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 王英水
“植根教育”让生命绽放
——“植根养成”特色课程建设探索
徐林 王英水
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标志,像陈年古酿,历久弥新,散发着岁月沉淀和文化积累的醇香。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思想,秉持“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理念,倾力打造二维习惯、多元课程经纬交织的特色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所强调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把育人比作植树的话,那么小学教育就应该是滋养根基的教育,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们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将明德厚学、自强不息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灵,润泽生命,滋养童心,培养正知正见,让生命的根系向纵深延展,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和高度。“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每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打上什么样的底色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从这种意义上说, “未来”必须从 “现在”开始。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下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基于此,多年以来,我们坚守 “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植根文化、多元课程、情智课堂、知行德育等融会贯通,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
思想是一颗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发芽。当我们认定“良好习惯养成”是做实、做好学校特色工作的基点时,就把 “植养习惯”烙印在每一项教育行为中,从行为习惯和学习 (思维)习惯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一)构建推进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教育体系
习惯涵养美德,活动彰显智慧。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整体构建我校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体系。
一是组建 “好习惯训练营”,强化日常训练。每学期都隆重举行“快乐习惯训练营的开营仪式暨开学典礼”,在习惯训练营里,严格按照习惯目标要求,利用好习惯辅导课、队列训练、活动比赛等形式,把艰苦的训练贯穿在快乐的习惯养成之中。结营时,通过好习惯摄影展、好习惯推广站、好习惯体验日记展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训练,在活动中体验,在行动中养成,使好习惯植根在每个孩子心中。
二是开展 “好习惯每月一事”,提升层级训练。为了将好习惯坚持巩固下来,我们还坚持 “好习惯每月一事”,将习惯目标分层细化成十二个主题,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对孩子们一生有用的重要习惯,如:吃饭的习惯、走路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一年十二个月,从小事开始培养好习惯、巩固好习惯,按年级提升要求。比如,五月的主题是:学会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年级的训练要点就是学会整理书包。活动设计了清空书包、整理物品、分类摆放、原物放回等程序,细化训练要求,即大小 (学科)分类、分层归位、有序摆放,形成稳定的好习惯。 “每月一事”系列活动,就是通过这种有序行为的训练,使好习惯行为 “落地生根”。
三是创新 “好习惯银行评价”,促进训练效果。激励才能产生动力,我们创建 “好习惯银行”评价体系,师生一起创新设立 “好习惯总银行” “分行”,每个孩子们都是储户,拥有独立的 “好习惯银行卡”。每天自省,每周小结,每月汇总,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将好习惯以储蓄币的形式存入“习惯银行”。 若有违纪行为,则依照准则扣除相应的储蓄币,奖罚分明。 “好习惯银行”除了办理“存款”项目,还有相应的 “增息”和 “贷款”业务,可以根据储蓄情况申请阳光志愿者职务,完成一个个微心愿,或进行 “贷款”长善救失,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好习惯银行”评价体系,让孩子们体验了良好习惯带来的成就感,由 “他律”逐渐变为 “自律”。
(二)探究总结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体系
学习成就未来,思维形成品质。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的影响深远。为此,我们不断探究并总结出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操作体系。
一是完善操作体系,加强精细管理。从学校教育管理的层面,针对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原则、标准、内容、方式、评价等,提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养成模式——矫正模式——激励评价”的五步操作体系,便于指导新学期新班级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二是针对目标要求,构建实施网络。从教师细致操作层面,围绕16个良好学习习惯目标达成点,提出了思维训练、学习习惯课程辅导、心理个案跟踪等几大操作途径,构建了 “一点六面”实施网络,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辅导水平,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目标达成。
