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标�オ�
[摘要]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出现对于专业术语的懵懂,教师切不可忽视,细节决定课堂以及学生知识积累的成败,因此,教师要做好合理的引导。引导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切入,在游戏中进行专业术语的实践,在生活中进行专业术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进行专业术语的渗透,在信息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情进行专业术语的点拨等,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定然能够让学生慢慢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专业术语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术语;兴趣;驱动程序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8902
相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你兴致勃勃面对学生说出“点击左键”、“任务栏”、“菜单”等专业术语时,回应你的常常是一张张迷茫的面孔,这不足为怪,很多学生他们会操作,但是就是讲不出这个概念,这就是长期的“重操作,淡概念”的信息技术课堂产生的弊端。于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信息技术专业术语就成了燃眉之急。笔者认为,就像给计算机装系统一样,如果就只給它装上一个裸体的操作系统,就显得暗淡无光;如果我们给其装上各种各样的驱动程序,那么操作系统就显得丰富多彩了。我们可以给学生的学习装上“驱动程序”,给教师对于专业术语的引导装上“驱动程序”,将难懂的基础知识转化为浅显的操作行为,自然能够春风化雨。
一、链接生活,了解术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最终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是天真、纯朴的,他们缺乏对于问题自行思考和处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讲解专业术语的时候情境更应该贴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从自然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美。
正如对三年级的小朋友解释“桌面”这个概念时,我们大可与学生平时用的课桌相提并论,以下就是笔者在教学《信息处理的好助手》时对于“桌面”这个概念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上课用的课桌的桌面是怎么样的?
生:黄色的。
生:光滑的。
生:干净的,但是我经常把它弄脏。
师:你怎么会把它弄脏啊?
生:我桌面上总会放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师:你桌面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啊?
生:文具盒、书本、玩具、废纸……
师:难怪桌面会脏呢,瞧,这么多东西把一个小小的桌面给挤满了。
(之后,我又问了几个学生,叫他们说说各自桌面上放的东西,孩子们都对答如流)
师:看样子大家不仅了解自己桌面的特点,还很爱惜它。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再认识一种桌面,请大家看电脑中的这块蓝屏幕,这就是我们电脑上的桌面,想想它跟我们的课桌桌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在说相同之处的时候都讲到了“可以放东西”这个点,而不同点之一,便是所放的东西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从教学的目标来讲,其实环节中学生能不能讲出课桌桌面和电脑桌面的异同这是无关紧要的,笔者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脑子里有“桌面”这样一个直观的概念,当下次再看到电脑桌面时会自然地想起课桌桌面及其用途,进而把它给牢记了。
与自己生活有联系的东西,学生总是爱去思考和探索,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来解释“窗口”“菜单”等概念,生活中的窗口可以开也可以关,电脑中的窗口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在饭店吃饭前要点菜,服务员会给你一本菜单,你会先打开菜单的封面,然后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菜谱供你选择,你便可以点到自己所要的菜,计算机里的菜单也是这样的一个原理,一级一级点下去就能找到你要找的“菜”了。如此浅显的教学,把原本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变成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学生识记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二、结合游戏,理解术语
如果说把专业术语变成学生生活中的直观物品,那只能让学生对专业术语有大概的印象,那么将专业术语结合游戏进行教学则可以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纵观如今的学生,他们之所以爱上信息技术课主要还是因为可以在课上玩各种各样的在平时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虚拟游戏,有道是:“成也游戏,败也游戏。”玩游戏成了信息技术课正常开展的最大弊端,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科目所呈现出来的最大的优势。就如此次在宁波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第三次展示研讨活动中,宁波市信息技术教研员及专家提出的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教材的编写主线是以机器人教学为主的教材大纲,机器人只是一个平台,其教学的目标则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运行背后编程的奥秘,进而为中学编程的深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典型的利用游戏平台作为媒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教法。
在平时的课堂中,其实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专业术语学生动手实践起来得心应手,但是要让他说说这个操作的概念,他往往就一知半解了,所以利用游戏作为教学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原本枯燥单一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可谓权宜之策。
就拿三年级教材最简单的“纸牌”游戏作例吧,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之前的课堂已经学习了鼠标的相关操作,接下来对于纸牌的游戏教学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拖动”这项技能。当孩子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我就用了广播教学,卖起关子来。
师:老师看大家玩游戏玩得连眼睛都不眨一眨,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喜欢玩这款游戏,但是你们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玩这款游戏呢?
