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在龙华医院的中心草坪上,八位建院元老的青铜雕像静静矗立。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目光如炬的中年男子,就是海派中医陆氏针灸的创始人陆瘦燕。
出生于针灸医师家庭的陆瘦燕,从小就跟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针灸治病之神效,更受其父济世仁术的熏陶,16岁中学毕业后,即立志随父学医。后来,他开设的针灸所天天门庭若市,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各种疑难杂症患者咸来求医。
也正是从这家小小的诊所开始,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创立了“陆氏针灸”。如今,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陆瘦燕虽已离去,陆氏针灸仍然领衔海派针灸,并于2009年、2011年分别被列入上海市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地方流派,“陆氏针灸”也是唯一进入国家级的针灸项目。
八仙桥有个陆瘦燕
龙华医院5号楼五层针灸科的候诊区,虽然才刚过早上8点,护士台前却早已排起了长队。
“七八九月是我们这里就诊人数最多的时间,比平时翻了个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裴建告诉记者。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炎炎夏日正是得阳气的最好时节。“打伏针”自然成为很多老上海每到夏天的习惯。
对此,裴建表示,这确实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据他介绍,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是陆瘦燕夫妇在随父临诊和他们自己的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容易驱除伏留筋骨深处的宿疾,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伏针‘伏灸等冬病夏治法,正是陆氏针灸创导的。由于病者深受其益,后成为陆氏针灸流派的一大特色。”裴建介绍说。
陆氏针灸到底有多神奇?那还得从清末民初说起。陆瘦燕的生父李培卿是针灸大家,素有“神针”之誉,为陆氏针灸疗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师从陈慕兰,擅长针刺补泻手法,重视脾肾的虚实,强调经络理论的指导作用。中年以后,习用毫针,创用温针、伏针、伏灸。到晚年提倡慢针细捻,对针灸的发展贡献极大。
1909年,陆瘦燕就出生于这个针灸之家,他幼承庭训,中学毕业后即随父学医,18岁起在上海开业,不久就蜚声上海。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陆氏针灸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上海八仙桥一带名医云集,而陆瘦燕和夫人朱汝功的诊所就开在金陵中路119号。
据裴建回忆,陆氏夫妇分别接诊上午和下午,诊所业务鼎盛,每天都门庭若市。“陆瘦燕”三个字在那时的上海滩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患者只需说“到陆瘦燕诊所”,不用告知地址,三轮车师傅就会将他送到八仙桥。当年,前来求医的患者,病种广泛,不仅有各种风湿痹症、内科杂病,还有妇科、儿科、外科等病,更有精神病、麻风病之类的特殊病症。
在夏季,前来打“伏针”的患者更多,不得不每日限号(上午半天400号),以致患者通宵排队候诊,这成了当时一道奇特的景观。其中,有的请人代为排队,有的向人租借板凳排队。陆瘦燕诊所的邻居便抓住了这一“商机”,提供“代人排队”“出租板凳”的服务。
陆瘦燕从清晨6点开始门诊,30-50位患者一批,一直要到午后1点多才能结束门诊;朱汝功从下午2点开始门诊,要治疗200多个患者,到6点多结束;除门诊外,朱汝功还要出诊,为中风癱痪等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治疗。裴建表示,在私人诊所,每天要完成如此多的门诊量,至少是前无古人的。
当年,“陆瘦燕针灸”诊所里的挂号费,初诊是1元2角,复诊是1元。而彼时,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是48元5角,个人最低生活费是8元。能吸引如此多的患者愿意通宵排队、花重金来求治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疗效神速。
冰火神针,探索针刺新方法
头痛、中风、哮喘、肌痉挛、神经系统疾病、慢性疼痛性疾病……“陆氏针灸”传承至今的“切诊”手法,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来自苏州的杨女士,7年来,饱受头痛折磨,几乎失去了治愈的信心。当得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疗效显著后,杨女士决定试试。
医院针灸科医生为杨女士进行施针后,她的疼痛感便消失,喝水也不再吐,巩固治疗2次后,之前的症状便没有再发作
裴建认为,“陆氏针灸”创始人陆瘦燕提出的“切诊”思想尤为重要。诊病必须了解病者整体情况,而望、闻、问、切这四诊中的切诊,除了切寸口脉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太溪”“冲阳”“颔厌”“太冲”等脉,以察元气之盛衰,肾气胃气之虚实,上下左右之偏胜。
与此同时,陆瘦燕和朱汝功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针刺手法的正确运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陆瘦燕曾说针刺手法“一旦失传,不仅会降低疗效,更可怕的是,针灸学中具有特色的操作技术将毁灭在我们这一代,实在是上愧对祖先,下愧对子孙”。因此,他对针刺手法从文献整理、科学分类、临床观察到实验研究都做了大量工作。
陆瘦燕将手法的作用,区分为候(催)气、行气及补泻三类。所谓“候气”或“催气”,是促使针不得气的方法。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所谓“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之刺法。
1958年夏,全国第一次针灸经络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卫生部、各省市的领导及针灸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共同探讨了针灸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陆瘦燕在会上表演了“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使受试者当即分别产生热或凉的感觉,会场为之震惊和振奋。此后,在全国针灸界掀起了研究针刺手法的热潮。
陆瘦燕将这两种复式手法,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讨论,认为其出处就现存资料而论,以明代徐凤著《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为最早,并将这两种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裴建对陆氏留下来的祖训记忆深刻。
