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贵涛
清代学者朱起凤,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经史,21岁到海宁安澜书院执教。某晚,朱起凤批阅学生策论试卷,见有学生用“首施两端”一词,他未曾见过,便以为学生误写,便提笔在“施”字上画一圆圈,批注“首鼠两端”。
试卷发还学生,引发一场风波。原来“首施两端”有出处,《后汉书·西羌传》里赫然写着“首施两端”,注明“首施即首鼠也”。学生讥笑朱起凤:“《后汉书》都没读过,怎能批阅文章?”此事传开,“合院大哗,贻书谩骂”。
受到这样的奚落,朱起凤没有因此而耿耿于怀、恼羞成怒,而是深感学业上的不足,把学生的嘲笑化作鞭策自己严谨治学的动力。此后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用心治学,读书凡有疑义,决不囫囵吞枣,而是随手摘录。他还将古籍中的双音词语按类分列,把音同的通假字、义同的通用字一一收集起来,仔细加以考证。在浩如瀚海的古书中,从搜集资料到研究、抄录,往往是“一字之征,博及万卷”。他对一些沿讹已久的词,不厌其烦地考订、校正,对一些解释含糊的词,经过他的类比辨析,获得明确含义。有些词一时委决不下的,就把它写在小纸条上贴起来,以供时时考证、审订,以至于把书斋的墙上、窗户上都貼满了纸条。“阅读既久,积帙遂多,铢积寸累,持之以恒”,历经30年的刻苦努力,在没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朱起凤独立编纂出一部300万言的《辞通》。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之后,非但不记恨当年嘲笑、讥讽过自己的学生,而且还对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他在《自序》中写道:“《辞通》能付之梨枣,传播义林,未始非昔时一骂之力也。”
读罢朱起凤在《辞通》中记述的这段往事,我们不能不为他这种正确对待旁人批评的气度所折服。天下书读不尽,一个人学问再渊博,恐怕也难免出差错、闹笑话。出了洋相怎么办?要像朱起凤那样,老老实实地承认不足,然后变压力为动力,扎扎实实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这才是应有的治学精神。
选自《新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