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璞
贾平凹曾说过,胃是有记忆的,也是有感情的。一个地方有着一个地方独特的美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浦东土布、浦东山歌、白墙黛瓦的长长街巷、青石板搭成的小桥……这些曾代表着浦东的文化符号和风情已渐行渐远。那么,羁绊着我们乡情的,可能很大一部分来自胃的记忆和舌尖上的感觉了吧。
上海浦东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千余年的岁月沧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浦东老八样。“浦东老八样”大约形成于明清时代,据《浦东闲话》记载:“旧时浦东农村办喜酒,宴席中有鱼、鲜肉、鸡、鸭、咸肉、水笋、三鲜和扣三丝八只大菜。”其实,这“老八样”的烧法与品种在浦东各地区也略有差异,如响油鳝丝、扣蛋卷等菜品也会进入“老八样”的菜单。就我的记忆,小时候跟着父母去参加乡下红白喜事的宴席,除了“老八样”,还会有一个大冷盆,冷盆中以糖醋小排或酸辣菜为内核,外附以白斩鸡、猪肝、肚片、海蜇、红肠、花生米、皮蛋、肉松等,形成一个“小山”状。
那时,普通人家平时的伙食都是清汤寡水的,难得有这样“开荤”的机会,我们这些小孩等着开席时,自然会对琳琅满目的大冷盆垂涎欲滴,有时忍不住会偷偷先夹一块白斩鸡,惹得母亲悄悄扯我衣角提醒。或许,在大多数孩子的感觉中,鸡是最好吃的食物之一吧。而且,鸡也是能够通行全国各地区的美食,新疆的大盘鸡、广东的油淋鸡、四川的口水鸡、江西的三杯鸡、东北的蘑菇炖小鸡……但是,我最爱的还是白斩鸡。浦东的白斩鸡好吃,因为浦东有“浦东三黄鸡”。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上曾说:“大抵一席菜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浦东三黄鸡”有黄嘴、黄脚、黄毛,鸡的体形大而健壮,肉质鲜美且嫩爽,特别适宜做白斩鸡,其中在浦东沿海地区产的“三黄鸡”尤为佳品。闻名于世的上海“小绍兴白斩鸡”用的就是“浦东三黄鸡”。
当然,如今最好吃的“浦东三黄鸡”是来自于桃园的散养鸡。浦东有着一年一度的“上海桃花节”,每年三四月的浦东是美不胜收的。某年桃花节,曾跟着朋友去吃过一次记忆深刻的白斩鸡,鸡用的就是主人自家桃园散养的三黄鸡,一开始与普通白斩鸡同样烧法,但在烧时会放一些桃胶,取其香味。特别是最后一步,不是放在冷水里“激嫩”,而是从锅中捞起后,用保鲜膜包好再冷却,水分与香味不走掉,而且也是嫩的,并避免了涂以香油破坏白斩鸡的本味。一盘切得整整齐齐的白斩鸡,以桃花花瓣饰边,色香味俱全。我笑名之——桃花鸡!
