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控措施

2017-08-09 09:14滕玉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防控措施

滕玉梅

摘要 美国白蛾是一种以为害绿色植物为主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严重影响林果业和农业生产。近年来,美国白蛾在灵璧县及周边地区危害严重,结合灵璧县的防控实际,对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危害特点进行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征;防控措施;安徽灵璧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130-01

美国白蛾又名网幕毛虫或秋幕毛虫,是一种以侵害绿色植物为主的国际性检疫害虫,被我国列为2类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原发于北美洲,1979年首次在我国丹东发生,近年来在灵璧县危害严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针对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提出了几种常用的防控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效果。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成虫体色为白色,体长9~15 mm,黑色复眼,以及短而纤细的口器。绝大多数个体腹部为白色,且没有斑点;少数个体腹部为黄色,且长有黑色斑点。美国白蛾的卵呈圆球形,体积很小,直径为0.5 mm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从浅绿色变成灰绿色,最终呈现灰褐色。卵通常聚集排列成块状,大小为2~3 cm2,附有鳞片和毛,白色。美国白蛾幼虫体长为22~37 mm,体色在黄绿色至灰黑色之间,背部有一条黑色纵带,并长有黑色或者橙黄色的毛瘤,其上有白色长毛。待美国白蛾长成蛹之后,体长通常为8~15 mm,体色为暗红褐色,凹陷关节明显,臀棘较多,末端呈现喇叭口状。雌雄个体差异明显,雌蛹个体肥大,雄蛹个体瘦小,茧较薄且为灰白色。

1.2 生活习性

美国白蛾在灵璧县通常1年发生3代,蛹通过藏匿在树皮或土石缝隙中越冬,翌年4月,少数越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高峰出现在5月初;4月中、下旬是越冬成虫产卵期,第1代幼虫出现在5月上旬,网幕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第1代老熟幼虫化蛹开始于6月中旬;第1代幼虫羽化始于6月中旬,下旬为高峰期。第2代幼虫出现于6月下旬,第2代网幕高峰期发生在7月;第2代老熟幼虫于7月下旬开始化蛹,羽化开始于8月上旬,于8月下旬达到高峰;越冬幼虫于8月下旬开始出现,9—11月为老熟幼虫化蛹阶段。第1代发育较整齐,第2代和第3世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1-2]。

1.3 危害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杂食性。美国白蛾不仅以树木、花卉为食,还以蔬菜、农作物为食,杂食性强,危害面广。二是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一次产卵800~2 000粒,年繁殖后代最多可超过2亿头,年平均繁殖量在3 000万头左右。三是适应能力极强。美国白蛾耐性很强,尤其在耐饥饿方面表现突出,在连续15 d不进食的前提下都能保持正常的繁殖能力,这也是美国白蛾危害性强的重要因素。四是传播途径众多、范围广泛[2-3]。美国白蛾的传播途径众多,可通过各种交通工具、货物等进行传播,且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传播。五是危害程度严重。美国白蛾一旦暴发,可在短时间内吃光整个园地,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与危害性。六是严重干扰民众生活。老熟幼虫经常进入农户、居民家中觅食或化蛹,给民众生活带来很大干扰。

2 防控措施

灵璧县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控方针,遵循“属地管理,分片施策,联防联控,多措并举”的原则,采取全面普查、科学防治、检疫监管综合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遏制美国白蛾疫情暴发成灾,确保辖区绿化成果和生态安全。

2.1 加强检疫工作

对进入县域的苗木严格检疫,发现带有虫网、虫卵的坚决就地焚烧,杜绝传播[4]。

2.2 做好虫情监测工作

林业站人员承担首次发现本乡镇疫情的责任,确保美国白蛾疫情能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防治,一旦发现虫害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2.3 加强宣传教育

灵璧县出现美国白蛾病害后,县林业部门专门针对美国白蛾对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以便其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掌握美國白蛾的具体特性,并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此外,不断拓宽宣传教育途径,通过广播、网络、宣传材料等,将美国白蛾防控技能传递到群众中去,从而提高全员防控水平,真正做到群防群治。

2.4 发动群众,开展人工物理防治

一是通过人工方式将网幕剪除。网幕是幼虫集中取食的地方,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将网幕剪除,并集中销毁,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围草诱蛹。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离地面1.0~1.5 m处,用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解下草把烧毁。三是挖蛹灭虫。利用美国白蛾的越冬习性,在蛹期进行挖蛹焚烧。四是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在2016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根据成虫的趋光性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一般挂灯间隔以100 m为宜,每天从19:00至次日6:00开灯。从诱杀效果看,被捕杀的雄蛾多于雌蛾。

2.5 成立专业防治队,集中化学药物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进行。由于第1代美国白蛾的虫龄较整齐,且多在树冠中下部危害,易防治,所以第1代幼虫破蛹前为最佳防治时期。可用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 000倍液,或5%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防治;对幼虫发生严重的地区,也可以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 500倍液混合防治;在发生面积较大的片林中首选使用烟雾剂防治。

3 参考文献

[1] 李素霞,张杰,张斌,等.美国白蛾(Hyphandria cunea)分布、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2013(3):41-46.

[2] 陈景芸,蔡平,詹国辉,等.美国白蛾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12):149-151.

[3] 陶万强,薛洋,陈凤旺,等.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2008(2):9-11.

[4] 杨忠岐,张永安.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7(4):465-471.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防控措施
连江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防控措施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