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VTEC预测模型*

2017-08-09 15:16尚金帅郑敦勇
科技与创新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电离层时段神经网络

尚金帅,郑敦勇

(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VTEC预测模型*

尚金帅,郑敦勇

(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湘潭411201)

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VTEC是主要的电离层特征参数,它的时空变化对通信、定位、雷达、导航等无线电系统有重要影响。基于神经网络和误差补偿技术,分别构建了区域电离层总电子含量VTEC的预测模型(BP-DPM),并着重分析了这一类预报方法的性能。据统计分析,在6个时段内,BP-DPM模型的精度比传统多项式模型(2-DPM)提高了26.0%.

电离层;VTEC;神经网络;误差补偿

1 电离层VTEC模型研究进展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VTEC是描述电离层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准确地预报VTEC对于提高测量定位精度、深入认识电离层结构和变化规律、推动相关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大量国内外学者利用神经网络预测电离层VTEC,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Habarulema等利用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建立单站的VTEC预测模型,并进一步扩展到基于多站的区域VTEC预测模型。考虑广义神经网络(GRNN)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范国青等提出了基于GRNN的VTEC预测模型。Rajat等利用递归自适应神经网络(adaptiv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在印度的不同地区建立了VTEC的预测模型,以及其他一些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VTEC预测模型。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融合多项式模型(two-dimensional polynomial ionosphere delay correction model,2-DPM),结合湖南省的CORS数据,基于误差补偿和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区域电离层VTEC的短期预测模型(BP-DPM模型)。

2 数据来源和误差分析

用于建模和模型检验的数据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来源于湖南省的CORS数据,以及根据CORS数据和测站位置信息、利用相位平滑伪距方法提取相关的电离层数据,即包括穿刺点(IPP)的经纬度、观测时间、VTEC值(近似真值,文中称为真值)等;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数据建立区域电离层多项式模型后,经过计算得到的VTEC的多项式模型预测值。为了比较新提出来的BP-DPM模型和2-DPM模型的预测性能,在模拟结束后,分别计算了其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误差(Eabs)、相对误差(Erel)、相关系数(ρcor),具体的公式如参考文献[6]中所示。

3 BP-DPM模型的建立

整个区域电离层VTEC预测模型的建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3.1 电离层VTEC提取

根据测站的CORS数据和位置信息,利用相位平滑伪距方法提取电离层VTEC数据,包括穿刺点(IPP)的经纬度、观测时间、VTEC值(近似真值,文中称为真值)。其中,采用双频GNSS接收机在基准站上同时进行载波相位测量和伪距测量,联合载波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可以精确求出该观测时刻GNSS信号路径中(测站至卫星)的总电子含量VTEC,即获取电离层延迟信息量,具体的获取流程详见参考文献[6]。

3.2 建立区域电离层二维多项式模型

近年来,区域电离层二维多项式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模拟区域电离层TEC时空变换,以及在广域差分系统中建立电离层动态模型等方面。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2-DPM模型较大的缺点是,其与观测数据的分布和密度有很强的关系。在观测数据稠密的区域,2-DPM模型能改正或消除80%的电离层延迟误差,但是,在观测数据稀疏的区域,该模型将很难保证模拟精度,在那些观测极少的区域,2-DPM模型的预测值甚至会出现负值。

考虑到研究区域内的观测数据比较稠密,所以,把二维多项式模型作为参考模型进行相关研究。根据提取的电离层数据,建立区域电离层二维多项式模型,并计算VTEC值,然后利用式(1)计算每个穿刺点(IPP)的2-DPM模型对VTEC的预测偏差,即:

式(1)中:VTECture为穿刺点处的VTEC真值;VTEC2-DPM为穿刺点处的2-DPM预测值。

3.3 建立BP-DPM模型

本文提出的电离层BP-DPM模型的流程图详见参考文献[7],包括了相应的输入参数、输出参数、最终的VTEC预测输出值等。其中,输入参数为太阳时角差△S、太阳时角差平方△S2、纬差△φ、太阳时角差与纬差的组合△φ·△S、太阳时角差与纬差平方的组合△φ·△S2、纬差平方△φ2、纬差平方与太阳时角差的组合△φ2·△S、纬差平方与太阳时角差平方的组合△φ2·△S2和2-DPM预测值VTEC2-DPM,输出参数为多项式模型的偏差预测值△VTEC/△VTECpred,最终的VTEC预测输出值为VTECpred。当BP-DPM模型中的神经网络训练结束后,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和检验样本,能先得到多项式模型的偏差预测值△VTECpred,然后与2-DPM预测的VTEC值相加,则得到最终BP-DPM模型的VTEC预测值VTECpred。具体的公式是:VTECpred=△VTECpred+VTEC2-DPM.