上海本帮菜的传统是浓油赤酱。比较浦东与浦西的口味,浦东略偏咸,浦西略偏甜。后随着浦西的菜肴更多地接受西方和全国各种菜肴的影响,浦西人的口味渐渐趋于清淡,也出现了各色新上海佳肴,如“水晶虾仁”就是静安宾馆从粤闽菜系引入并革新的一道菜,曾被评为“上海第一名菜”。而浦东本帮菜依然基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红烧、生煸和蒸煨的特色。
在浦东以“本帮菜”与“老八样”为卖点的饭店为数不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浦东三林镇的“三林本帮馆”。这家饭馆自从被《舌尖上的中国》选为拍摄对象播出后,一时食客趋之若鹜,许多慕名而来的老餮们就为尝一尝地道的本帮菜。特别是在这集《心传》中有一个镜头:爷爷李伯荣弹琵琶,双胞胎孙子李巍和李悦在一旁运刀如飞。由此,也让观众深深地记住这道由鸡脯丝、火腿丝和笋丝组成的“扣三丝”。
其实,这家饭店被《舌尖上的中国》挑中是有原因的,浦东三林塘出厨师,自明清以来,就号称是“厨艺之乡”。而“三林本帮馆”的老板李明福谱系中可以看到三林本帮菜的传承: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李明福的曾祖父李华春就已经是三林地区远近驰名的厨师。李明福的祖父李林根是百年老店“德兴馆”的创始人之一,以“三林本帮菜”驰名沪上,扣三丝、冰糖甲鱼等是其拿手好菜。当时,上海滩的不少社会名流都是其拥趸。李明福的父亲李伯荣则是原上海老饭店名厨,他做的虾子大乌参堪为“本帮一绝”,被誉为“上海本帮菜第一人”。2008年,“三林本帮菜”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明福被确定为“三林本帮菜”代表传人,他也在2011年创办了这家“三林本帮馆”。而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切菜的双胞胎兄弟则是这个厨师世家的第五代传人。
为了尝一尝这“三林本帮菜”,我和几位好友特意赶到浦东三林镇。从三林港灵岩南路桥一侧转进中林街,沿着河边向西走去,一路古色古香的各色店铺建筑,使人恍惚走进了明清的时代。不多时,一户好似以前大户人家的建筑出现在眼前,门匾处是五个金色大字“三林本帮馆”,一对灯笼悬挂在门的两侧。入得门来,发现整体装饰并不豪华,但有着一种江南老宅的感觉,青砖、格子窗、宫灯……右手侧是一个颜色古朴的吧台。正面是堂屋,里面摆放的是十几个八仙桌和长板凳。左手侧就是我们订的包厢,包厢不大,摆放的倒是平时习惯的圆桌。
点菜时才被服务员告知,由于太费刀工,“扣三丝”需要提早预定。所以,只能下次有机会再来尝了。本帮扣肉、响油鳝丝、草头圈子、红烧鳊鱼……琳琅满目的一桌本帮菜,令我们大快朵颐。这些菜中味道好吃的首推蒸三鲜,说是三鲜,其实食料品种丰富,肉皮、猪肚、熏鱼、鸡块、肉圆、蛋皮包肉、香菇、笋片等,越吃越香,越喝越鲜。特别是里面的三林塘肉皮,可谓是远近闻名。反而倒是《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过的油爆河虾味道偏甜,大概更會被喜欢苏锡菜系的食客所接受。
隔天,一起去“三林本帮馆”的一位朋友打我电话,说是找到了一个离我们比较近,且可以弥补没吃到“扣三丝”遗憾的地方——浦东六灶镇的“陈桥老饭店”。于是,立马约定时间前往。这个饭店隐藏在六灶乡下陈桥老街的过桥转弯处,小桥流水,鸡犬相闻,农家氛围十足,离此不远就是迪士尼。店虽偏僻,但酒香不怕巷子深,饭店生意真的红火!每个包间都有食客。所谓包间就是沿河一排简陋的民房,甚至有两个包间是彩钢板活动房。菜上来了,炒腰花、红烧鳝筒、红烧杂鱼、炒鸡鸭血、八宝饭……味道一个字:赞!这家烧的桂花肉虽然形态上有点像排条,不是我们小时候那种一个个圆溜溜的桂花肉,但香鲜可口,吃完一盆我们又要了一盆。9元钱一碗的红烧螺蛳,没有蛤蜊或虾仁的清水炖蛋……尽显乡野小店的特色。至于这里的“扣三丝”,味道也甚鲜美,只是刀工上是粗切,比不上“三林本帮馆”的细切,但别有一种粗犷的感觉,特别是笋丝咬在嘴里“呱唧、呱唧”,真实地感受到了“吃”的存在。
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是安居乐业之下才能产生的文化!民以食为天。或许,美食牵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味道的美妙,应该还有着心中对家的牵挂吧。在浦东美食的版图里,既有着“三林本帮馆”这样明星级的饭店,也有着众多“陈桥老饭店”这样的乡野小店,共同为我们浦东人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生于中华盛世,何其幸也!一声浦东“大佬倌”,乡音悦耳;一桌浦东“老八样”,乡情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