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突破

2017-08-10 12:09邓鸣琴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创新

邓鸣琴

新疆电视台,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时效性优势不再、单向传播成为瓶颈、精英话语受到大众话语冲击以及收视市场的制约。在媒介融合以及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要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使意见性信息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流动,就要拥抱新媒体,打造话语表达多样性、互动性强、思辨性强的节目。

关键词 媒介融合;电视新闻评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121-02

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承担着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重任,关乎社会文明和进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重要的新闻节目类型,在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中曾经红极一时。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央视作为新闻节目的领头羊和风向标,其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也代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第一阶段,1980年7月央视第一档评述性的新闻节目《观察与思考》诞生,标志着新闻评论节目的诞生。第二阶段,1994年《焦点访谈》筹划开播,引起了巨大反响,各级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类似的新闻评论节目。第三阶段以2009年央视新闻节目改版为起点,出现了多样类型的新闻评论节目,在深度报道之外还有众多的即时评论。然而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电视媒体的龙头地位岌岌可危,电视节目收视率下降,新闻评论节目在收视率为瞻首的媒体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现实处境

1)新媒体公共话语平台挑战传统媒体权威性。在过去,电视媒体长期占据传统媒体的龙头地位,掌握主要的话语权,单向传输的信息传播方式阻碍了民众的表达机会。Web2.0以来,贴吧、论坛、博客、微博相继出现,网络技术给网民带来便捷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微博成为各路民众的言论集散地;另一方面,草根阶层(grass-roots)的声音日益壮大,成为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在一桩桩社会热点事件中影响了舆论风向,改变了过去由传统媒体一家垄断舆论引导权的话语空间,成为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多重话语表达空间。自此,传统媒体的精英话语受到大众话语的冲击和挑战。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部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和评断,而更多的要倾听来自众多网民的心声。2016年5月的“雷洋事件”发生后引起广大网民的热议,搜索关键词“雷洋事件”有86.7万条结果,并且网络新闻先发制人,相关博客数量成千上万,“暴力执法”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可见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之大。相比之下,电视媒体的权威性被削弱了。

2)新媒体技术挑战传统媒体新闻推送时效性。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微博的应用,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几乎同步,趋于“零时差”。热点事件发生后,当事人会在第一时间利用手机设备拍照、录像并上传到微信、微博,网民在浏览微博信息时会不断转载、扩散、评论,消息会在第一时间裂变式迅猛传播。而电视新闻首先要对热点新闻的相关照片、音频、视频进行取证和鉴别,然后编辑进行文字撰写和视频剪辑,成片后还要经过节目组的审核,确认可以播出后再安排到日播新闻或者周播新闻节目,而此时热点新闻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电视媒体的新闻“炒了冷饭”,难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尤其是评论节目,节目组的评论部门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评判,最后做出相对客观的评论,导致媒体反应滞后,进而引发节目自身的生存危机,尤其是周播的新闻评论节目,在播出时早已过了新闻的热点峰值。

3)媒介融合激化电视节目形态的商业化。媒介融合加快了媒体的商业化步伐,媒体之间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媒体的急功近利。新媒体对电视广告市场份额的争夺,使得电视媒体逐渐放弃收视率低、广告效益差的节目形态,许多省级卫视盲目追求容易获得高收视率的娱乐节目,对栏目编排大刀阔斧的调整,压缩了新闻类节目的制播空间。评论类新闻节目收视群体固定,在没有重大或热点新闻出现时,收视率平平,因此被迫压缩节目时间,甚至节目档期由黄金时段降到冷僻时段。比如市场总量排前的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都在21:30,湖南卫视则安排在了凌晨。新闻评论节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养,节目排档调整到冷僻时段后基本上放弃了对这一节目形态的深耕。

