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

2017-08-08 22:14姚锋
科技资讯 2017年1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信息技术

姚锋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也逐渐增加,我国许多领域都引进了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实现发展创新,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也不能例外。生态文明是一种关系到产业和社会的高级文明形态,健康快速地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对其具有支撑作用。该文将对我国目前生态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加以阐述,希望对其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态文明 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036-02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当中,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了当代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从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来看,要想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还需注重信息技术对其的支撑作用,只有将二者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1 我国目前生态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生态技术发展中可以分为两种,即企业生态技术和区域生态技术,其中企业生态技术的发展最为显著,且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的研发上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技术能力和资金不足等原因,使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无法利用到高效节能的清洁型生产方式。

从区域生态技术发展方面来看,区域的生态技术发展多以建立生态产业园为主,由于每个区域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形构造、生态特点等。因此,在建立生态产业园时要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特点来建立。但是由于各地区生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建立生态园时受到技术水平的影響不能使生态产业园得以良好的建立,例如:在西北地区建立生态产品园时,会受到水资源缺乏的田间限制,相比较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南方地区来说,产品园的发展差异较大。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生态技术发展多以表面上加快生产的“硬”设备为主,对其内在的“软”实力却十分缺乏,因此,提高生态技术的软实力成了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想使我国在生态技术方面的软实力得到显著的增强,就必须依靠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才能得以实现[1]。

2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

2.1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种植相融合,就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管理。在数字化管理下的农业,可以获得很多关于农作物产量、生产过程等方面的信息,农作物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地掌握和解决。农民不用再去主观猜测土壤的温度、湿度是否已经符合标准,信息化的高科技早已将土壤的湿度多少、温度多少、营养成分如何、是否处于健康状态等信息展现在农民面前。这样不仅将费时费力的农业种植变得省时省力,进而解放了诸多的劳动力,而且生产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节约了土地、电力等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2]。

2.2 注重数据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几乎受到了它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也与大数据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大数据对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生态系统等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在面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时,大数据可以根据数据的分析和判断,确定出环境污染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及时制定出解决的措施,甚至可以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模拟出当时环境遭到破坏前的样子来,进行推理与假设,最终彻底杜绝或减少此类污染物的存在。

在交通方面也可以利用到信息技术,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就可以通过GPS精准的定位到车辆的准确位置,为公交车智能的报站。动态的管理信息,可以及时通知车主哪个地方的公路产生了拥堵的情况,从而减少了交通堵塞。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输入要去的目的地,就可以通过GPS为车主进行精确的导航,减少了路程、节省了时间。例如: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滴滴打车”软件,它可以通过GPS将用户与车主的地理进行定位,并且为每一个叫车的用户匹配到一个与之距离最近的车主,从而给用户带来便利,实现了用户与车主之间的双赢[3]。

2.3 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要打破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成新型的生产方式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多以生产数量为主,生产量虽然提高了,但是相应的浪费量也越来越严重了。而新型的生产方式是以种类为主,主张少量生产,但是种类丰富的生产方式,进行少产优产,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浪费现象。

此外,产品的生产还要提高其灵活性、可控性和调节性。生产多品种和小批量的产品与大批量生产比较来说,产量具有调节性。目前社会发展复杂,市场也变化多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可以随时通过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自身,充分符合市场上发展的需要,并且小批量的产品不会给企业带来负担,符合市场需求时,可以随时加大生产量,不符合市场需求时,可以薄利多销,减少企业的风险与损失。例如:市场上需要一批新型的零件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线,只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在原有的生产方式上通过计算机调整要下数据即可完成,十分方便简洁,即能符合市场需要又减低了企业的成本费用,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4]。

3 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影响

3.1 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通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入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信息技术使人们在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依赖逐渐减少,从而减轻了环境承载力的压力问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经济的增长也要基于保护环境,构建健康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经济增长将会很好地履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科学的生产,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共处,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3.2 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得以良好的实现,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身修复,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清洁能源投入到修复生态环境中,使未来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被损害。同时,清洁能源具有可再生、可再利用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十分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护环境不受破坏,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钱要想实现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支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并且能够通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促进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 李世东.加快信息进程建设生态文明[J].防护林科技,2013(4):1-3,18.

[3] 曾欢.信息技术影响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60.

[4] 曹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建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