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娟 张郢 郑海英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唐山063210)
词切分对俄国留学生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顾俊娟 张郢 郑海英
(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唐山063210)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词切分对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阅读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非词空格三种类型词切分方式的中文句子。实验二把灰条标记作为词或非词的边界,使不同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采用正常条件、词条件、非词条件三种呈现方式。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阅读有词切分的中文文本与无词切分的中文文本一样容易,而非词切分干扰了阅读的正常进行。
词切分;眼动;汉语阅读;俄国留学生
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词与词之间都存在空格。词间空格是一种清晰的视觉线索,能清楚地标记出词的边界,使读者很容易地识别单词,有助于阅读的正常进行。在英语阅读中,当词间空格信息被删除后,被试的阅读速度下降30~50%,表明删除词空格信息会严重干扰被试的阅读[1-7]。
汉语文本和拼音文本在语言特点和书写形式上存在差异。在汉语书面或印刷文本中,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大小相同,除了以标点符号标注语义单元和停顿外,没有空格等明显的词边界标记[8,9]。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单位[10]。人们在阅读中要理解句子乃至段落篇章的含义,首先需要对词进行识别加工。读者在汉语文本阅读过程中将词从句子或语篇中切分出来的过程简称为词切分[11]。要正确地从文本中识别词语理解语意就必须先正确切分出词,否则会造成歧义和理解困难[12]。词的切分是文本阅读中词汇加工的首要环节,对理解人类认知系统加工阅读信息的机制起着重要作用[13,14]。
有一项研究利用空格和灰条标记作为边界信息,考察中国大学生阅读有词边界信息和无词边界信息的句子时的眼动特征[15]。结果显示,插入词间空格(或者采用灰条标记词)没有促进阅读,但也没有对阅读产生干扰。字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或者采用灰条标记字和非词)对阅读产生干扰。中国成年读者阅读经验比较丰富,即使文本中不存在词边界信息,他们也能准确地切分出词。相反,词间空格(或采用灰条标记词)形式的文本,虽然读者并不熟悉,但是由于良好的词切分,也能使词的识别更加容易。因此,文本呈现方式的熟悉性以及有无词切分会影响文本加工的难度。
对于外国留学生,尤其是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已经习惯母语有词边界信息的文本形式。在他们开始学习汉语时,因母语与第二语言呈现方式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阅读第二语言遇到困难,已有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例如,在白学军等人的一项研究中,以初级汉语水平的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插入非词空格对美国大学生的汉语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插入词间空格则起到了促进作用[16]。田瑾探讨了词切分对高、低汉语水平的韩国、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泰两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17]。高珊通过反应时和纸笔测验系统考察了词边界信息对留学生中文阅读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初级或者中级汉语水平的母语为拼音文字的欧美留学生来说,词间空格促进了阅读,而非词空格干扰了阅读[18]。但是,词间空格并没有促进日韩等国留学生的中文阅读。另外,张涛考察了在不同测试阶段词切分对美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前测是在被试到中国学习汉语一个半月时进行的,后测是在被试到中国学习三个月时进行的。结果发现,插入词间空格有利于美国留学生汉语文本的阅读,这种促进作用在汉语学习初期更大[19]。
对于同样是汉语初学者而母语为拼音文字的留学生,上述研究结果的普遍性需要进一步检验。俄语作为一种拼音文字,词间存在空格。但是,与英语等拼音文字相比,俄语语法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句子语序非常灵活[20]。因此,本研究以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为被试,考察词切分对俄国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即他们阅读加入不同词切分信息后的中文文本时,阅读模式是否存在差异。
实验一考察词间空格以及非词空格对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阅读的影响。该实验具体对词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下的文本阅读的眼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言文化专业二年级的15名俄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19~31个月,均未参加过汉语水平考试,平均年龄22.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正常。
2.1.2 实验材料
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21]的甲级词表中选词造句,且均为陈述句,句中不含标点符号。实验中每句所含双字词语在4~7个之间。
由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0名外国留学生对句子的通顺性(1代表非常不通顺,5代表非常通顺)和难度(1代表非常简单,5代表非常难)进行五点量表评定。结果通顺性是4.57±0.17,通顺性很高;难度是2.26±0.37,难度比较低。为确定读者对词划分的一致性,由16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对句子中词边界的划分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一致性达到97.7%,一致性较高。正式实验共48个句子,句子的汉字数在13~16个之间。
