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2017-08-08 04:06杨梦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英汉互译

杨梦迪

内容摘要:思维与语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语言表达也就各异。本文主要讨论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

关键词:英汉互译 中西思维 思维转换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思维方式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行翻译课程的学习时往往忽略了思维转换的重要性,译出来的文章大多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生硬死板。所以,了解中西思维的差异并学会在英汉互译中转换思维是翻译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思维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并举例说明,从而探讨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

1.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言意义和逻辑联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理性,语言学研究注重形式结构分析,這种“见形不见意”的方法植根于西方形式逻辑的理性传统,表现在英语里即显示语句拘泥于形式结构,语法呈显性,比较刻板,注重以形达意,主要采用形合法。如: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开出英语句中多用关联词和介词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而汉语译文中省略了这些,看起来更简洁明了。如果我们将这些连词介词一并译出,就违背了中文习惯,令译文可读性大大降低。

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领悟,语言表达与分析重意不重形,表现在汉语里即显示“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句不拘于形式结构,语法呈隐形,注重心理意会,主要采用意合法。1)说是说了,没有结果。(=我虽然说了,但是没有结果。)Ive made proposals, but they proved futile.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3)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对比可知,在汉语句子中。汉语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义与语序密切相关。汉语中的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但从句含义也有主次之分。从句若前置,一般有“因为”、“虽然”、“如果”等含义,如例1。且汉语句子中多用反复、排比、对偶等,这类句式结构整齐,结构对称,如例2。

所以我们在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英汉互译往往是英语语法型语句与汉语语义型语句之间的转换,也是树形句法与流水句法之间的转换。如:Tell me whom you associate with and Ill tell you who you are.从其交友知其为人。

2.繁复与简短

英语句子呈现句首封闭、句尾开放的特征,受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句子通常突出关键词语或主题句,主从结构使用频繁,注重分析推理,句子结构呈直线型,有秩序,有层次。由近及远,开门见山,头短尾长,可以向后延伸、拓展。汉语句子呈现句首开放,句尾收缩的特征,这与其汉语特点有关,受儒、道、佛的悟性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语段甚至句子,比较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语序由远及近,头长尾短,点到为止,通常呈现句首开放,句尾收缩,难以像英语那样向后延展。

因此,我们在英译汉时常常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如: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反之,我们在进行汉译英时,常常要化简为繁,组合成复合句或长句,如:我们不知不觉地朝公园走去。公园就在人行桥那边,桥下很深的地方,汹涌的河水滚滚流过。Somehow our path took us toward the park, across the footbridge high above the rolling waters of the river.

3.物称与人称

英语句子中,常用事物做主语,即不用人称主语来叙述,而是注重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反之,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

英语用非人称做主语时往往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用人称做主语时则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如:1)What has happened to you?你出了什么事啦?2)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在英语的非人称主语句中往往采用“无灵主语”,表示抽象概念、心里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但谓语却常常使用“有灵动词”,表示人或社会团体的动作和行为。如:My two great isolating experiences have given me an almost mystical sense of identity with all suffering humanity.我有过两次不同场合的重要经历,这使我产生了一种几乎带有神秘色彩的同情心而站在一切受苦人一边。

反之,英译汉时我们要用“人称”代替“物称”,如:1)A very little encouragement would set that worldly woman to talk volubly, and pour out all within her.这老于世故的女人,只要人家稍微助助她的兴,她便马上滔滔不绝地把一肚子的话一股脑儿倒出来。2)The sight of a tailor-shop gave me a sharp longing to shed my rags, and to clothe myself decently once more.我一看到一家服装店,心里就起了一阵强烈的愿望,很想扔掉这身褴褛的衣服,重新穿得像个样子。

从以上英汉互译的例子可以看出,英汉思维差异极为明显,观察事物的角度极为不同的,表现在语言上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练习或实践时,一定要注意思维差异这一重要因素。注意对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对比,必要时进行一定的思维转换,从而跨越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思维差异,这样才能使译文准确、流畅及至传神。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禹逸群.英汉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4.

[5]赵勇强.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句法转换[J].山西师大学报,2013.

本文为南阳师范学院2017年大学生实践教学创新项目(SPCP)“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思维转换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汉互译
师范类高校英汉互译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
从民族特性看“狗”与“dog”的英汉互译
浅议科技术语英汉互译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