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图书制高点是锤炼出来的

2017-08-10 19:44王煜
新民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华东师大杜威全集

王煜

图书的力量,不止体现在向大众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文化积累和思想传承。衡量一家出版社的高度和深度,从他们出版的学术类重磅力作方面可以窥探一斑。而多年来,华东师大出版社锤炼出一支支眼界开阔、战斗力极强的编辑劲旅,他们在人文社科特别是教育心理领域以及创新性“泛学术”图书领域屡建功勋,推出了一批颇负盛名的宏伟巨著和系列丛书,从而使得华东师大出版社在学术类、人文类图书方面走在了同行前列而备受瞩目。

洞察力:据思想高地、领学术之先

2006年底,时任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与心理编辑室主任的彭呈军去广州参加中国心理学会的学术年会。在会上,他偶然得知一个消息:美国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刚刚推出了最新版(2006年第六版)。深谙心理领域的他,明白儿童心理学在学科中的地位之高,也清楚这套手册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当天晚上他就设法联系到美国的出版方,得知这套书的中文翻译版权还在,他欣喜若狂,立即向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领导汇报了这个消息。

经过论证,出版社决定全力支持并落实这套书的翻译出版。很快,这项大工程开始启动,他们动员组织了多达120多人的译者队伍,可以说,几乎召集了国内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界的一线阵容参与这套书的翻译。历经两个寒暑的奋战,当这套共计8册、总计800多万字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中文版面世时,也开创了一段历史——翻译和出版手册类图书,这在中国心理学界史无前例。

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彭呈军的身份已经从当年的教育与心理编辑室主任变为教育心理分社社长,他向《新民周刊》记者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饱含自豪之情。

偶然的发现其实来源于必然的积累。教育和心理这两个学科,是华东师大的强项;教育和心理的学术出版,是华东师大出版社表现优异的领域,非常能体现出版社从领导到一线编辑的专业功力。彭呈军说,想要出版精彩的学术书籍,就要与学术前沿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不仅编辑自身要在学科领域的探究足够深入,还要勤于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拜访学界大牛,这样,长期积累的洞察力才能与机遇碰撞出火花,带来好的出版著作。

彭呈军举例说,教育学领域的《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被压迫者的教育学》都是在西方成书已久的经典著作,但他在做文献搜索时发现,竟然还没有中文译本,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他兴奋异常,赶紧组织翻译出版。这些经典书籍由华东师大出版社翻译出版后,其内容在国内被引用率非常高,据统计,某一年的被引用率甚至超过了卢梭的《爱弥儿》。

因为持续为学术界贡献了大量经典书籍,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的编辑,在学术圈内是相当受尊重的,他们与业界许多专家成为了好友。也有作者因为有机会翻译华东师大出版社引进的学术名著而一举成名。

彭呈军说,当自己看到第三方列出的教育心理领域“必读”的20多种书目中,有七八种都是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之时;或者在网上看到读者对自己负责出版的书目给予好评之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发自内心,知识分子最看重的价值其实还是“文化贡献”!

与彭呈军有着共同志趣的,还有倪为国。当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将“六点图书”招至麾下,就显示了他们非同寻常的学术敏锐度和非凡的洞察力。

“六点”系出版人倪为国2003年创立的学术出版品牌,早期与华东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随后华东师大出版社收购了“六点”品牌图书。“六点”这名字有三层隐喻:六点钟,时针与分针在表盘上合成一竖,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代表公允;汉语中的六个点是省略号,表示无限和绝对,象征绝对真理值得追求;以时钟的六点来指示方位时,指向的是原点,是自己,代表“回到原点(自身的传统),以静制动”。他们策划出版高端优质的人文社科书籍,在业界拥有较高的声誉。“六点”并入华东师大出版社后,心无旁骛地投入于学术书品质的提升。出版社的慧眼,让追求出版理想的倪为国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多优秀的人才也汇聚过来,“六点评论”“六点音乐”“六点诗丛”“六点私人词典”等书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对于当今出版界应该如何做好学术书,应该引进什么样的书籍、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倪为国借用一本书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古典重新开始》。他表示,这非常重要!在他看来,中国学术出版的路标有三:首先必须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次学术著作无论引进还是原创应该成为构建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大厦的一部分;第三,要有文化自信,走出一条符合中国文明形态和教化传播的出版道路。“六点”最重要的学术品牌“经典与解釋”系列,就是遵循这样的标杆,十余年来累计出版了350余种,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系列的书籍有个重要“亮点”,即特别关注对经典的“解释”,在倪为国看来,经典必须要解释,经典的魅力也只有在解释中得到印证,如果仅仅出版了经典文本而没有评论、解释、批判,是不能帮助当代读者真正理解经典的。

