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雪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
摘 要 重点在于从PM2.5的传播中探讨中国的媒介行动主义。首先普及了PM2.5的基本概念,回顾了PM2.5从2011年到2015年的传播过程,然后从此传播过程中提取两次突出事件:“反鉴定”行动和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发表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行动主义。
关键词 PM2.5;媒介行动主义;“反鉴定”行动;穹顶之下
中圖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017-02
环境问题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极为关注的问题,而在近几年的中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环境问题。从2011年年底开始,对雾霾现象的关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类似于PM2.5这样的专业词汇也慢慢流行开来。几年来,大众与雾霾的抗争也表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行动主义。本文主要探讨PM2.5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媒介行动主义,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公众了解媒介行动主义在推进公共意见表达,决策民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1 PM2.5的概念
PM2.5也叫入肺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因为径小、含毒害物质,且在大气中长期停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都有很大影响①。
对大气环境来说,细颗粒物虽然成分少,但因为是悬浮在空中的颗粒物,会把大量的可见光都散射、折射和吸收掉,严重降低世界的能见度,且对人体健康而言,PM2.5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②
2 PM2.5传播过程回顾
早在2008年,美国驻华大使馆就开始对中国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每隔一小时就在推特上发表一次空气质量指数,在美国检测的检测指标中,多出了PM2.5和臭氧,但因为是国外社交平台以及2008年的中国又悲又喜,大事不断等原因,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
2011年10月,微博用户潘石屹爆料一张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北京的污染指数,显示空气质量指数为439,PM2.5细颗粒浓度408。这一微博迅速被转发评论近7 000人。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城市,开展了一场“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活动,他们把自测的PM2.5数据公布在微博上,供公众参考。
2012年为“雾霾元年”,国务院发布各地向社会公布PM2.5的数值的要求,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陆续公布监测结果。PM2.5被写入“国标”,列为2012年十大科普事件之一,大气环境质量备受瞩目。2013年各类“雾霾段子”出现,特别是在10月到次年2月,囊括了整个冬季。2014年的地方两会,PM2.5治理被首次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2月底,柴静发布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广泛关注和快速传播,将公众对雾霾的关注热度推向高潮。
整个的传播过程来看,最开始是从微博发酵,进而引发广泛讨论,引起政府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再由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的猛推,一场PM2.5的科学传播铺展开来。不管是民间组织还是柴静的纪录片,其实质都是媒介行动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3 PM2.5传播中的媒介行动主义
媒介行动主义是一个集体行动领域,作为推动社会公正和改良的行动,媒介主义行动在西方主要意图通过与媒体相关的公民行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学者J.coffman(2003)根据行动目标的差异,将社会行为分为促进个人改变行为和促进政策的改变两类,前者旨在减少个人对社会的破坏行为,后者旨在动员公众或决策者支持或改变政策。
中国的媒介行动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成熟,但随着全球化背景下资讯扩散速度和范围加快,中国网络逐步普及、完善,也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行动主义。在PM2.5事件的传播中,以“反鉴定”行动和纪录片为载体的媒介行动尤其突出体现了中国的媒介行动主义。
3.1 “反鉴定”行动推动民意传播
在西方国家,媒介行动主义是利用媒介和传播技术来从事集体行动的社会运动形式。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媒介行动主义显得更加个人化,往往不谈政治层面的意义,而主要作为一种手段进行社会抗争。