2.1.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共有三种不同的空格呈现条件:(1)正常的无空格条件,句子以正常的无空格的形式呈现,每一个字与其相邻的字紧密相连;(2)词间空格条件,每一个词之间插入空格;(3)非词空格条件,在不同的字之间随机插入空格,使相邻的字形成非词。空格均为全角形式。见表1。
表1 三种呈现条件的实验材料举例
每种呈现方式下有16个句子。将三种呈现方式以拉丁方顺序进行平衡,构成三组实验材料,每个被试只接受其中一组实验材料,所有句子均为随机呈现。每种呈现方式下有四个句子,每个句子分别后附一个理解问题,以考察被试是否认真阅读并理解了句子。如果问题与句子的内容一致,被试按手柄左键“是”,不一致则按手柄右键“否”,因此每组实验材料一共12个问题,三组实验材料的问题都是相同的。正式实验前有8个练习句和3个理解问题,让被试进行练习,以熟悉实验程序。
实验的因变量包括整体分析指标和局部分析指标。整体分析指标有:(1)平均注视时间,指落在句子上所有注视点的平均持续时间;(2)平均眼跳长度,指落在句子上所有从当前注视点跳到下一个注视点的眼跳幅度的平均值;(3)总注视次数,指落在句子上所有注视点的个数;(4)句子阅读时间,指落在句子上所有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以及眼跳时间的总和。局部分析指标有:(1)凝视时间,注视点落到兴趣区外之前,对当前所注视兴趣区的总的注视时间;(2)阅读时间,对于兴趣区里包括回视在内的所有注视时间的总和;(3)第一遍注视次数,从注视点第一次落在兴趣区开始到注视点离开该区域之间的所有的注视的次数的总和;(4)注视次数,落在兴趣区内注视点的个数。
2.1.4 实验仪器
利用SR Research EyeLink 1000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刺激在一个19英寸的DELL显示器上呈现,刷新率为1024×768。全部实验材料以白底黑字呈现在屏幕上,每一屏幕呈现一个句子,句子只占一行。显示器与被试眼睛之间的距离为63cm。所有汉字均以宋体21号字呈现,每个汉字大小为0.9cm×0.9cm,每个汉字的视角为0.81°。
2.1.5 实验程序
(1)每个被试单独施测。(2)在被试进入实验室前,主试给被试一份中文眼动实验说明,详细介绍本实验所用仪器、施测程序以及注意事项。如被试仍有疑问,主试予以解答。(3)被试进入实验室,然后坐在距眼动仪63cm处,将下颌放在下颌托上,并告知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尽量保持不动。(4)眼校准,以保证被试眼动轨迹记录的精确性。(5)眼校准成功后,开始实验。向被试呈现中文指导语:“下面有一组汉语句子,有些句子增加了词间空格,有些句子后面带有一个问题,请认真阅读每一个句子,试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对相关问题做出‘是’或‘否’的判断。”被试理解了指导语后,按手柄键上的按钮翻页,在屏幕中央左侧(提示下一句呈现的位置)出现一个黑色圆点,要求被试注视黑色圆点的同时按手柄键,继续下一句子的阅读。(6)正式实验前,先进行练习,以便被试熟悉实验过程和要求。(7)练习结束后进入正式实验。实验大约持续15分钟。
2.1.6 数据处理
根据以下标准[22]对有效项目进行筛选:(1)被试过早按键或错误按键导致句子呈现中断;(2)实验中因被试头动导致眼动仪记录数据丢失;(3)注视点持续时间小于80ms或大于1200ms;(4)大于或小于三个标准差。共剔除数据占总数据的5.2%。
使用SPSS 13.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所有变量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2 结果
15名被试阅读理解平均正确率为83%,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了句子。
2.2.1 整体分析
三种空格呈现条件下的总体眼动特征见表2。对俄国留学生的汉语文本阅读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发现:
表2 三种空格呈现条件下的总体眼动特征
(1)平均注视时间
空格呈现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2,28)=11.33,p<0.01;F2(2,92)=9.77,p<0.01。Tukey’HSD检验表明,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词间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s<0.01;正常无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
(2)平均眼跳长度
空格呈现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2,28)=95.20,p<0.01;F2(2,92)=76.81,p<0.01。Tukey’HSD检验表明,每两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s<0.05。其中,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平均眼跳长度最短,显著短于其他两种条件。非词条件下的平均眼跳长度显著短于词间空格条件,这反映了非词空格条件下加工难度更大。
(3)总注视次数
空格呈现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2,28)=10.32,p<0.01;F2(2,92)=18.53,p<0.01。Tukey’HSD检验表明,词间空格与非词空格,正常无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下总注视次数存在显著差异,ps<0.01;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条件下总注视次数差异不显著,p>0.05。非词空格条件下总注视次数最多,这反映了非词空格条件下加工难度最大。
(4)句子阅读时间
空格呈现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2,28)=7.61,p<0.01;F2(2,92)=8.11,p<0.01。Tukey’HSD检验表明,词间空格与非词空格,正常无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下句子阅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条件下句子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非词空格条件下句子阅读时间最长,这反映了非词空格条件下加工难度最大。
2.2.2 局部分析
局部分析是将句子中的某一部分划定为特定的兴趣区,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当包含相同的空间信息时不同条件下的词汇识别。本研究在每个句子中划分出包含词的兴趣区,数量在一至五个之间,每个兴趣区包含两个汉字。选取的兴趣区不位于句首也不位于句尾,以避免阅读开始与结束的注视的干扰。本研究采用了两种局部分析法,见表3。
第一种局部分析是对词间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下包含两个汉字和一个空格的区域的比较。在划定兴趣区时,将词间空格条件下两个汉字及其之前的一个空格划入,而在非词空格条件下划入两个汉字及其之间的一个空格。这两种形式的划分保证两种条件下的兴趣区在物理空间大小、文字内容上完全一致,而仅空格造成的文字分布不同。