出版理想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守候”。倪为国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套书是1000万字《中国学术编年》,做了长达二十多年,这套书刚印出来时,他看到样书眼泪都快掉了下来。

好书可遇不可求,好书永远是需要等待的。这种耐心和守候,体现了“六点”团队的精神,也传递了华东师大出版社对文化理想的坚守。

意志力:十年如一日、勤勉创纪录

说起学术著作,《杜威全集》可谓是煌煌巨作了。朱华华走进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第二天,就被安排参与《杜威全集》中文版的编辑出版工作。彼时为2006年11月,她还是来实习的哲学专业研究生,虽然知道这是个大工程,没料到的是,她为了这个项目,一跟就是十年。

约翰·杜威,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和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深刻影响,培养了胡适、陶行知等一批杰出人才。1991年,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编纂的38卷《杜威全集》英文版推出后,在美国引起轰动,广受好评。而华东师大出版社注意到了这套书的价值,当在2004年,复旦大学成立了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出版社的领导几乎在该中心成立后的“第一时间”,就与他们达成了合作翻译这套巨著的共识。这个大项目的编辑出版任务,后来主要交由专注执行重要图书项目的社项目部资深编辑曹利群和当时的年轻编辑朱华华负责。

《全集》翻译的工作量和难度之大,绝非一般项目可比,这是朱华华刚接手《杜威全集》工作时就有的切身体会。《全集》总计约1700万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社会、法律、历史、教育、文化、艺术、道德、逻辑、心理、宗教、科技等特别广泛的领域,需要一个强大的译者团队,也需要译校、编辑、审读、校对等多道程序人员的学术保障。除了对学科领域要熟悉,翻译过程中还遇到其他挑战:杜威的著作,许多处显得佶屈聱牙,晦涩艰深,想要翻译得准确和流畅,实属不易;有些专业术语的翻译,译者要请教美国杜威研究中心的学者,后者往往也要再三研究斟酌才能确定。另外,杜威在著作中经常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而原文和引文的译者很可能不是同一人,翻译成稿的时间也有先后,导致出现原文的同一段文字,在翻译初稿中多次出现,每次的中文表述却不一致,对编辑和校对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朱华华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部译著书稿的每一页每一句几乎都修改得密密麻麻,最后交付排版时的校样,写满了红、黑、蓝、绿等各种颜色的笔迹,五彩斑斓。但大家怀着崇敬和专注,“译者一天能翻出5页,译校一天能校出5页,速度是非常快的了”。

除此之外,如何对译者队伍进行管理,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全集》光是署名的译者就多达80余位,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翻译进度差异很大,风格也不尽一致。尤其,其中多数译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任务,翻译任务的时间跨度又很大,有些译者在签订合同时对翻译有意愿有精力,几年时间一过,有的升任行政领导或学科带头人,能用在翻译上的时间就捉襟见肘,交稿变得异常困难。于是,“催稿”,成为朱华华和同事们贯穿始终的艰难任务。

对于《全集》中文版,社里实行严格的多层审稿流程。仅以审读为例,通常的书籍二审只需审读50%的内容,但《全集》的二审也采取了100%审读,总编辑做的三审也格外细致。出版社提出的目标是,无论内容还是装帧、选纸、印刷,力求“不留遗憾”。

攻坚战,一晃十年光阴飞逝而过。2015年8月,当看到系着红绸带的39卷本《杜威全集》中文版摆在新闻发布会的桌上时,朱华华凝视着它们,竟然没有感到想象中的解脱,反倒隐隐有一丝不舍和幻觉:“遥遥无期的任务,真的完成了吗?!”

