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团辅游戏”问题设计策略

2017-08-07 21:43李艳吴佩贞
新课程·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初中生

李艳+吴佩贞

摘 要:“团辅游戏”是心理团体辅导课的常用形式,注重活动性和体验性。因其活动性容易出现游戏比重过大,分享交流太少,学生收获甚微的现象。为增强“团辅游戏”的实效性,需要老师研究学情,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进行问题预设,有效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尝试改变不良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团辅游戏;问题设计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团辅游戏”是心理团体辅导课中的常用形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成长需要,设计或选用一些相关的心理互动游戏作为辅导的载体,如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图片、视频、小品、音乐、诗歌等,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增强感受,获得启迪,以深化心理辅导的效果。

喜爱游戏是人的天性。初中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更喜欢活泼灵动的课堂,喜欢在游戏中放松自我。“团辅游戏”生动活泼,注重活动性和体验性,很受学生欢迎。但同时因其活动性容易出现表面热闹、实则无序的状况,容易让课堂陷入娱乐化和肤浅化,让团辅游戏活动流于形式,远离教学目标。而且有些教师在选取团辅游戏时,也容易过于关注游戏的活动性,让游戏时间占了很大比重,在最重要的分享阶段却匆匆收尾——缺乏有效的“问题设计”,缺乏有效的引导,缺乏学生的分享交流,这就无法达成心育课程的最佳学习效果。

增强“团辅游戏”的实效性需要探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充分研究学情,进行科学问题预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需要紧贴学生感受,与过往经历链接,促进学生分享交流;还要注意尊重接纳课堂生成,变问题导向为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引导学生深化感受,觉知自我,完善自我。优质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出课时主题,发挥活动情境的最大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心理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摸索出一些团体心理辅导中“团辅游戏”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团辅游戏”问题设计的基础

在課前备课阶段,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研究教学目标、课时主题,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选择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初中生参与的“团辅游戏”——这些都是科学进行问题设计的基础。

例如,在《情绪万花筒》一课中,可以选择“抓手指”游戏作为热身活动。为有效引入课程主题,帮助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

(1)此时此刻,你身体的感觉是怎样的?

(2)此时此刻,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以“抓手指”作为本课的热身,对课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动作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启动团体动力的作用,又和情绪主题密切相关。游戏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醒学生要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感觉,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并顺势切入主题。

二、问题设计的情感化与生活化

心育课的问题设计尤其要重视“情感化”,以情打动人,以情吸引人;课堂活动情景来源于学生生活,问题设计要紧贴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问题设计要能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心灵,使学生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所以心育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使问题设计更“走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同理心》一课中,我们选择的活动情境是心理情景剧《被怀疑的李文》。这一情景是根据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事件改编的。在教师介绍完活动情境后,学生很快融入活动中。

针对学生的表演和活动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假如你就是李文,你会有什么感受?

(2)如果你是李文的好朋友,他向你诉苦:“班里同学都怀疑我偷手机……”你会怎么回应他?

(3)作为李文的扮演者,如果好朋友这样回应你,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4)对于李文的回应,你有什么感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情景剧《被怀疑的李文》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乐于参与;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情绪的辨识和反馈这个主题,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回应;顺势引出同理心的含义以及如何表达同理心,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受。

三、问题设计的具体化和精细化

问题设计要具体化和精细化,避免泛化和随意性。设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问题清晰,学生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过于抽象,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或许学生心里也明白点什么,但似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气氛就会因此陷入沉闷,学生不敢发言。问题设计做到具体化和精细化,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才能有方向感。

在《我的学习方法》一课,教师采用了采访的形式(采访一位因学习困难而非常苦恼的学生)

师:谢谢你的勇敢参与。老师想采访一下,请问是什么困难让你感到非常苦恼?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

师:成绩让你感觉很苦恼……你感觉当下最想提高的是哪一学科?

(共情;正向化;具体化)

生:主要是英语。(问题明晰才好解决)

师:英语让你感到很烦心,想尽快提高英语成绩……遇到困难我们愿意克服、愿意付出就表明已经成功了一半……现在我们需要具体的学习方法,其他同学有什么妙招愿意分享?