4)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人才流失。新闻评论节目的收视率、影响力和权威性,不仅受电视频道和栏目品牌的影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评论内容的表现,而新闻评论专业人才是评论内容的质量保障。新闻评论是新闻舆论的引导,是信息爆炸时代的权威和精准。新闻评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能够透过新闻现象看到新闻背后的社会本质,能够拨乱反正、针砭时弊,还要遵循国情制约,“戴着镣铐”跳舞。央视新闻的评论部门拥有众多的新闻评论人才,白岩松、崔永元等节目主持人都是由幕后的评论组走向台前的优秀主持人。但诸多因素下,传统电视媒体束缚了评论人才的发展,造成电视媒体人才出走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人才流失嚴重。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创新对策

1)UGC模式搭建公共话语平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用户原创内容的意思。网络用户的新闻评论是宝贵的新闻评论内容,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新媒体新闻都将UGC模式作为重要的内容生产方式,并对用户的评论加以筛选整理,形成舆论大数据,预测新闻事件的网络舆论导向。相比之下,传统的电视评论节目形式单一,大部分是由主持人单人评述,个别节目会引入专业评论员、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但鲜有引入网络评论的。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用户更渴望发声,并听到自己的声音得到回馈。在新闻产品的选择上,传统媒体用户在向新媒体倾斜。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依据事件的发展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来邀请民意代表来参与讨论,让更多的民众参与社会热点的探讨,接受更多的意见和交流,增强节目的互动性。传统新闻评论引入草根评论也能为节目注入新鲜血液,并吸引新媒体用户重返传统媒体。

央视《新闻1+1》是一档日播新闻评论直播节目,从时事政策、突发事件、社会焦点等大型选题中选择新闻话题展开深度评论,由主持人和特约评论员结合的评论方式进行。通过网络平台选取大众热议的新闻话题,打通公共媒体与网络交流平台,让网络话语与权威媒体的官方话语互搭梯子,共同搭建多平台公共话语空间,一方面集纳了公众的意见,另一方面正视网络舆论,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得非理性和偏颇的网络杂音得到自我修正。

2)创新节目类型结构,确保时效性。针对新闻评论节目时效性差、制播流程繁复的问题,应从两方面着手创新节目类型结构,确保时效性。一方面,在评论节目的播出周期上,要减少周播节目,增加日播节目。时效性是所有新闻节目的生命,周播节目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但要避免陷入“炒冷饭”的僵局。在节目的类型结构搭配上,可以允许插播重大突发新闻,在常规新闻节目进行时可以中断常规节目程序,连线评论专员参与直播,“常规炮弹”与“小型炮弹”相结合,分配好节目时间配比。在新闻节目中可以灵活插入即时评论,让新闻评论无处不在,也增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听取网民的心声,开设网络电视和移动终端,并在新媒体平台接受网民的评论。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丰富了新闻节目的发布平台,便捷了用户与节目的互动。“一键分享”“参与热议”等功能提升了电视节目的传播速度和参与程度,确保了节目的时效性。

在新媒体新闻平台风生水起的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完全可以集百家之长,打造全媒体新闻节目。与新媒体新闻客户端深度合作,尝试推出网台联动的“云新闻”。譬如凤凰卫视的《凤凰焦点关注》就是一档结合多媒体资讯的全媒体新闻节目,是凤凰卫视第一档云信息直播节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要注重长尾效应,在节目播出后做好“善后”工作,就是在门户网站和新闻移动客户端推送新闻评论的文字评述稿、跟踪新闻事件的进度等,利用新媒体挖掘新闻的深度,并延展电视新闻评论的价值。

3 结束语

媒介融合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可逆转。新闻评论节目要正视传统媒体在制播流程、人才培养、媒介技术等方面的程式化、体制化弊端,也要珍视公众媒体在意见性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不断提升电视节目制播、投放的灵活性,提升节目形态的创新性,增强新闻评论的个性化、平民化、思辨性、话语表达多样性以及互动性,在理论探索和实践试练中不断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德顺.浅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J].新闻记者,2010(7):77-79.

[2]丁婷婷.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探微[J].新媒体研究,2015(12):47-48.

[3]李敏.媒介融合趨势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4]王大勇.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创新[J].科技传播,2014(8):25-26.

[5]高贵武,滕泽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人格化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4(10):119-131.

[6]许鑫,沈天舒.电视新闻评论:本质、模式与生存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42-145.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创新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