接受针灸治疗的人,一般会看到医师是单手持针并进针的。而陆氏针灸的传人进针时却一定双手并用——这就是陆氏特创的爪切进针法。爪切进针法要求医师以左手大拇指指甲用力按穴,右手(刺手)持针,中指须抵住针身,无名指抵在患者皮肤,然后将针沿左大拇指指甲边缘,一捻一插迅速刺入皮肤。这样双手协作进针,可以减轻患者的痛感,使取穴更正确,并避开血管或器官。
此外,温针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却被后人视为俗法而不用。陆瘦燕和朱汝功秉承其父的经验,体会到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施温针时,针尾加艾燃烧,借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深部。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当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之目的,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
兴办针灸教育,加快传承
被誉为“针灸伉俪”,陆瘦燕、朱汝功夫妇共同创建了“陆氏针灸”流派。
陆瘦燕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其中有7人继承父业,在孙辈中也还有2人随其母陆利芳在澳大利亚开业。入室弟子共有80人,其中多为针灸名医,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建树颇多。
早在1948年,陆瘦燕夫妇为了传承针灸绝学,除了传统带徒外,他们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并亲自编写讲义,大幅函授学员的来信提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陆瘦燕习惯用毫针,他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比其他针更安全,可用于针刺全身各穴。于是,他将毫针进行改进,创制了“瘦燕式”毫针,在治病时都使用自己制作的金质毫针。
为了提高针灸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经络、腧穴有直观的概念,他们还研制针灸经络学位模型,挂在墙上,让学生查对和复习。制作模型用于教学,在现代,陆氏夫妇是最早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医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中医学获得新生。1952年和1955年,夫妻俩先后开办了两期“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学制3年,设置里内经、伤寒、金匮、中药、方剂、经络、腧穴、生理、解剖、针灸治疗、中医内科、西医内科、神经内科等中西医课程。当年,每天晚上集体上课,白天轮流临床带教,采用边教学、边临诊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针灸医务人才。集中教,个别带,自该学习班开始,成为中医教育界一种新的传授方式。
1952年,除私人开业外,陆瘦燕还参加了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特约门诊工作。1955年,又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除此之外,陆瘦燕自1950年代始,一直担任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及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他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开办进修班,为提高整体针灸队伍的水平做了大量工作。
1958年春,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针灸医学,陆瘦燕放弃自己私人门诊的丰厚收入,接受了上海中医学院的聘请,担任针灸教研室主任,并着手创办针灸系,开始了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生涯。
1959年,陆瘦燕受卫生部委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讲学、会诊、进行学术交流,为针灸医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1960年,全国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瘦燕被任命为系主任,后又兼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集医、教、研于一身。他亲自为针灸系、医疗系、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针灸培训班的同学上课,还研制教具,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套脉象模型。
那一时期,陆瘦燕夫妇整理总结了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专著,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多次翻印发行,影响极为深远。另有《腧穴释义》《针灸歌赋选释》《针灸治疗学总论》等亦已完稿,可惜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中,被付之一炬。
陆瘦燕去世后,朱汝功毅然决定要担起陆氏针灸掌门人的重担。
退休后的朱汝功遠赴美国再度艰苦创业,行医治病近20年。朱汝功在美国期间治愈了许多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
朱汝功以业务所得捐献给母校设立奖学金奖励针灸人才。陆氏夫妇的入室弟子中也多为针灸名医,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都有所建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承担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临床医学系本科生《针灸学》的教学。这里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上海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临床基地之一,为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临床医师进行针灸学临床培训。
除了建立陆瘦燕工作室之外,如今龙华医院针灸科的另一个特殊身份,便是海派中医流派“陆氏针灸”传承研究基地。研究基地负责人裴建,也是“陆氏针灸”的第四代传承弟子。
裴建说:“两位大师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盘托出,我们这代弟子也要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下一步,我们会致力于促进针灸学术的交流,借助传承研究基地继续培养传承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将老师的毕生所学传承下去,提高针灸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至今,五代传承人努力将这份珍宝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