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眠三招居家自疗

2017-08-10 07:15郑福发
凤凰生活 2017年8期
关键词:牙胶治疗师生理

郑福发

职场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如今的你已经有多久没有好好睡一觉了?每天伴随夜幕的降临,别人在享受黑夜带来的松弛,而你还深陷失眠的沼泽无法脱身。

其实,失眠分为生理及心理两方面,专家表示,失眠患者除应减少夜间刺激性活动外,也应定期做运动,可助减少心理压力。

本期将介绍三组自疗运动,有助入睡及改善睡眠质量,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的显示,35%的都市入睡眠不足,每天睡眠时间少于七小时。而男、女失眠比率分别为17.1%及23.6%,结果反映女性失眠较严重;55至64岁年龄群最多人患有失眠。

事实上,失眠可分为心理及生理两方面。注册物理治疗师邓海华表示,心理方面是因短期或长期情感郁结,形成重大压力。生理方面,例如手术创伤后伤口引致的生理现象,也会令人失眠。若不懂或无处舒缓,会导致容易失眠。邓海华剖析以下三宗心理及生理失眠个案,读者可作参考。

案例一:短期压力无法释怀

一名女性失眠患者,在短期内要搬离自小居住、留给她许多童年回忆的住所。突然要改变居住环境,令该女士心中积压的情绪无法舒缓,因此失眠四日。

治疗师指出,搬家在普通人眼中是一件小事,惟对从未转过居所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搬家涉及对旧居的回忆、搬迁的物理治疗师表示,短期情绪波动可致连续性失眠。

安排及生活习惯改变等。若将不安情绪收于心底,其压力无法释放,便会造成严重失眠。

案例二:长期心结缠绕20年

一名长期失眠的70岁婆婆,患腰痛及膝痛,她一直以为生理E的痛症令自己失眠。

然而接受物理治疗后,身体痛症大部分痊愈,惟失眠情况仍无改善。該婆婆其后接受心理治疗,在情绪放松的状况下,透露丈夫曾有外遇,两人离婚后她—直郁郁寡欢。

物理治疗师邓海华指,该婆婆将悲痛一直放在心底,形成心理阴影,因此失眠长达20年。

案例三:创伤后遗药物无助

这是生理改变而引致失眠的个案。一名中年女士曾进行子宫瘤手术,手术令她下腹留下疤痕,经常觉得腹部紧绷,因而一周至少两至三日失眠。期间该女士寻求多种解决失眠方法,也尝试同时接受中、西医药物治疗,但失眠情况持续。

治疗师表示,外科手术造成创伤后遗,伤口结疤致瘙痒,形成腹部压力及胃痛等生理反应,均可导致患者失眠。

纾解失眠者的失眠问题,会以颅骶骨治疗舒缓失眠,利用“按”、“摸”头颅,以及身体对应部位,促进脑脊髓液的正常流动,达致减压效果。

治疗师又称,松果体是人体的生理时钟,在夜间松果体会分泌褪黑激素的荷尔蒙,当褪黑激素分泌多时,身体睡意渐浓,便自然想睡觉。

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

若夜间进行刺激性活动如打游戏、剧烈运动及长时间使用平板电脑、喝含咖啡因饮品等,会令褪黑激素无法正常分泌导致难入眠。

据卫生防护中心报告指出,成年人(包括老年人)每天应睡约七至八小时;儿童及青少年最少十小时;婴、幼儿每天介乎11至18小时。由于失眠可影响身体健康,因失眠而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士,更应特别留意身体状况。倘若睡眠有出现异常的情况,即须求医,以作出适当治疗。

纾压自疗三式

物理治疗师认为,最有效“自疗”失眠的方法是定期运动。注册物理治疗师曾昭维建议并示范,有情绪困扰的失眠患者,可同时进行以下三种自疗法,纾解压力,帮助入睡。

一、触察放松练习

做法:坐在稳定的座椅上,并闭上眼睛,完全放松身体及四肢。专注精神感觉身体各处的现状。由脚底开始,感觉脚部有何感受?想着是何等紧绷,然后放松紧绷部位。

将感觉点由脚尖往上移往后小腿、背部、头顶;再由上而下,重回脚尖。每个部位停留十秒。

功效:触察放松练习可令身体及精神放松。部分患者做到“中途”,已经入睡。

二、静止点诱导球

做法:准备干净的厚身袜子及旧网球(较软些)两个;将网球放入袜子内末端,然后将开口端打结,造成诱导球。

躺在床上,诱导球放在头部后尾枕(枕骨),形成支撑。其定位为头胪背最凸出位置。每日可作一次,每次15至20分钟。

功效:静止点诱导球可引导头骨活动,脑脊髓液调整流动,舒缓头部压力。该动作可帮助入睡,睡眠质素亦会更好。惟须留意,刚中风人士不宜。

三、颞下颌关节释压

做法:双手掌放在脸上颞下颌关节(牙胶)两旁,轻力向下按,维持两至三分钟。

功效:精神紧张的人常会不自觉呈现咬牙切齿的动作,轻摸牙胶,有助牙胶肌肉及关节放松。有助舒缓头痛,更易入睡。

猜你喜欢
牙胶治疗师生理
热牙胶垂直加压对慢性牙髓炎患者牙周相关指标及疼痛的影响*
基于婴幼儿咀嚼行为的牙胶玩具创新设计研究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