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电影《沉睡魔咒》改编自格-林经典童话故事《睡美人》,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塑造了童话中的女巫形象,打破了男性的权威地位,颠覆了传统女巫的“恶魔”形象,建立了女性话语权和主体地位,具有强烈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本文旨在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中女巫玛琳菲特的形象。
关键词:《沉睡魔咒》;女巫玛琳菲特;后现代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丁慧(1984-),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
一、引言
电影《沉睡魔咒》是对经典童话《睡美人》的重新改编,讲述了女巫玛琳菲特的故事。她本来是森林王国的守卫者,却遭受人类的背叛,在守卫森林的战争中失去翅膀,便对人类公主下了诅咒,最后咒语也被玛琳菲特解除。电影颠覆了原来的人物形象,解构了原故事,在女性话语权和女性主体的建立,男女关系重构方面都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构建了新女性形象。
二、女性话语权的建立
福柯认为权利是由话语组成的,话语就是一切,话语的争夺就是权利的争夺,拥有话语就意味着拥有权利。后现代女性主义吸收了福柯的“话语权”理论,认为话语是权利的来源,强调解构男性话语权,用女性声音建构女性话语权。
格林童话版的《睡美人》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公主被女巫下了咒语,最后被王子拯救,女巫阴谋失败的故事。整个故事强调的是男性话语中女巫的“恶魔”本质,丑化了女性形象。
电影版的《沉睡魔咒》颠覆了传统的上帝视角,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讲述了“女巫”的故事。女巫成为新故事的主角,发声讲述了“她”的故事,挑战了男性叙事权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倡的倾听女性声音,与女性书写相契合。随着情节的发展,诅咒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显现出来,善良,充满母爱的全新的“女巫”形象确立。电影中,“女巫”完全占有了话语权,讲述了故事的另一面,不再是传统男性话语中的刻板女巫形象。通过女巫故事的完整叙述和影片全新结局,女性话语权最终得到确立。
三、女性主體的建立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下,父权社会中女性的特征是由男性界定的,所建构的女性主体是由男性话语构成的,是对女性的歪曲和误解。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主张解构父权制中心文化,使女性成为自己的主体,寻找自我,发现自我,重构女性主体性。
在男性话语下,女性被神圣化与妖魔化,要么是像公主那样温柔善良的“天使”,要么是像女巫那样恶毒邪恶的“魔鬼”。《睡美人》中的女巫没有话语权,是邪恶的象征,无法为自己辩解,是永远不发声的“他者”。而公主也是等待男性救赎的柔弱女性形象,这两者的都是男性笔下虚构的女性形象。
电影《沉睡魔咒》以女巫为主角,形象更加丰满。女巫从出生就是森林的守卫者,是对女巫传统邪恶形象的颠覆。她美丽,善良,勇敢,当人类入侵森林时,愿意为守卫森林作出牺牲,是正义的形象。而当她被所爱的人类背叛时,她伤心,难过,才对新出生的公主下了诅咒,成为了“恶毒女巫”,建立了女巫的完整形象。虽然施下诅咒,但女巫并没有像《睡美人》中那样一直等待机会迫害公主,而是在背后默默的守护着公主,就像守护森林一样,这样默默的关爱让公主以为她就是教母,女巫母性的光辉释放了出来。虽然最后咒语成真,但真正解除咒语不是王子,而是女巫对公主的疼爱,颠覆了男性的主体地位,树立了女巫的女性主体地位。
四、男性和女性关系的重构
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观,提出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平等,主张要求与男性展开全面合作,争取男性的支持,主张男女关系应从男性统治模式转变为伙伴关系模式。
格林童话中《睡美人》的男女关系体现了男性统治模式。女巫是男权笔下的恶毒形象,没有话语权。公主唯一的出路就是等待王子拯救,是缺乏主动性的弱者。影片《沉睡魔咒》颠覆了男性的统治地位,弱化了男性的绝对权威,重新塑造了男女关系。女巫在少女时期和人类斯特凡自由恋爱,摆脱了被动接受爱的地位,在遭到爱人背叛后,也不是像传统女性那样默默忍受,而是主动发出攻击,通过下咒语讨回公道,争取自己的女性权利。在女巫与凡人斯特凡的关系中,男性虽然还是对女性实施压制,但女巫大胆的反抗打破了男性权威,女性不再是弱者,他者,而是同样和男性有平等权利的主体。电影的结局也是对男性权威的巨大颠覆,传统童话中公主是被王子吻醒的,女性始终处于被救赎的地位,而电影中公主是被女巫吻醒的,这种反转式结局是对男性绝对权威的巨大讽刺。男性不再是救世主,女巫与公主用真心结成同盟,这是女性要求主动权的胜利。电影中,无论是国王和王子,都是弱化了的男性权威,在男女关系中,男性不再是权利中心,而女性也发出了自己的呐喊,重新更改了传统的男女关系。
五、结语
电影《沉睡魔咒》是对传统童话颠覆式的改编,无论是人物形象,故事结构,故事结局都是对传统的反抗,从女巫的角度讲述了“他者”的故事,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要求建立话语权,树立女性主体地位,重构男女关系的要求,反映了后现代语境下女性不再是沉默的“他者”,而是要发出心声的新时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