《杜威全集》的翻译,不仅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一座丰碑,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西方哲学经典翻译工程。整个项目组织翻译、编辑的过程,为华东师大出版社、也为中国的学术出版界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这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出版工程,《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5卷和晚期著作17卷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并在基金结项验收中获得高分,得到通报表扬。

“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这句出自著名翻译家严复的感叹,也是朱华华和她的同事们的体会,她觉得这10年不是在做重复的事,而是经历了各种挑战和创新。在她眼里,这项工作并未因为39卷出版的完成而结束,其中有待发掘的资源很多,譬如,根据读者的需要,他们从《全集》中挑选的6册专题选集,计划在2017年出版,备受瞩目。

此外,《中国文字发展史》2017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9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产品,等等。这些都是华东师大出版社完成的深具影响力的重大项目。

创造力:打造新文体、抓住新趋势

记者发现,出版物的“轻”与“重”,有时显得既相对,也是一体化的。华东师大出版社“六点”分社引进的欧洲思想文化随笔的“轻与重”系列,推出拉丁语、古希腊语、希伯来语等古典语言的教程和专业语法等,显示了另一种文化的力量,也格外为人称道。

当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学术原创书系“六点评论”的创新——每种书的篇幅限定在5万-7万字。这样篇幅的学术出版,迄今为止在中国出版界少见。这是倪为国和他的同事们的创新与探索,他们希望用“六点评论”来倡导一种新的文风,给优秀的学术论文以出版单行本的机会。在倪为国看来,好的著作并不一定动辄篇幅为数十万字甚至逾百万字,历史上许多学者、思想家最具影响力、传播力的思想成果,往往是论文而不是“大部头”。

2011年,创立“六点评论”书系之初,他们就鲜明地提出:每一种书都有“问题意识”,用倪为国的话来说,它的主旨定位于——“关注中国问题,重铸中国故事”。倪为国认为,中国的学术出版必须回应中国的现实和历史问题,只有回应得正确或精确、尖锐或敏锐,这样的著作才会有生命力。

“六点评论”书系的倡导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回应,国内许多一流作者纷纷赐稿。不久,一本本棕色封面、装帧简约精美的“六点评论”小册子接连问世,每一本书着力于提出以及回答一個问题,解读一个文本或一段历史,研究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六点评论”的这些文本,为研究当代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份思想文献。

华东师大出版社在“新文体”上的探索不止于此,也不止于在“六点分社”。

记者了解到,2017年成立的社科事业部倡导“泛学术”出版,也备受学界和市场瞩目。这个从出版社内部孵化出来的新部门,其主任顾晓清是个“80后”,年轻而沉静的她,头脑中对出版充满了新奇的主意。她要做的是以社会科学为方法论,以教育为话题的创新尝试——“泛学术”(scholarship plus)。她解释说,“我希望‘泛学术的作品本身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准,但写作时一上来应该先给读者讲一个好故事,而不是一开始就来一段论文式的摘要。”

“泛学术”,志在改变学术研究高冷远人的刻板印象,用更合适的的叙述方式和呈现结构,让公众在碎片化信息和评论中找到深度阅读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她认为,让优质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是学术出版应负的责任。既传播有价值的思考,又讲好动人的故事,这样的“泛学术”原创是她想要激励作者达到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音乐神童加工厂》这样脱胎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06年度最佳博士论文的畅销书,展现整个西方古典音乐界精英教育的模式,由一流的民族志观察、扎实的社会学分析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共同组成;而游戏的意义,是当下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社科事业部适时推出《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一书,这本哥伦比亚大学斯宾塞奖的年度作品,用扎实的调查分析,聚焦这个充满争议的领域,展现电子游戏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的门径。其后也将推出由国内青年学者撰写的游戏化本土研究书籍。类似的这些著作,吸引了很多新生代读者。

在学术出版之外,华东师大出版社还在版权拓展、译者选择、装帧设计、印刷制作和营销推广、销售渠道等方面,积极探索优势资源整合,将许多读物的粉丝群体辐射到更大范围的受众。

猜你喜欢
华东师大杜威全集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沐春风感受名师风采——华东师大培训心得
遇见你时如梦方醒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磨课中的八“磨”八“度”——以华东师大版第25章第2节“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为例
杜威归来
《陈望道全集》出版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