生命,先天则至虚无形,乃大道之源而有益于健康和生命能量的充盈,认为修道就是一个由后天返先天,由有形之形气返回至虚无形的还虚之道。道家道教此种思想重先天而轻后天,在普通人生观上且不论,作为一种修行理论则被孙禄堂吸纳于其武学体系,且成为其拳学修习的指导性原则。
孙禄堂武学融汇道家道教的先后天思想,并将之转化为一种体用关系,如其八卦拳学云:“先天为后天之本,后天为先天之用,无先天则后天无根本,无后天则先天不成全……借后天有形式之身,以行有位变化之道,则能补全先天之气也。”(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中的“性命先后”问题辨析》)这样孙禄堂在其武学的立场上,以先天为本而以后天有形式之身为用,换言之,即以拳术的修习为先天之用,且以有形式之拳术的修习反过来又可以补全先天之气。孙禄堂又以先后天对应生命不同状态的能量,把人生命的能量区分为后天之血气和先天之元气,认为“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后天血气主宰身体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先后天分离的罪魁祸首。而拳学修习对后天血气之力的运用要特别留意:“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 拳术修习的开始阶段是离不开后天血气的运用的,如运用不当,则会损害先天之元气,故锻炼拳术的根本心法要求是:“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尤其是太极拳的锻炼,更要“假后天之形,而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炼气化神耳。”理想的拳术修习不但不伤后天之血气,甚至根本上就是纯粹先天真一之气本身的发挥与运用:“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便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习拳者只有进入虚无的先天精神状态,才能自然产生先天真一之气并运用之。此气蕴涵生机而可激发习拳者生命内在的能量和活力,成为孙氏武学修习的真正起点。
由上所述,孙禄堂不仅吸收道家道教区分先后天,以先天为本的思想,且以拳术形体的锻炼为先天之用。由此指导拳学的修习,在后天的血气之运用上特别审慎,而以能产生真一之气的先天状态为拳学修习的理想起点。这样孙禄堂区分先后天,以返还先天的“还虚之道”为拳术锻炼极境,先后天的区分实际上成为了孙禄堂的武学“判教”基础,即判断一门武学是否为合道之学的根本标准。孙禄堂武学体系正是在此“判教”的基础上才得以具体的展开。
道家道教由先后天的区分派生了顺逆的概念:认为从先天虚静之无形到后天有形之运用,即从先天到后天为顺,反之,由后天返先天则为逆。尤其道教内丹学赋予了顺逆修炼的丰富内涵,认为生命力顺向的流动是一种耗散本真之气的过程,而以逆向修炼的还虚之道为修行根本路径。道家道教顺逆与还虚的思想亦被孙禄堂融汇汲取,并综合了《老子》的无极和《周易》的太极范畴,而运用于其武学体系的具体建构。
顺逆的思想最早也是源于老子,《道德经》认为:顺着生命功能的自然发用就是顺,其结果就是“物壮则老”(30章),而“反者道之动”(40章),只有对生命自然功能的逆反运动,才能“复归于无极”(28章)而回到本然的虚静大道,同时也就是“复归于婴儿”(28章),让生命恢复充满先天能量与本然活力的状态。老子哲学以道的方向对顺逆作出了规定,而丹道家则赋予了顺逆丰富的修炼内涵,如紫阳真人言:“作金丹之道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更具体地讲,就是“人成年后,就落入了情欲之后天,在情欲的满足中成了凡夫凡母,生命能量随之耗散。”内丹学修炼的一个主要原理就是在体内进行自身的阴阳交媾,炼精化气而完成生命能量的逆转。丹道家认为,普通人自然生命的顺向演化是一个追逐物欲消耗精神的过程,只有通过修行,通过意识的由执实而还虚,对后天精气等能量进行逆转和升华,如此才能回返到至虚的先天大道。
孙禄堂武学对丹道之顺逆思想亦进行了吸收转化,使之成为拳术修习者转化后天血气,培育先天元气和求得内劲的主要练习方法。在孙禄堂武学体系中,顺即是从先天到后天的展开,具体而言就是后天有形之身通过拳术形式的展开,逆则是从后天到先天的回返,体现于拳术就是通过身体伸缩形式引导的后天血气精神的内化升华。
(未完待续)
(编辑/吴泳)
张翅飞,1975年生,男,汉族,湖北省应城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