三是增进课堂实效,打造 “情智”课堂。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习心理的理念引领,以情启智,情智双修,以 “情景驱动、自主建构、小组合作,自主测评、反思提升”为主线,强调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 “情智”课堂教学范式。摒弃教学过程中的繁文缛节,直指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一位哈佛校长曾说过: “一张课程表成就学生一生的幸福。”对于学校来说,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是课程规划的 “主心骨”。我们围绕 “植养习惯”这个中心,以向生命致敬的态度,实现教育对生命的成全。依据学校实际,整合研发课程资源,不断夯实孩子们的成长基础,促进习惯养成长效化。
好习惯主题课程。树立 “大”课程观,打破分科壁垒,通过删减增补、重组融合等方法对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进行整合,研发课程资源包,并通过主题课程实施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基于体验探究式的学习研究,增强体验,形成认知,培养习惯。
例如,五年级 《品社》中 “我们生活的地球”和 《环境教育》中“可怕的消失”这两单元内容相近甚至重复,我们就整合成同一主题。以综合实践的理念引领学生通过开题课和方法指导课,学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可研究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实践活动课或节假日,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孩子们根据探究主题组成合作小组分别到荣成水利局采访,向村里的老渔民请教,到海鲜市场调查,到荣成城区最大的蓄水站——后龙河水库进行实地考察等。现实的场景让孩子们震撼:昔日烟波浩渺的大水库,现如今因为干旱少雨和人们无节制的浪费,致使河床干涸见底,土地龟裂,被风干的僵鱼、河蚌壳随处可见,触目惊心……成果汇报课上,孩子们人人参与,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最终以图片视频、数据比对、漫画海报等形式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和收获。有的小组还以 《来自荣成大天鹅的一封信》、图片展 《半个世纪的变迁》、舞台剧 《一条鱼的呐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大家发出倡议,珍惜大自然的馈赠,养成节约习惯,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别让生命的春天寂静无声。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所得的收获,所激发的潜能,远胜过我们千万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这种基于生活的主题整合课程,真切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琴弦,完成了 “知-情-意”的深度提升。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由此,引导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日常行为方式,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最终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校本课程。我们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解决 “九小”问题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编写成校本课程 《好习惯伴我成长》。课程分行为篇和学习篇,内容涵盖课内外、校内外等日常规范和习惯要求。依据习惯培养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低年级注重培养好习惯,中年级注重养成好习惯,高年级则在巩固好习惯基础上矫正坏习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有效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指引小学生健康成长与高效学习。像 《告别拖拉习惯》 《我的作业我做主》等已成为校本课程的经典范例,深受孩子们喜欢。
好习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化的理念,催生了我们活动课程序列化、体系化。入校课程、离校课程,班会课程、 “十岁礼”成长课程缤纷多彩,寓教于乐;翰墨轩、童画坊、妙思居、巧手吧等特色社团,成为孩子们体验合作、共享智慧的活动阵营。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体验探究中,激发了智慧潜能,提升了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习惯。我校还将各种主题教育月活动,加以课程化设计,形成固定的节日课程。每年一届的读书节、好习惯艺术节、社团展示节、体育节等异彩纷呈,成为孩子们翘首期盼的盛典。
好习惯共育课程。我们拓展了家校共育的新途径,研发家校共育课程。通过班、校两级家委会的共同努力,让家长成为学校习惯教育的同盟军。组织开展了 “编外老师进课堂”主题活动,拓宽了孩子们素养提升与习惯教育的外延;与“书香妈妈”携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爸爸俱乐部”带领孩子们参与运动、亲近自然,培养自信、合作等品质……在家委会的牵头下,还建立了气象局、博物馆、消防大队等十多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开了一条通向社会、通向自然的光明通道,为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助力。
习惯养成教育如同一粒神奇的种子,在府小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悄然生根、萌芽、开花,改变了府小师生的生命状态,见证了府小教育的传奇变化。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百强特色学校” “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书香校园” “威海市特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在真正的 “特色教育”中,朴素比 “特色”更美丽,良心比 “品牌”更珍贵。儿童的身心成长和他们未来的发展,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这是教育的良知,一念不移,念念不移。 “植根养成”教育没有终点,相信种子,相信付出,只要初心不变,一朝春雨过后,必定是一地新绿,满树繁花……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市府新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