(共情;积极强化;运用团体的能量,聚集集体的智慧)

生1:你可以每天坚持记单词、记语法。

生2: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记下重点。

生3:喜欢学习英语才会提高更快。

生4:多写单词,多练口语,大声朗读课文。

生5:课外多阅读。

……

师:谢谢同学们!果然有这么多妙招!听了同学们的建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如果我要能做到,英语也能提高。就是……(挠头)

师:你感觉有点难,担心自己做不到,是吗?(共情;澄清)

生:我也试过……就是觉得好难……(面露难色,脸上发红)

师:这位同学还有哪些优点,同学们来夸夸他。(优点轰炸)

生1:他的字写得好……

生2:他说话幽默,他的人缘好……

生3:他很有勇气……

生4:他思维灵活……

……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方式,把学生心理的困惑具体化,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从而帮助学生重拾自信。

四、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问题设计要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思维的高度。逻辑性即各个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层层递进。问题设计的层次化与逻辑性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敢于、善于和乐于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到一些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故事,它们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作为老师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和新奇,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就要深入挖掘故事的心理学意义,巧妙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扩展到学习生活中,触动学生心灵,使其获得顿悟,从而获得成长。

在心理学故事《被细麻绳绑住的大象》教学中,我们设计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大象为什么挣脱不了细麻绳呢?

(2)大象还有挣脱细麻绳的能力吗?

(3)在你身上是否也能找到大象的影子?(切入学生生活)

(4)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影响有多大?

(5)如何帮助它启动能量、让它恢复信心呢?如何说服它呢?

(6)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们也经历过大大小的各种挫折,你是否也被细麻绳束缚过呢?你是怎样说服自己、恢复自信的?

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对故事进行更深层意义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心理故事的價值和作用。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获得心灵的顿悟,修正自我行为。

五、问题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问题设计可以采用“问题群”的形式,也可以是图示、图表、采访、QQ回信、作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生命之旅“分享人生中的烦恼和痛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描绘幸福星”的方法,设计以下问题:

(1)假设幸福度满分是五颗星,你的幸福度是几颗星呢?请在卡片上给自己的幸福涂上颜色。

(2)你的幸福星包含哪些内容呢?

(3)没有涂上颜色的星星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4)请写下生活中令你感到烦恼或痛苦的事情。

(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小组分享或全班分享;观看视频《你愿意和我交换生命吗?》)

(5)看了她们的遭遇,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6)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7)再次标注《幸福星》,现在你觉得你的幸福度有几颗星呢?

本课问题设计是借助标注“幸福星”的形式进行,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上课开始阶段和临近结束阶段两次标注幸福星,通过前后对比,学生的幸福星变化更为直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师提问的时机性和反馈性

提问要注意时机,问题要提在学生似懂非懂、急于弄清的当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设计是在活动情景呈现之前、之中、之后,要根据教学灵活把握;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积极的反馈,学生很在乎老师的反馈,积极的反馈可以成为他们积极参与的动力。

在《寻找挫折中的珍珠》课堂导入时,我们用了一个船长的故事导入,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1)船长遇到了什么挫折?

(2)遇到挫折后他做了哪些事?

(3)结果发生了什么?

(4)给你什么启示?

问题的呈现是在讲故事之前,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就会听得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边听边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评价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笼统的“很好”“不错”“真棒”,评价内容更具体,比如“你听得很认真”“你观察的真仔细”“你很有勇气”等等;如果回答正确全面,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的赞许,让其产生自信,从而激励他在以后教学中积极发言,也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也要进行技术性处理:启发思想,再想想,再点拨。

总之,心育课“团辅游戏”的问题设计要以学生为本,注重情感化和生活化,紧贴学生成长需求;要注重具体化和精细化,让学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要注重层次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我;提问形式要丰富多样,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及时进行积极正向的反馈,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积极强化;还要注意开放性与包容性,接纳生成,灵活引导,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情景,大胆进行问题预设,积极投入活动体验,在人际互动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注:本文是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团辅游戏”问题设计策略及实践应用之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冷热”观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