4 数值模拟和分析

利用湖南省2015-11-19的74个CORS站的数据,对本节提出的区域电离层VTEC预测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和分析。由于数据比较多,且电离层VTEC随时间变化比较大,所以,从1 d中抽取6个时段来研究,即00:00—01:00UT,05:00—06:00UT,09:00—10:00UT,13:00—14:00UT,17:00—18:00UT和21:00—22:00UT。

在实际工作中,先提取每个时段的电离层VTEC数据,并针对每一个时段利用少量均匀分布测站的数据建立2-DPM模型,用均匀分布的7个站观测数据建立2-DPM模型。然后,剔除参与2-DPM模型建立的7个测站,针对每一个时段模拟BP-DPM模型,用均匀分布的51个站的数据建模,然后用剩余测站的数据检验和分析模型。

按照第3部分的步骤模拟相应的数据,然后用误差分析方法分析模拟结果。结果显示,对于2-DPM模型而言,在傍晚(17:00—18:00LT)、晚上(21:00—22:00LT)、凌晨(01:00—02:00LT)预测精度比较高。在这3个时段内,2-DPM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在0.53TECU左右,因此,基于神经网络的BP-DPM模型对2-DPM模型偏差的补偿比较少。本文中将预测偏差的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衡量模型精度的主要参数,则相应的BP-DPM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2-DPM模型提高得比较少,平均只提高了7.5%.而在清早(05:00—06:00LT)、上午(08:00—09:00LT)、中午(13:00—14:00LT)这3个时段,2-DPM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比较低,因而BP-DPM模型的精度提高明显,平均提高了21.0%.由此也可以推断,在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内,BP-DPM模型比2-DPM模型精度高,BP-DPM模型对2-DPM模型误差的补偿效果也比较明显;而在太阳活动较平静的时段内,由于2-DPM模型的精度已经比较高了,所以,BP-DPM模型对它的误差补偿效果一般。这种现象也进一步论证了电离层VTEC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另外,在6个时段内,BP-DPM模型的平均RMSE为0.571 8TECU,平均绝对误差为0.410 2TECU,平均相对误差为6.261 6TECU,平均相关系数为0.966 6;相应的2-DPM模型的这些误差参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781 2TECU,0.594 3TECU,7.861 7TECU,0.931 6.根据统计分析,在6个时段内,BP-DPM模型的精度比2-DPM模型提高了26.0%,这进一步说明本文提出的BP-DPM模型不仅精度比较高,而且稳定性比较好。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传统的区域电离层二维多项式模型(2-DPM),利用误差补偿和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区域的电离层VTEC短期预测模型(BP-DPM)。其中,BP-DPM模型的输入参数包括穿刺点(IPP)相对区域中心点的纬度差、太阳时角差、穿刺点纬度差和太阳时角差之间的一些组合、2-DPM模型对VTEC的预测值。利用湖南省2015-11-19的CORS数据,对提出的新模型进行了仔细的验证和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在我国湖南省区域,BP-DPM模型的预测精度比2-DPM有显著的提高;②在所研究的中国区域内,传统的2-DPM模型进行电离层延迟改正时,具有相对比较大的偏差,相比较而言,提出的BP-DPM模型则具有较小的预测偏差,且其预测性能非常稳定。

[1]Habarulema J B,McKinnell LA,Cilliers P J.Prediction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total electron content using neural networks over SouthAfrica.J.Atmos.Sol.Terr.Phys.,2007,69(15):1842-1850.

[2]Fan G Q,Wang W,Xi X N.Modeling of ionosphere VTEC usinggeneralizedregressionneuralnetwork.Acta. Geod.Cartograph.Sin.,2010,39(1):16-21.

[3]Rajat A,Bijoy R.,Sivaraman M R,et al.Prediction of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using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with in-situ learning algorithm.Adv.Space Res.,2011,47(1):115-123.

[4]Leandro R,Santos M.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regionalverticaltotalelectroncontentmodeling. Stud.Geophys.Geod.,2007,51(2):279-292.

[5]Pajares M H,Juan J M,Sanz J.Neural network modeling of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tent at global scale using GPS data.Radio Sci.,1997,32(3):1081-1089.

[6]聂文锋,胡伍生,潘树国,等.利用GPS双频数据进行区域电离层TEC提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39(9):1022-1027.

[7]Hu W,Zheng D Y,Nie W F.Research on methods of regional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Survey Review,2013,46(336):167-174.

〔编辑:白洁〕

P352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4.031

2095-6835(2017)14-0031-03

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612649011);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2015C11508);特殊环境道路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j150502)

猜你喜欢
电离层时段神经网络
基于神经网络的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基于改进Hopfield神经网络的对地攻击型无人机自主能力评价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三次样条和二次删除相辅助的WASD神经网络与日本人口预测
IGS组织的全球电离层数据分析与比较
宽带Chirp技术的应用
支持向量机方法在电离层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