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育,让初中生爱上语文

2017-08-07 09:13石丽
新课程·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石丽

摘 要:参与式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参与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参与式教育;初中;语文

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参与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类学科,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学习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下面我就结合具体例子,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參与式教学。

一、布置可行性课前任务,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证明,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成绩一般不会差,可见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习惯是什么?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初中时期的学生自制力出现两极化趋势,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只占少部分,所以需要一些常规训练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课前和课后都是体现学习自觉性的重要板块。课后主要有课后作业和课后思考,课前预习很少被落实,但是学生参与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前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预习。

比如,《杨修之死》是一篇文言文,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课文,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了解课文内容,可能会觉得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而且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但是提前预习课文就不一样,老师可以在课前提一些问题,比如,杨修是谁?他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死?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来预习。上课以后老师直接让学生来讨论这些问题。这就涉及我下面说的课堂讨论的部分。给学生布置可行性强的课前问题,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通过长期的训练,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和预习的方式、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参与式教育的目的,反过来也是学生适应参与式教学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师生平等讨论问题,培养问题思维

参与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中,老师扮演的是教书育人的角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老师在课堂中更多的应该是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并不是说学生就可以不尊重老师,这个平等是相对的,平等指的是在学习研究和问题探讨过程中,老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善于聆听学生的观点,并且和学生做引导式的讨论。我认为这才是参与式教育,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内涵。建立平等、宽松的课堂讨论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感悟。当然,这样的课堂讨论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以后进行的,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进入课堂学习,课堂讨论就没有办法开展。

比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假设学生已经在预习阶段了解了“杨修是谁?他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死?”这几个问题,那么学生对课文的具体内容已经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这时候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人物的性格,比如“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杨修不是曹操的部下,杨修会不会死?”“杨修如果不想死,应该怎么做?”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深度解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达到培养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维系参与式教学成果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受到冲击。因为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所以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后,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来维系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学生每周回顾自己收获,老师总结一周的精彩发言,同学互评、反思。这些反思和评价,既回顾了教学内容,也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参与式教学中。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是很好的并且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林萌,陈静.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参与式教学法更有效[J]. 现代教育,2014.

[2]周艳.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4.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