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见表4。
表3 局部分析样例
表4 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
第一种局部分析的结果发现,在凝视时间上,词间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t1(14)=-0.34,p1>0.05;t2(46)=-0.35,p2>0.05。在阅读时间上,词间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存在显著差异,t1(14)=-3.48,p1<0.01;t2(46)=-3.73,p2<0.01。在第一遍注视次数上,词间空格与非词空格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t1(14)=0.60,p1>0.05;t2(46)=0.71,p2>0.05。在注视次数上,两种空格条件存在显著差异,t1(14)=-2.90,p<0.05;t2(46)=-3.15,p<0.01。
第二种局部分析是对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条件下包含两个汉字的区域进行比较,此种局部分析中两种条件下的兴趣区是完全相同的。
正常无空格条件和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见表5。
表5 正常无空格条件和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
第二种局部分析的结果发现,在凝视时间上,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条件存在显著差异,t1(14)=4.10,p1<0.01;t2(46)=6.17,p2<0.001。在阅读时间上,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条件存在显著差异,t1(14)=5.83,p1<0.001;t2(46)=7.03,p2<0.001。在第一遍注视次数上,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条件存在显著差异,t1(14)=6.54,p1<0.001;t2(46)=6.99,p2<0.001。在注视次数上,正常无空格与词间空格条件存在显著差异,t1(14)=5.85,p<0.001;t2(46)=7.32,p<0.001。
2.3 讨论
实验一考察了词间空格以及非词空格对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阅读的影响。从整体分析的结果来看,在阅读时间上,这些结果表明,词间空格能够促进阅读,而非词空格干扰阅读。词切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从局部分析来看,词间空格阅读时间比非词空格更短,注视次数更少。再者,词间空格比正常无空格条件凝视时间和阅读时间更短,第一遍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更少。因此,空格作为词切分标记有助于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词汇加工及中文文本阅读,而非词空格严重干扰了他们的词汇识别过程。
但是,在该实验中,不同空格呈现条件下空间信息分布有一定差异。为了排除该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实验二,我们将采用新的词边界标记进一步考察词切分对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阅读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排除实验一中不同空格呈现条件下空间信息分布的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使不同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
3.1 被试
某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汉语言文化专业二年级的15名俄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17~31个月,均未参加过汉语水平考试,平均年龄21.6岁。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正常。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同实验一。
3.3 实验设计
设计与实验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空间信息的操纵。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产生三种呈现条件:正常文本(正常条件);使用灰条标记每一个词(词条件);使用灰条标记不同的字以形成非词(非词条件)。见表6。
表6 三种呈现条件的实验材料举例
3.4 程序
中文指导语为:“下面有一组汉语句子,有些句子的一些汉字加上了灰色背景,有些句子后面带有一个问题,请认真阅读每一个句子,试图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对相关问题做出‘是’或‘否’的判断。”被试理解了指导语后,按手柄键上的按钮翻页,在屏幕中央左侧(提示下一句呈现的位置)出现一个黑色圆点,要求被试注视黑色圆点的同时按手柄键,继续下一句子的阅读。其它同实验一。
3.5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一的标准,剔除数据占总数据的5.3%。
3.6 结果
15名被试阅读理解平均正确率为86%,表明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了句子。
3.6.1 整体分析
不同灰条标记呈现条件下的总体眼动特征见表7。
表7 不同灰条标记呈现条件下的总体眼动特征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在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长度和总注视次数上,不同灰条标记呈现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ps>0.05。在句子阅读时间上,呈现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2,28)=5.65,p<0.01;F2(2,94)=6.46,p<0.01。Tukey’HSD检验表明,词条件下句子阅读时间最短,与正常条件差异不显著,p>0.05。非词条件下句子阅读时间最长,并显著长于词条件,p<0.01。
3.6.2 局部分析
本研究采用两种局部分析:词与非词条件词的比较、正常与词条件词的比较。见表8。
词条件和非词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见表9。