2011年由雾霾事件爆发的一场“我为祖国测空气”民间活动,便是中国式媒介行动主义的一大典型代表。北京的灰霾连绵不绝,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天公布PM2.5,指数反复跳上200大关,已属于美国环保局“非常不健康”的级别。而中国环保局公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中,仅为“轻重污染”,与人们的切身体验严重不符,且数据采集和统计方法缺乏透明度,于是环保组织“达尔文自然求知社”、科研机构、商界精英、意见领袖、普通百姓携手开展了一场PM2.5自测行动。这一场“反鉴定”行动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城市,他们把测得的PM2.5数据发表在微博上,给相关部门造成舆论压力,最终迫使官方承认PM2.5的科学性并公布自己的数据。
我国的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媒介行动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为祖国测空气”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微博这个社交媒体起到了巨大作用。微博的低门槛,便捷性、草根性等特点,使得其使用范围极为广泛,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测得的数据上传到微博,利用微博话题的开放性和透明性,进行互动跟沟通,以此把个人的行动组成一个团体的行动,建立集体认同感。由于微博参与的低成本特点,也使得信息得到加速扩散,社交网络一步步健全,最后裂变式传播,直接影响到官方媒体,迫使其发声,这一过程很好的印证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中国媒介行动主义产生的原因。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媒介行动主义和西方媒介行动主义的差别。
虽然对于PM2.5的这一场争论最后迫使官方发声,但是却只是普通民众仅仅针对雾霾一事对相关部门的反逼,并不会像西方那样强调意识形态的价值,进行政治上的斗争。而且整件事情的起因也是由于雾霾影响了人们的切身利益,才联合起来做斗争,并不具备反社会性。也许正因为上述原因,中国的媒介行动主义缺乏连续性、组织化和专业性,当雾霾事件引起人们关注的时候,公众迅速参与进来,而等雾霾时节过去,这种组织性的参与立即消散,构成短期的集体行动。而西方经历50多年的历时,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稳定且数量众多的媒介倡导和监督群体。
当然不得不说,这次的集体行动也是中国媒介行动的一巨大进步,在这行动出来之后,也爆发了更多的“反鉴定”行动,比如对于柴静的《穹顶之下》专业性的拷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等成为公众批评和反思的来源,推动了公众理性思考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公眾科学精神的培养。
3.2 以纪录片为载体的媒介行动暗流涌动
尽管柴静称《穹顶之下》是为“一场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但它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社会纪录片,它带来的话题的扩大和巨大影响都证明,这是当下中国媒介行动主义的展露。影像行动主义是媒介行动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种,以社会热点与行动相结合,以纪录片为代表,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促进社会公正,而《穹顶之下》正是这样的一种影像行动主义。
被2011年开始就被讨论得火热的雾霾话题,在2015年2月底爆发出一个高潮,原因就是因为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出现,它的公开放映过程中的强迫关注性,客观上具有议程设置的效果。同时它也区别与主流媒体。这部纪录片是在主流媒体的失语以及体制内调查的投鼠忌器后导致的另辟蹊径,一方面和主流媒体做法类似,借用雾霾这个新闻由头,一方面又将不同于主流媒体,将道德、伦理、宗教诉求兼容而产生不同于一般报道的劝服效果。另外一般这种个体行动会由于缺乏影响力,而和相关组织联系在一起,构成多方传播效果和渠道,增强影响力。柴静在内容生产上与“自然之友”合作,在视频生产上,又和锤子科技团队进行协作。
当然,《穹顶之下》的出现已经是中国的影像行动主义渐渐有了自己特色的阶段,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共振,让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同时参与进来,使得社会问题进入公共论坛的议程设置,实现了媒介行动主义的跨国扩散和本土化生根。当然也应注意到,以这种扩大性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的议程设置,会不会产生负面效果,例如公众对雾霾危害的过度解读,过度重视,造成对政府部门的不满等。
注释
①http://baike.so.com/doc/767546-812155.html.
②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检索于http://1111.baidu.com/p/3611805880.
参考文献
[1]PM2.5进入公众视野 探寻PM2.5“走红”之路.[EB/OL].[2013-12-20].ttp://news.lznews.cn/2013/1220/718523.html.
[2]“PM2.5”是如何走进人们视野,又是怎样一步步脱敏的.[EB/OL].http://zhenhua.163.com/14/0222/11/9LMFEVIK000465EV.html.
[3]韩鸿.集体行动与当代中国的媒介行动主义——从纪录片《穹顶之下》说起[J].国际新闻界,2016(5):69-87.
[4]孙玮.中国“新民权运动”中媒介的“社会动员”——以重庆“钉子户”事件的媒介报道为例[J].新闻大学,2008(4).
[5]韩鸿.媒介行动主义理论视野中的中国行动主义影像研究[J].新闻大学,2008(3):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