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嘉柯
读书这事最大的真相
●文/沈嘉柯
人生并不是只有童年才有烦恼,烦恼贯穿漫漫路途的全程。我们需要用一辈子去学习——爱上阅读吧!
我很喜欢去学校作讲座。每一次作讲座,都会摩擦出小火花。
有一次,我去一所大学作讲座,有个男孩问了个有趣的问题:“我没看过你的书,你能用一分钟说服我,让我喜欢你的书吗?”我听了这个问题,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想了想,回答他说:“我倒是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喜欢我的书呢?你平时看书多吗?”那男孩呆了,只回答说,平时不怎么看书。
我猜,绝大多数作家学者教授或者社会名流去大学作讲座,大概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或产品被喜欢。
可是,我没这么希望。读书这种事情,本来就难以勉强。
如果你看过我的书,觉得很好很喜欢,那就不会问这个问题。如果你没看过,我们彼此陌生,那就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第二个选择是,完全不去看,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看。
读书这件事,其实也有很多误解。比如:没必要因为我来了,就要喜欢我的书。看书纯粹是私人的事,喜欢就看,不喜欢也没什么,丢开就好。如果很糟糕,就丢开吧。如果不喜欢,甚至可以骂。读者买了书,有表达好恶、赞美或痛骂的权利。
那个男生后来摸摸自己的脑袋,也笑了。他说,那他去试试。
这让我想起去另外一所医科大学开读书会,校领导让我给同学们推荐书目。
要我说,读书只有一个最大的真相。
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几乎不挑选。遇到什么就看什么,来者不拒。不管是博尔赫斯《七席谈》,还是泰戈尔的《飞鸟集》。不管是美国大法官《波斯纳文丛》,还是黄易、倪匡、亦舒、金庸的爽快文字,都看得不亦乐乎。
哪怕我自己出了很多书,做过很多年的编辑,我也觉得,我读的书太少了,远远不够。
钱锺书的妻子杨绛女士,也曾经被年轻人问过,觉得人生迷茫不知道怎么办。杨绛女士如此回答:“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觉得吧,想得太多不是毛病。想得多说明爱思考,如果搭配上读得多,那就没问题了。
人生并不是只有童年才有烦恼,烦恼贯穿漫漫路途的全程。我们需要用一辈子去学习。
所以,读书这事最大的真相是,年轻的时候,先别管那么多,使劲看,拼命看。看到某种程度,你会突然开窍。发现文字的脉络,思想的精华,以及分辨出什么好什么不好。
读到足够多,你甚至可以领悟到,哦,为什么这个作家这样写,为什么那个作家不这样写。为什么这个作家令你悲从中来,此生哀伤,长夜痛哭,那个作家令你明理觉悟启发智力。还有的作家令你静默如谜,不再畏惧孤独寂寞,成为勇士。
你还能学到,为什么处理这件事有潜规则,处理那件事有明规则。世事怎么运行,人心如何收服。你开始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之所在,在某个领域继续深读,成为专业人士。
(宁静姿涵摘自《意林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