隔词加灰与非词加灰条件下词的比较结果表明,在词条件和非词条件下,凝视时间被试分析达到边缘显著,p1=0.065,项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p2<0.05。在阅读时间上,词条件和非词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1(14)=-2.72,p1<0.05;t2(47)=-3.41,p2<0.01。在第一遍注视次数上,词条件和非词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1(14)=-2.48,p1<0.05;t2(47)=-3.02,p2<0.01。在注视次数上,两种呈现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t1(14)=-3.34,p<0.01;t2(46)=-3.21,p<0.01。
正常条件和词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见表10。
表8 局部分析样例
表9 词条件和非词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
表10 正常条件和词条件下的局部眼动特征
第二种局部分析的结果发现,所有的指标在正常条件和词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s>0.05。
3.7 讨论
实验二排除了实验一中不同空格呈现条件下空间信息分布的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词条件和非词条件对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阅读的影响。从整体分析的结果来看,非词条件的句子阅读时间显著长于词条件。这表明非词边界标记严重干扰俄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而阅读词边界标记和正常无空格的文本一样容易。利用灰色标记的词切分可以提高汉语初学者的阅读效率。从局部分析来看,词条件的阅读时间和凝视时间比非词条件更短,注视次数更少。但是,在几个眼动指标上,词条件和正常无空格条件差异不显著。因此,当以灰条作为词边界标记时,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汉语词汇加工及文本阅读与无空格一样容易,而非词灰条标记严重干扰了他们的词汇识别和阅读过程。
该研究两个实验探讨了不同的词切分条件下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的眼动特征。实验一是在词间和非词间加入空格,比较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下,俄国留学生阅读汉语的眼动情况;实验二进一步控制句子长度这一因素,采用灰条标记,比较正常条件、词条件和非词条件下俄国留学生阅读同样的汉语材料的眼动情况。两个实验的结果趋于一致。
平均注视时间和平均眼跳长度主要受呈现条件的影响。汉语水平较低的俄国留学生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显著短于正常无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在平均眼跳长度上,词间空格条件下最长,正常无空格下最短。随着句子中插入空格的数量不同,汉字由排列比较紧密到按词、非词切分,句子长度变长,信息密度逐渐变小,被试在单位知觉广度内获得的信息减少,倾向于做出更长的眼跳获得有用的信息。在控制了句子长度后,平均注视时间和平均眼跳长度在三种呈现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能够反映被试总体阅读情况的有效而重要的指标——总的句子阅读时间上,两个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显著短于非词空格条件。这表明被试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与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阅读一样容易,而非词空格条件对阅读有干扰作用。在排除了句子空间分布的差异后,结果发现,虽然在词条件下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局部分析可以看到,词切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词汇识别。因此可以说,词条件对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有一定促进作用。
沈德立等人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项实验探讨词切分对中国的汉语初学者句子阅读的影响[23]。结果发现,汉语初学者阅读有词间空格的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非词空格条件对阅读技能低的学生产生更大的干扰作用。本研究结果与沈德立等人关于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基本一致。因此,对于初学汉语者,词切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阅读者的汉语阅读,而非词切分干扰了他们的正常阅读。
Li等人提出了一个汉语词切分和词汇识别的计算模型[9]。该模型主张,汉语的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是一个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交互过程。字的一些视觉特征首先被视觉系统感知。这些特征信息被传送到词的加工水平,并激活相对应的词。被激活的词又反过来影响字的识别,组成优势词的字的识别速度更快。汉语句子中加入词间空格或其它词边界标记后,词单元突显出来。因此,留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迅速确定目标词,进而对目标词进行熟悉性验证和词汇识别,计划眼跳。词边界标记导致词的激活水平更高,相对于正常无空格条件减少了对下一个词的预视,但另一方面使读者能更容易地识别出词,从而在后面的阅读中更好地把注视点定位到词的最佳注视位置。而在非词空格条件下,词的激活水平较低。读者在预视时获得了非词边界信息,在注视非词的过程中要按照意义把字重新整合为词单元,出现词汇加工困难。
初学汉语的俄国留学生阅读有词切分的中文文本与无词切分的中文文本一样容易,而非词切分干扰了中文阅读的正常进行。
1Juhasz B J,Inhoff A W,Rayner K.The role of interword spaces in the processing of English compound words.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05,20(1-2):291-316.
2Morris R K,Rayner K,Pollatsek A.Eye movement guidance in reading:The role of parafoveal letter and space inform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0,16(2):268-281.
3PollatsekA,RaynerK.Eyemovementcontrolin reading:The role of word boundari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82,8(6):817-833.
