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远志
中职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机织技术》教材的开发
杨远志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广东广州 510310)
“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目前中职教学改革中的主导模式,项目化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本文以“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立项教材编写要求”等文件为指导,提出《机织技术》教材开发宗旨,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材编写体系,并形成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的开发思路。
机织技术;中职;教材;开发
《机织技术》是中职纺织技术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技术性和应用性强,机织工艺流程长,机织设备种类多,理论内容抽象、难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机织技术》课程表现尤为明显。鉴于传统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机织技术》教材开发应立足于“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力求在能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基于纺织(机织)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指导,以机织生产实践为主线,以职
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建设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化教材。以“模块-项目-任务”为基本结构编排整合教材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到各任务中,便于教师实施“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目前中职学生相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除了年龄上的差异外,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相对较差,但中职学生在动手操作、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上应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应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只是服务于技能培养,理论知识达到够用即可。
按常规机织生产流程,机织可分为三大工序:准备工序、织造工序和整理工序。准备工序包括络筒车间、整经车间、浆纱车间、穿接经车间和纬纱准备车间;织造工序中机织企业会根据产品类型选购不同的织机,目前常见的织机种类有:有梭织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和片梭织机。整理工序一般在机织企业中单独分成一个车间,主要是对下机织物进行检验、整理和打包。
3.1 模块的划分
在《机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来的学科型结构,不过度追求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材的编写要求按照职业性、开放性与实用性组织课程结构。将整个教材按工序划分为三大模块:准备工序、织造工序、下机整理工序。三大模块符合机织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贯穿。下机整理工序虽然内容较少而简单,但工序相对独立,故划分为单独的模块。
3.2 项目的选取
机织准备工序中车间比较多,但常规机织生产中主要包括络筒、整经、浆纱、穿接经和纬纱准备五个车间,为立足中职学生特点,增强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每个车间可按工艺流程基本可以单独形成一个项目,但考虑到穿接经和纬纱准备知识和技能较少,两者可合并成一个项目。
机织生产中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设备更新较快。在机织课程改革中通常以机织工艺为主,设备为辅,简化大量的设备结构、原理及工作过程。针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设备的生产操作技能,学会制定生产工艺。每个车间的“生产”与“工艺”,对于培养中职学生实践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在“模块一:准备工序”中可设计为四个项目:络筒生产与工艺、整机生产与工艺、浆纱生产与工艺、穿接经和纬纱准备生产与工艺。
织造准备工序大部分教材均按织机的基本原理——五大运动来划分,即划分章节为: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这种划分强调织机的基本构造、原理与性能,显然不适合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定位和要求。教材开发可以进行创新,从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按织机的种类将“模块二:织造工序”中分为五个项目: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剑杆织机生产与工艺、喷气织机生产与工艺、喷水织机生产与工艺、片梭织机生产与工艺。
3.3 任务的设定
按机织工序划分模块,按生产车间选取项目,按机织企业工作内容设定任务。根据机织企业工作针对中职学生的用人需求,设定具体任务名称,按照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接触一个新的工序,首先应认识工序中的设备生产操作,即学会挡车操作,进而根据产品规格制定生产工艺,并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因此每个项目下基本可以拆分三个基本任务:认识工序生产、制定工序工艺、工序质量控制。
图1 《机织技术》教材编写体系
4.1“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的基本内涵
所谓“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事先将书本内容分成几个教学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一个完整的项目拆分成几个或多个不同的任务,以实例为引导,学生紧密地围绕一项共同的任务活动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应用学习资源,并采取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去完成任务的一种实践学习活动。
4.2 《机织技术》教材开发思路
“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的实质是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以此形成《机织技术》教材编写体系,紧紧围绕“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的基本内涵,每个项目前设置“项目导入”,根据机织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引入本项目内容,项目最后设置“项目小结”和“项目测评”。“项目小结”介绍本项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组织形式与授课方式的相关建议;“项目测评”针对本项目知识内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不同题型的题目,供学生回顾复习,也可作为整个项目学习后效果评价的一部分。
每个任务下设“学习目标”,“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与“知识拓展”等。“学习目标”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明确提出本任务中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任务描述陈述该任务的实际工作任务要求,并简单进行任务分析;“相关知识”紧紧围绕上述的学习任务,引出完成本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任务实施”叙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用的实施步骤,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方便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一部分可作为教材开发的主体;“知识拓展”以任务活动以外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主,可选学。
根据教材内容或教学的需要,适当穿插“温馨提示”、“加油站”和“小技巧”,方便中职学生的阅读。“温馨提示”用于提醒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加油站”用于正文知识的进一步延伸或解释为什么要进行本步操作,“小技巧”用于指点快捷、实用的方法或技巧。
(1)《机织技术》教材开发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机织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建设开发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材。
(2)《机织技术》教材开发中,各项目的选取和任务的设定充分强调企业需要中职学生“会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3)《机织技术》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做”相互融合的开发理念,形成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的开发思路。
[1]杨远志.机织技术 [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6.
[2]毛 雷等.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机织技术"课程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 2011;(4):72-74.
[3]孟源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杨小刚.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教材开发探索与实践[J].湖北:新课程研究, 2011;(5):26-28.
Development of “weaving technology” teaching material of textile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specialt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YANG Yuan-zhi
(Guangzhou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School, Guangdong Guangzhou 510310, China)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the dominant mode in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teaching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rriculum content, is the basis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kills courses project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extbooks”and other documents as the instruction, proposed “woven technology”textbook development purpos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system design materials, and formed a “pro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for the lead, task driven ”.
weaving technology;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teaching material;development
TS105.1
A
投稿日期:2017-06-11
杨远志(1980-),男,安徽太湖人,硕士,讲师,从事纺织品设计,纺织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