(孩子们开始在下面思考,有几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就开始嚷嚷起来。)
生:老师是要我们熟练地运用鼠标,多按按鼠标。
生:老师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玩游戏的时候联系刚刚学习的有关鼠标的知识。
师:那么是什么知识呢?
(学生们又开始窃窃私语,我便开始利用多媒体软件演示功能把一张纸牌移动到了上面的纸牌上,经过这么一提醒,几个比较聪明的学生就开始在下面大叫了)
生:我知道了,这是我们刚刚学习的鼠标的拖动嘛。
(台下的其他学生也茅塞顿开)
同样的道理,在玩“扫雷”游戏时我就着重让学生了解鼠标的“单击”和“右击”,而有了上面的铺垫,鼠标的基本操作这块内容就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不攻自破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在孩子们兴致高昂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点的教学,那肯定是事半功倍的,这就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独特魅力。
三、整合学科,渗透术语
信息技术再怎么有魅力,它毕竟也只是一门以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础工具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学生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表示信息技术歸根到底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区别。因此,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讲解我们不可能做到像语文课一样咬文嚼字地进行教学,那样就失去了信息技术课应该有的味道。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课堂上那些枯燥单调的专业名词声情并茂地教给学生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其他学科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把概念整合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之中,方便学生接受和消化。正如我在教学“复制粘贴”命令时就穿插进了一首童真十足的儿歌。
“操作前,眼睛亮,拖动鼠标选文字,阴影框中点复制,找地点,定位置,然后点一下粘贴,所选文字齐出现,复制粘贴真方便,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是复制,Ctrl+V为粘贴,一起帮你省时间。”
这首儿歌可谓语文味十足,但是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也别有一番风味,学生读起来琅琅顺口,通过识记,“复制”和“粘贴”这两个操作型术语定然深深地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由此可见,我们不可以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语文课,但是我们可以用上语文课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来点缀信息技术课堂。
笔者上信息技术课的同时也兼语文课,自然的也经常会把两门学科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新课标四上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电脑住宅》的科普说明文,里面就有很多诸如“超级链接”、“快捷方式”、“浏览器”、“对话框”等信息技术专业名词,这时我就在语文课上对这些专业术语的概念进行点拨,做到语文学科与信息学科的交流和碰撞,这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无处不在这一现状,同时有了语文课上概念的铺垫,下次学生上机时碰到这些操作实施起来自然也不必大费周章了。
四、反复点拨,巩固术语
如今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接触更多的可能就是计算机以及通过计算机接触的虚拟网络,所以很多计算机专业术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已成家常便饭,经常接触,又或者没接触过的概念也能够根据长期的揣摩而不解自破。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小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对于这方面,他们就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揣测那些专业术语,又或者有些专业术语点到了,但只粗粗地带过,进而进行课堂重点的教学,这都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有可能难倒学生的专业术语我们都应该耐心地进行讲解,起码要让学生对其有大概的印象,那么以后教学中又出现相同的概念时,教师再进行点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就等于再学了一次,得以巩固。这样慢慢地积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各种专业术语的了解定然能够更上一层楼。
正如,笔者所听的《图标大本营》这节课,其中有个教学环节教师出示了各种类型的图标,其中有图片文件、文档文件、压缩文件等,让学生进行排列。本来从教学目标定位来讲,一出示任务,教师就可叫学生进行排列了,但这位教师却不急于求成,在学生排列之前又穿插了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他先非常耐心地对这些文件类型做了一一解释。图片文件是用来看图片的,文档文件是用来编辑文字的,压缩文件是用来把很多文件打包起来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专业术语的点拨。这正是这堂课的亮点和成功之处。它体现了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课堂的细节,这正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所缺乏的。
不积跬步又何以至千里?抛砖引玉地引导学生,从每一堂课开始,重视专业术语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学生对于专业术语的理解定然受益匪浅,如此长久地坚持下去,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这句“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高瞻远瞩的指导方针的实际意义便会在诸位的努力下彰显得淋漓尽致。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