4Rayner K,Fischer M H,Pollatsek A.Unspaced text interferes with both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eye movement control.Vision Research,1998,38(8):1129-1144.
5Rayner K.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 years of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4(3):372-422.
6Rayner K.Eye movements and attention in reading,sceneperception,andvisualsearch.The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9,62(8):1457-1506.
7Spragins A B,Lefton L A,Fischer D F.Eye movements while reading and searching spatially transformed text: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emory&Cognition,1976,4(1):36-42.
8Li X,Gu J,Liu P,et al.The advantage of wordbased processing in Chinese reading: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013,39(3):879-889.
9Li X,Rayner K,Cave K R.On the segmentation of Chinese words during reading.Cognitive Psychology,2009,58(4):525-552.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5版).
11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中文阅读中词切分的认知机理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459-470.
12谢海燕.中高级留学生汉语阅读词界识别能力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Packard J L.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No.1).
14郑昭明.汉字认知的历程.中华心理学刊,1981,23(2):137-153.
15BaiX,YanG,LiversedgeSP,etal.Reading spaced and unspaced Chinese text: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andPerformance,2008,34(5):1277-1287.
16白学军,田瑾,闫国利,等.词切分对美国大学生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南开语言学刊,2009,(1):140-185.
17田瑾.词切分对韩国、泰国留学生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高珊.词边界信息对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张涛.词切分对美国留学生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0管彤,学琼.俄语自学入门.地质出版社,1993.
2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第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2Rayner K,Liversedge S P,White S J.Eye movements when reading disappearing text: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d to the right of fixation.Vision Research,2006,46(3):310-323.
23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等.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2010,42(2):159-172.
Effect of Word Segmentation on Russian Students’Reading Chinese: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Gu Junjuan1,Zhang Ying2,Zheng haiying3
(College of Psychology,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21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word segmen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 of Russian students via two experiments.In Experiment 1,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ad Chinese sentenc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word segmentation.Three display conditions were included:normal,word spacing,non-word spacing.In Experiment 2,gray marking was employed as boundaries between word and non-word,which made the space between different display conditions same.Three display conditions were also included:normal,word spacing,non-word spacing.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Chinese sentences in a word spaced format were as easy to read for Russian students as an unspaced text.Non-word segmentation disturbed their reading process.
word segmentation;eye movement;Chinese reading;Russian student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190005)
顾俊娟,女,讲师,博士。Email:jjshu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