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摘 要:以教师循循善诱的职业教育能力,成就学生综合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趋势,这种教学方式较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方法,更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在数学知识领域的长足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诱导,成就学生数学之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诱导策略;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其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综合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致使学生学习能力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其综合数学能力的提高,望对各位同仁有所裨益。
一、以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教学就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如此方能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实现更广阔的发展,而这一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的过程,还需要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来达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如果数学教师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那么这无疑为后续的数学知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数学教师从一开始便失利了,那么之后的数学教学内容将无从开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启发诱导,填补课堂伊始的空缺,诱导小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数学知识,也在成功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启智慧的大门。
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在课堂的导入过程中激發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如此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满整数的表示现象,比如一个半、两个半,那么我们对这样的数值要如何表示呢?”如此可以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进而,教师继续启发,“比如,我的手里有两角钱,那么我将如何以元为单位来表示我手中的两角钱呢?”这样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今天我们学习某一单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计算
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小学生要想在数学领域走得更远、学得更深,就需要有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作为基础。否则,基础都打不好,又如何能向更广阔的领域眺望。具有一线数学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想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困难的,其教学存在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对于身边的一些新奇的事物总是喜欢摸一摸、看一看,如此,当每一位小学生都“各自为战”时,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题再好又有何意义?因此,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实践中,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的方式,诱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情境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既能享受到情境教学的快乐,更能有效转动头脑,提高计算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组织趣味数学游戏,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很强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数学教材中才会增加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比如,动手折正方体、拼接七巧板、测量某物重量等,其目的就是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诱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喜爱做游戏的心理,开展游戏教学,比如,给学生一定量的数学几何图形,比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数学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将面前可以利用的几何图形拼接成各种图案,看哪一名同学拼出的花样多并且速度快。如此可以让小学生在享受到游戏教学的乐趣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向着数学综合方向健康快乐地发展。
概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作为数学教学的实施者,应当具有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凸显主体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的实践方法有:以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构建生活化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计算;组织趣味数学游戏,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如此也便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兰珠.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2]胡妙玲.给学生触摸数学的双手:一年级小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