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时光最育人
策划人语: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重要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对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春季不失为推行研学旅行的黄金时机,远足、春游等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研学旅行最佳的抓手。本刊特邀几位嘉宾就研学旅行,谈谈他们的看法和做法。
本期嘉宾:
唐山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王卫国
南宫市职教中心办公室主任 黄占林
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团委书记 汪秀琴
雄县第二中学教师 魏颖飒
○王卫国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行万里路中,读大自然、社会人文等这本大书,旅中能学,学中有悟,知行合一。
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科书不是纸质的书本,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自然的景观和人文的景观,既有如雄伟的泰山、奔腾的黄河、神秘的布达拉宫等,也有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化石、纪念馆里的英雄史诗及优秀传统等。这门课程有自然界的旖旎风光,有中华的传统文化,有革命光荣历史,有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门功课涵盖自然、历史、地理、科技、人文等领域,它是一门涵盖多学科、融合多领域的综合活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使学生能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等核心素养。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是师生走进大千世界,共同体验感悟,在用脚丈量、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心感悟中,学会学习,学以致用。
研学旅行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我们中小学课程大多在学校里进行,在教室内师生互动完成,而研学旅行课则要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是一门与我们常态的课程有区别的特殊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该课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我们要始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任何活动都先要把安全放到首位,远离危险,建立好安全保障机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做好计划。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引导其学会自我保护。
教育性原则。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水平等,结合所学的课程,整合资源,精心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行学结合,思研同步。如我们高中物理学习了交流电的产生、变压器、远距离送电后,就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下陡河电厂,在那里学生就可以把火力发电的机理得到验证;同时,还可以了解远距离送电的起点,升压送电的情景等,让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性原则。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依托本地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遴选适宜目的地和路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唐山一中坚持了十几年的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砥砺意志,在行进中学习合作。我们远足中转站是三女河机场,在那里让学生到模拟驾驶机中体验一下遨游蓝天的感受,增加对飞行战斗员的崇敬之情。
王卫国
黄占林
汪秀琴
魏颖飒
整合性原则。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与社会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共育英才;还要注意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在行走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有机融合,让活动的教育价值最大化,使教育的价值元素在活动中如汩汩春水流进学生们的心田,如春雨润物,随风潜入。
此外,还有公益性原则。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选择有诚信的资质高的游学团合作,另外对困难学生要减免费用,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研学旅行是一门最好的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研学旅行就是一门需要学生走出家门、校门,到不同的环境中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等多方面获益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无需夜以继日地刷题,也无需废寝忘食地苦读,该课程需要的是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与伙伴的真心互助、在实践中的真切体悟,是一种行走课程。
最好的课程在路上,研学旅行就是一种奔赴远方的课程,是一种在路上的课程。整个宏大的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整个辽阔广袤的大地是我们的实验场(教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为吾师;我们在行走中,和自己对话、和同伴对话、和自然界对话,聆听天籁之音,仰观天地万物,知晓风声雨声读书声,洞察家事国事天下事。每当问起我校的毕业生:“高中阶段对什么印象最深?”他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远足。”本来是一次活动,竟成了高中阶段最难忘的事情、最值得记忆的活动。何故?因为远足无疑是我校最好的课程、最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最好,所以难忘、喜欢。
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是课程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因特殊需要我们谨慎实施(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研学旅行是一门最好的课程,因最好就需要我们臻善更臻美,追求卓越。
研学旅行——最好的课程,在路上。因在路上,我们一路行一路歌,赏一路风光无限!
○黄占林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又到了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但每年这个时节,学生们却在欣喜的同时,发表着各种抱怨:还是那个地方,年年去,年年那点儿内容,单调死了。如何发挥研学旅行的优势,实现春游呢?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以健康为中心,深挖研学旅行资源
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人,研学旅行也是如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将研学旅行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深挖相关资源,突出学校特点、体现地域特色,不断创新模式。我校地处冀中南腹地,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红色资源和人文资源。到了春天,近可到南宫湖公园踏青,可到冀南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远可到天桂山探访喀斯特溶洞,可到黄河故道公园露营;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到王家屯村采摘草莓,可到普彤寺、观音禅、圣泉寺等领略千年佛教文化的梵音妙语……在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和实践改进过程中,我校形成了集人文、科技、生命体验为一体的研学旅行新模式,与校内课堂教学两相呼应,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活动主题,形成系列化的实践活动
研学旅行并非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而应该在旅行的同时,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意志得到磨炼、纪律更加严明、精神得到陶冶,更为科学地看待自然、历史和社会。制约这一活动成败的首要因素在于活动主题的制定。
1.活动主题需切合学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农村人都到城市务工,孩子交由老人照看。“隔辈亲”的传统观念,导致不少学生表现出不会生活、不会与人合作、性格孤僻、懒惰自私等负面特征,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我校将“安全、自强、合作、创新”作为研学旅行的主题先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徒步游南宫、黄河故道拓展训练营、宗教文化探秘等系列活动。
2.活动主题需切合校情。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确定研学旅行主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校属于中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服务,毕业生同时面临升学和就业两种选择。因此,学校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生活习惯、行为纪律也融入到了研学旅行当中,在徒步游南宫和黄河故道拓展训练营里分别根据涉农类专业的特点,设计了北方果树习性分析、南宫黄韭盆景改良分析、王家屯村发展规划调研等子活动。
