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装备保障兵,比起装甲兵、舰艇兵这些令军迷颇为兴奋的兵种名,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然而任何军用装备和军事设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都难以发挥战斗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军营中,就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为了保证驻香港部队的战力与形象、为了“一国两制”与改革强军,默默地和武器装备为伴,以维修保障为荣。他们就是驻香港部队的装备保障分队的保障兵们。在被记者问及的他们的职位名称时,脱口而出的,总是那句在外人看来一点也不“高大上”的话语:我们是驻香港部队装备兵,装备的修理工。
这篇报道,《兵器》杂志就通过对驻香港部队综合修理所的采访见闻,带读者认识一群为了驻香港部队的装备能在关键时刻“开得动、打得准”而辛勤付出的装备兵们。
在部分结束对驻香港部队步兵旅的采访后,时间已近中午。虽然同行的人已经开始打听午饭的安排,但引导我们采访工作的驻香港部队政治部与装备部的机关干部却表示上午还有一处单位可以去看看。
“哪个单位?”记者问道。
“我们的综合修理所!”
“那还等什么?”记者与驻香港部队干部一拍即合,马不停蹄地赶往了位于石岗军营北营的这个单位。
修理所是负责什么工作的?简而言之就是装备的修理。喜欢装备的军迷可能会知道“军械所”或者“修理所”这样的军语,这样的单位往往根据单位的编制规模或者装备特点,有着不尽相同的名字。比起驾驶坦克冲破敌人防线的坦克手、驾驶战机击落敌机的飞行员,修理所里的装备保障官兵不容易出现在流行文艺作品中,然而没有他们,坦克飞机也好,步枪火炮也罢,常常会打不响或开不动。
汽车开过石岗机场跑道旁的马路,逐渐接近一排白色的建筑。记者看到这排建筑后方的营房前,竖立着一个远看很难以搞清为何物的雕塑。
“那也是英军遗留的纪念碑么?”热心于收集港英时代军事遗留的本刊同事马上把问题抛给同行的部队干部。
“你一会儿就知道了。”驻香港部队的干部并没有急于作答。
汽车逐渐停下。只见几位干部战士早已在等候我们。
“欢迎来我们修理所!”
不等我们自我介绍,一位精干的陆军校官已经把手与我们握紧。
“我们就是驻香港部队的修理工。”他自豪的对我们说道。
虽然对于装备保障部队的工作任务有所知晓,但对于驻香港部队保障分队的实际工作环境与故事,记者还是很陌生的。
对于这些疑问,驻香港部队装备部的干部似乎早就猜到了。他们很快便清楚明了的向我们介绍了修理所乃至驻香港部队装备保障方面工作的概况。
“我们修理所主要担负维修驻军列装的军械、车辆等武器装备的日常管理维修和技术保障任务”
修理所的领导的语言总是很简练,但却透露着对于业务的清晰掌握。
可不要把这句话理解的太简单。驻香港部队是我军首支三军合成部队,装备的型号众多、科技含量高,维修技术比较复杂。更对保障工作形成难度的是,驻香港部队在特殊环境下驻扎履行防务。使得部队在内地可以很容易获得技术支持的有利条件在香港难以实现。
“厂家保障跟不上怎么办?我们只能通过提升自身能力解决。”
据驻香港部队装备部门干部介绍,为了增强装备保障能力、配合部队战斗力建设的任务,驻香港部队各单位近年来一直在下大力气保留和培养珍贵的技术骨干。虽然这项工作难度不小,但为了保障部队遂行使命任务,捍卫香港的繁荣稳定,“修理工”们一直在自己的战位上战斗,日夜不曾停歇。
2012年,修理所为保障香港回归15周年相关纪念活动的进行,承担了相关任務。在三个月的连续高强度工作中,修理所的保障力得到了检验。期间装配班长王彪为了按时完成制件加工任务,眼睛不幸被电弧光射伤。在两眼红肿流泪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为了给装备完成涂装,他在温度到40多度的烤漆房一站就是半天,数次接近虚脱。
修理所有很多技术过硬,诲人不倦的“兵专家”,三级军士长钟有飞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入伍17年的钟班长不仅修理技术过硬,还带出了116位装备技术骨干。当班长13年来,他的班里有10人考学提干,15人考上士官学校,53人次获得旅团级比武竞赛第一名,43人次被各级单位评为“技术能手”“技术尖子”。
