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助升语文课堂的真味

2017-08-10 05:55江苏南京市潭桥小学王蕾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课文儿童语文

江苏南京市潭桥小学 王蕾

导入:助升语文课堂的真味

江苏南京市潭桥小学 王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触发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开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并畅然步入状态,那是一门成功的教学艺术。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语文课堂 导入 教学艺术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触发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学导入的方式风格迥异,有直接导入、作者导入、文体导入、歌曲导入、古诗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那么,一堂语文课究竟如何开头?没有固定的模式,似乎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近期,我校低语教研组的几位教师在“基于课标和儿童,让语文学习真实地发生”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围绕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展开“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听课、问诊、研磨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导入”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教学导入,唯有贴近儿童生长的需要,方能有效。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从儿童视角进行描写。故事中设计悬念,引人入胜,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小鸟和驯鹿间的快乐与和谐。那么,面对这样的童话故事,怎样在教学导入的环节就能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知童话故事的趣味与魅力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在“同课异构”中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在研讨碰撞中反思凝练,执笔如下。

【课堂问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课题是……

生:《会走路的树》。

(生书空)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描红一遍,写一遍。

(生描红,写字。约2分钟)

师:好!同学们都写好这个生字了,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反思】

1.合适的才是合理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平日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积极探寻文字背后的文化和规律。如: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进行字源字理的讲解,展现汉字的演变过程等,以此帮助学生晓其声、知其意、摹其形。这样的意识与举措无可厚非。但是,语文教学理应“基于课标和儿童”,只有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才是合理的,字词教学不能为教而教。在本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未能通过“路”这个字的演变过程体现其文化意义,反而让教学变得拖沓冗长。其次,在上课伊始,即让学生打开语文书描红、写字,这样的导入方式会使教学各环节脱节,甚至会扼杀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积极性,童话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更得不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2.有趣的才是有效的

我们平常看到的语文教学,大都是先读准生字、词,理解词语,再进行课文主旨的学习与理解,这几乎成了一种模式。其实,回顾一下我们的常态阅读,首先吸引我们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那些陌生的字词或句子呢?答案显而易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生字词都需要在开篇就进行讲解与呈现,除非这个字或词对理解课题产生了障碍,如果不明白它的意思就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才有充分解词的必要。因此,这一环节的无趣不但没有能够使字词教学深入人心,反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基调,所有的流程好似拼凑而成,对于学生来说,无趣即无效,唯有有趣的教学导入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课堂借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老师的成长过程中,读过很多很多的童话故事。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老师情不自禁地就把自己当成了故事中的小女孩,默默地流泪;在读《三只小猪》时,又觉得自己就仿佛是那肥嘟嘟的憨厚可爱的小猪。你们说,老师这样是不是有点儿傻啊?

生(笑):不傻不傻!一点儿也不傻!

生1:老师,您这是把书读进了心里,我们也要努力这么做!

生2:老师,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有时候读书会哭,有时候读书会笑,好像书里写的都是真实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是啊,当我们把故事读进了心里,故事中的人物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故事中的角色就会记忆在我们的脑海里。如:学了《小动物过冬》,咱们还记得——

生:我们要学会商量!

师:真好!学了《三个小伙伴》,咱们学会了——

生:合作!

师:是啊!童话故事就是这么有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一个童话故事哦!我们又会认识哪些有趣的朋友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我们一起来和它们交交朋友。

【反思】

1.合理的才是合适的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是想当然的,既然合理,定然符合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不能忽视对学情的研究。唯有基于课标,基于儿童的教学才是适合儿童的,才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才是合理又合情的。其次,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课堂上,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人数不多,部分优秀学生和教师一起串联起的课堂学习全过程容易忽视中下水平学生的存在……这些都导致不少学生课堂学习效能低下,甚至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即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因此,如何在教学伊始就引领学生参与、融入课堂学习,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入环节值得借鉴。教者首先基于低年段儿童的年龄特点,紧扣文体特点,以童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上,更加适合低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这样的教学导入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作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原点,贴近儿童,因此,师生的对话自然而然地生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瞬间被激活,对童话故事的美好意境的向往悄无声息地在课堂中蔓延开来。这样的教学导入帆过浪无痕却润物无声,是合理的,也是合适的。

2.有效的才是有趣的

提到模式,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有概念化、机械化的印象,空谈模式,死守教条主义。其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则是他进一步丰富语言材料的基石。有了这些兴趣作为催化剂,语言的实践活动就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语文的素养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导入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情境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描述自己的观察,抒发心中的感受,这样的课才有魅力,才有味道,才是趣味横生的,也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获得成长。

语文必须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真实状态和真实需求,关注儿童的真实兴趣和真实情感,关注儿童的真实活动和真实成长。关注真实的儿童和儿童的真实,应该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因此,“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绝不是空喊口号,它呼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基于儿童、发展儿童;立足语文,把握规律;内容多元,形式简约。两种教学导入的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之所以第二位执教者能够一下子就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那是因为教师坚定正确的教学理念,即教学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激活与建构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自主探究的可能,更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智慧地引领与点拨。唯有贴近儿童生长的需要,学习方能真实地发生。

[1]朱训林.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课文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