3.活动主题需突出价值观教育。研学旅行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设计了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冀南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冀南边区省委政府旧址等体悟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到精强链杆、天纺集团等市内重点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到人民广场进行环境卫生志愿服务。这些活动使抽象的价值观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当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三、对接课堂教学,建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实际上是将课堂搬到校外,学生在行走之中完成学习的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的所感的效果。
为保证研学旅行的实践效果,我校抽调团委、宣教科、学生处、教务处等相关科室的精干力量,成立研学旅行研修中心,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需要,适度对接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学校特色课等,在内容、形式、管理和评价上不断创新,开发出了研学旅行课程。
截止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出版了《行走南宫三部曲》和《起航》文学读物共计8期,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师生研学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汪秀芹
最是一年春光好,踏青寻趣正当时。3月9日,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六年级300多名学生在学校的安排部署下,成功举行了寻春远足活动,主题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活动,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远足实践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意义。正如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远足活动的通知》中所说:远足是一项富有健身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校外体育活动,中小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远足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镜头一:生活课本。
这边,以证尹为首的几个学生凑在一起,仔细地观察着:这个是蔷薇科,这个是菊科……那边,炳轶从樱花丛中探出头来,小嘴一咧:“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妙琳循声望去,笑意盈盈接道:“今年今日此园中,人面樱花相映红。”——他们竟然将诗句信手拈来,而且改编、运用得恰到好处呢!孟老师不由颔首赞叹:“看吧,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远足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让学生深入自然情景及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变课堂上的理解和想象为零距离的观察、触摸、甚至深嗅浅尝,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自主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镜头二:远足日记。
走到龙泉寺路口,我已经累得不行了。我的脸热烘烘的,胀得难受,心都快蹦出来了,腿似乎都不是自己的了。望望前方,路怎么还有那么远啊!如果现在能有一辆车拉着我该有多好,哪怕是一辆自行车!唉!……可是,同学们正在向前行进,连平时还不如我跑得快的焦宇莹都超过我了!不行,不能放弃,我一定要赶上!
——摘自六1班田景文《我的远足日记》
本以为挺好玩的,哪知道路这么远!我的脚底都快磨出泡了。真想请个病假回去,可是我和浚皓约好了要一起到达呀!妈妈常说,“年轻没有失败”。咬牙,挺住!董云昊,你一定行!
——摘自六1班董云昊《年轻没有失败》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长辈的羽翼呵护下长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车接车送,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很少经历风雨。而这种现状,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品质的淬炼。这次远足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不止一例自我督促,克服困难的生动画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远足活动,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育方式。
镜头三:聚餐小影。
毕老师宣布:“原地就餐!”孩子们立刻应声跃起。小组长组织各小组成员选择心仪的就餐地点;艺璇、佳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防雨布,分发给各小组,工作有条不紊;芊祎、雨霏、魏嘉、杨毅一人扯着一角,抻开,铺平,一气呵成;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嘉祎、俊豪也拿出自己的食物与大家分享……
很多孩子在家庭中被视为“小皇帝”“小公主”,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增强,甚至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合作。因此,本次远足活动特意安排了合作就餐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小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事实证明,在互助合作中,孩子们彼此之间的信赖感、集体荣誉感更强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时多半天的远足活动,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磨练意志品质、树立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让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社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相信,这次远足活动,必将开启学生人生的“千里之行”,使之目标坚定,助其披荆斩棘!
○魏颖飒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尚且如此,可见仅仅囿于书本与校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新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对知识的渴望。
研学旅行之所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是因为契合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需求,一个是体验性,一个是群体性。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也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而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
一个活动的开展必须结合一定的域情、校情和学情,研学旅行也不例外。作为河北保定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针对本地区的研学旅行,有下面几点思考。
第一,充分发挥文物大省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知家乡、爱家乡的自豪感。保定市拥有4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河北第一文物大市。我们可以结合地区优势,由学校组织师生集体研学旅行。在活动开始前要引导学生做好相关工作,提前知晓历史知识。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做好组织者,更要做好教育者,通过其生动的身临其境的讲解,将课本上的知识和眼前的景物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知和兴趣,将知识学到家,将知识记在心。从而使这种活动区别于一般的游客出行,而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
第二,充分发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优势,让学生感知这种地区艺术的魅力。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些旧的老的艺术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因此,守住这些文明的瑰宝,传承这些老祖宗的手艺,是我们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事情。少年强则国强,文明的传承者在我少年的身上。抑扬顿挫的河北梆子,不该在红灯酒绿中销声匿迹。活灵活现的剪纸艺术,也不该在批量化生产的时代中黯然失色。玲珑完美的杂技艺术,也不应该在追星之风大盛的洪流中无人叫好。作为教育者,不仅有传道授业的重任,更有使我们的艺术瑰宝不被蒙尘的使命。学校在组织学生欣赏和感知这些艺术的过程中,相信他们会从老一代艺术人身上学到许多深入灵魂和骨髓的东西,而这些正是他们在这个时代中活得不潦草、不轻浮的资本。
第三,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做出符合域情、校情和学情的评价方法。要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通过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专长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做出等级记录。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如实践操作、竞赛评比、演出展示等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并将其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育性、安全性、实践性和公益性原则,不能让好的活动变质变味。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吹起的一缕春风,是学生锤炼自身的一方沃土。相信这行走的课堂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孕育万千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