“来看看我们的车间吧。”修理所的领导在介绍了单位的基本情况后,迅速把我们领进了那排白色建筑。在车间里,数台机床前都有官兵在操作。在车间的一角,一座用维护废料制作的导弹形模型已具雏形。“这是我们的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做的,自己不发射导弹,但是可以用器材废料做个导弹出来嘛。”修理所干部向我们介绍。
“天天都和装备打交道,维修之余我们常常利用车间里器材废料,自行设计焊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模型。既锻炼了技术,也丰富了业务生活,这也算得上是装备保障兵这个兵种的特有习惯吧。”
“为什么是导弹呢?”同行的记者问道。
“也有坦克装甲车哦,不过被友邻部队要走了。”修理所干部笑着解释到。“对了,我们营区门口那个利用废旧齿轮制作的香港紫荆花像,也是我们自己做的,寓意是香港明天在驻军守护下像钟表一样精准前行,永不止步。”
这一句话,顿时解答了记者方才的疑惑。虽然修理所干部的语言很简练,但这其中的道理却字字不可或缺。
行走不久,一座狭长的建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步入其中,便发现原来这是一座用于校正武器的室内校枪设施。在放置步枪的操作台上,一位老兵正在操作着。
这不正是钟班长么!
见记者一行走来,这位有着17年军龄的老班长一个立正,向我们敬礼。之后便开始用标准的普通话清晰的向我们介绍起校枪设备的使用方法。谁曾想,这位老兵在刚入伍时还是一位为文化素质与普通话水平发愁的农村小伙。“士官就是我们的财富。”驻香港部队的干部向我们一再介绍,每每听到这样介绍自己,钟班长总是用一句“我是部队培养出来的”谦虚的回应。
结束了校枪设施的采访,记者与钟班长握手告别。见记者伸出右手,老班长赶紧把在操作的95式步枪关上保险,又把手在身后蹭了蹭。
“感谢你们采访。”钟班长说着,终于与记者握上了手。那一刻记者感到,这位方才在操作步枪的老兵的手,既留有些枪支的温度,又带有着军人独有的力量。
走出车间,修理所干部向记者介绍,钟有飞三级军士长在近年执行驻军某重要任务时,和他带的班为了完成修造的设备,曾日夜赶工一周多。期间,他的10个手指头全磨破了。
“大家喜不喜欢音乐?”陪同我们采访的驻香港部队装备部干部笑着对我们问道。
修理所跟音乐有什么关系?记者一时有点懵。
这时白色车间建筑后方的营房,还真徐徐传来了电吉他和架子鼓的声音。
“我向大家隆重介绍,修理工之音。”
说着将我们领到了修理所的宿舍,并推开了活动室的门。
只见不大的活动室里,四位干部战士组成的小电子乐队正在排演。见我们到来,担任乐队队长的陆军上尉马上一个手势示意,剩下的三人约定好的停下准备并就位。见记者调整好了情绪,年轻的上尉开始了演奏前的致辞:“我们都是修理所的修理工,欢迎大家的到来。”接着他按下了电子琴的琴键,鼓手和吉他手也在各自的曲谱位置进入曲目,“修理工之音”开始了歌唱。
曲目不难说出,是记者这个年龄人很熟悉的《春天花会开》。
这支乐队的主唱是位年轻的士官,他的演唱方式让记者想起了自己高中时喜欢飙高音的同学。虽然整个乐队的表演比不上专业演出队甚至有些土,但就是这一双双拿起扳手能修理放下扳手会弹琴,被油渍浸的有些发黑的手,弹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歌。
结束采访时,修理所的干部不忘介绍,这支乐队的队长还是位军艺的毕业生,到驻香港部隊基层工作已经很久了。乐队的其他成员都是修理战士,高音飙过头的下士还是位手榴弹投掷的能手。
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是一首表达痴情人矢志不渝的流行歌曲。不知为何,记者认为驻香港部队的装备保障兵们,和这首歌中的歌颂的人其实很相似。他们虽然不出现在最为人们所知的岗位。但任凭春夏秋冬、风吹日晒,这些装备的“修理工”始终用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用青春年华与忘我的奉献,奋战在祖国国防的前线。他们用自己平凡的故事,书写着人民军队捍卫“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的忠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