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2015、2016年的江苏作文考题在其面纱揭开之后,都是颇受诟病。2015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在难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被誉为“地狱级”难度。2016年的高考作文披露之后,有人说引起了一片“哀嚎” 。不少人认为,江苏2016年高考作文充溢的是“老学究”的味道。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现身之后,与往年相比,似乎批评之声少了,溢美之词多了。有人认为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让人脑洞大开”。有人甚至认为,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是“可以说材料本身就是一段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发人思考的“纳米”文章”,是“为高考考生量身定做”的。
事实上,江苏近三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稳中略显变化。2015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的观点明确,趋向比较单一。“智慧”之处就在于它的智慧命题,需要学生智慧地应对,要有思维的张力,考查了学生应变机巧。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一话语,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承袭近年来采用的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和前两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相比,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选取了人人较为熟悉的“车”作为材料元素,以此引发考生的思考和联想,体现了江苏高考作文的平稳务实、贴近考生的命题思想。可谓是:材料多元接“地气”,匠心独运显智慧。
一方面,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的材料本身的生活气息浓,命题者的用意明确,就是为了为了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思考生活,并以此来感知时代的变迁。毋庸置疑,“车”,是人人所熟知的,是人人眼中有,但个个感受异。命题者就是为了鼓励学生透过某一特定的现象去学会思考,特别是从物与人的关系中思考人的价值。这显然与时代的价值导向相符,对考生的人生发展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作文材料将学生的目光聚焦生活寻常事物,来唤醒记忆,激活思维,展示才华。考生可以可以就车说人,就车谈车,可以道古论今,可以抒人情,可以叙故事……
另一方面,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数年来一贯的风格,开放性的材料就是来引领不同层次的考生各写所长。材料能与考生的思维实际相适合,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怎么写”、“写什么”上比高低,考查的是学生语文素养和作文写作的基本功。命题者出人意料的命题思路,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视野独特,独运匠心。
当然,历年来,高考作文是倍受社会关注的,作文文题的“众口难调”,对作文文题的见仁见智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作文命题对命题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的,如何烩制出一道让大部分人满意的一道“菜”,还是要颇费思量的。
笔者以为,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在命题“平稳”的前题之下,在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原则之下,还是缺少一点江苏高考作文特有的、一以贯之的那种引领作文写作的“导向”功能。
作为高考作文的导向之一的“文体”功能不可偏废。尽管在2017年《考纲说明》中已经明确要求学生会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但这则材料的导向则偏重于记叙、抒情。这对擅长写议论文体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近年来,为了追求高考的考分,普通高中学生在作文体裁训练上已呈一边倒的趋势。有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总在一种体裁上下功夫,或记叙文体或议论文体……今年高考的这则作文材料,无疑给了一些投机者可乘之机。考场优秀议论文的欠缺,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尽管“车”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们的学生所接触到的车无非就是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在“车”的生发上还是有所欠缺和不足的。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出来以后,下水作文明显多于去年,一方面说明这则材料的大众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车”有更为深切感受的恰恰是“过来之人”。这则高考作文题虽上手容易,但写出来后的文章在内容、情感上大同小异便在所难免了。我们不能总是认为“应该”——学生应该能写出来,有谁没见过“车”呢?因此,这则作文材料在贴近大众生活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带来了一些限制,比起要讲明一个道理的议论文来说,似乎回忆与“车”有关的人、事、情显得更为便捷更易入题。
这则材料的“易”,易在关注了看似非常熟悉的事物上;这则材料的“难”,难在思维的延伸性和思维的论辩性上。很明显,高考作文命题即使在考虑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之后,也应该有所比较。如选取“红绿灯”作为话题,便比写车更有思维的张力。我们可以写在红路灯周围发生的故事(记叙文);也可以写红绿灯给人带来的启发(议论文)——在红绿灯前当进不进(缺少进取精神、退缩怀疑……);當退不退(违反规则法律、贪污受贿……)等等。
因此,具有作文教学的导向功能的高考作文,“中庸”(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应该是其考虑的触发点和出发点。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出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本味,淡化作文教学的“功利”(应考)色彩。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朴实为文的同时,也才能朴实为人。当然,作为“在理性和感性的中位选择”的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瑕不掩瑜,但也留给了今后高中语文教学的颇多的思考。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写出人人心中有,但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来,就必须在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必须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作文备考,应在让学生备思维、备眼光上下功夫,而不应只是在备素材、备模式上做文章。学生如果只知道固定套路入题、只知道套用名人名言,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在研究同一个名人或者一种技艺的传承的描述……然后无论是议论还是记叙,只要抓住材料所提供的几个关键词搬过来,套上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踏实为文,才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让学生作文走向“自然”——内心的自然——才是作文写作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