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昱+吴晓芳+钱沁
【摘要】高校寝室管理一直是各所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寝室卫生、用电安全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各类规章制度相应制定,检查措施逐步完善,但往往效果欠佳。笔者借鉴国外高校寝室管理模式,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现实,将高校契约精神的概念与寝室管理相结合,提出“寝室契约化管理”概念,并做出相应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校;寝室管理;契约精神
一、高校学生契约精神研究
1.契约精神内涵
“契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和罗马法,由拉丁语contractus发展而来,作为法律术语出现在民商法中,是产生于经济关系范畴。“自从罗马法以后,契约这一概念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和这种现代观念混合起来”。《拿破仑法典》第1101条作了经典的表述:“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给付、作为或者不作为的债务。”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变化和发展“契约”的概念也延伸为经济法律、宗教神学、政治社会、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广泛调节着西方国家的社会关系,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武器,为近代民主宪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学者认为“契约精神”中体现出来的是平等自由的理念,利益本位的趋向,以及责任对等的原则。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契约精神”也有独立主体、平等地位、互惠合作、自我责任等五大特点。
2.高校学生契约精神现状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契约知识不明,理论匮乏;契约概念模糊,理解肤浅,契约精神缺失,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4][7]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曾经的计划经济没有契约精神的生长空间;历史传统缺少契约精神萌发的土壤;人情社会不守规则的潜规则成为契约精神发展的阻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背离使得契约精神失去了传播的渠道密等。
二、寝室管理契约化的实施
所谓寝室契约化管理是指,在寝室管理的过程中,校方与学生签订寝室租住合同,在合同中说明相关条款以及违约责任。在双方签订合同后,寝室日常管理工作按照合同规定款项严格实施,起到管理、服务、育人等多个目的。
每学年,学生个人与学校后勤签订租住合同,在合同中标明相应条款,如,卫生标准、财物管理、行为规范(禁止吸烟、酗酒等)、安全警示(禁止使用管制刀具,大功率电器等)等,同时根据各校情况制定相应的违约条款。如,违约的学生将扣留部分押金,或第二年提高押金数额,或提高住宿费用等等。
在契约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首先,做好新生的引导教育工作,从大一入学抓起,自愿与鼓励相结合,逐步培养寝室入住契约化的习惯。新生对于新环境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使其容易在刚入学阶段养成新的习惯。
其次,强化寝室契约签订的仪式感。寝室契约有系统流程,有严格的签订要求,同时强化契约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第三,细化寝室日常数据记录、整理与确认。详尽的数据是契约之行的依据,因此日常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十分重要,且需要得到违规学生的认可。
第四,严格执行签订合同。契约的约束力要靠契约的执行力保证,根据契约制定赏罚分明的管理措施,增强学生对条款的敬畏之心。
三、寝室管理契约化的意义
1.寝室管理更有实效
通过签订契约,进一步强化寝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学生在签订契约时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印象、形成习惯的过程,也会在今后日常的寝室生活中起到一定的自律效果。校方在日常检查和认定寝室违规违纪行为时,要依据契约实施有效的奖惩。与传统的寝室规章制度、校纪校规或者《学生手册》合编到一起相比,寝室契约更加直接、精简,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2.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对大学生接触社会、人际交往、经济活动、日常生活都是及其重要的。通过寝室的契約化管理将有助于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养成。
契约精神的养成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形成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日常管理和教育,鼓励并提倡学生将契约精神贯穿到日常的寝室生活中,恪守契约,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
契约精神的养成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在实施寝室契约化管理的过程中,契约本身就可以体现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由意志,同时契约内容也规定了学生和校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双方都必须恪守契约内容,并从中获得双赢,帮助大学生养成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意识,进一步推动法制建设。
契约精神的养成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群体,诸如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论文抄袭等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根本原因都是契约精神的缺乏。通过寝室管理的契约化管理,有利于大学生诚实守信品格的养成,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巫志刚。契约精神与高等教育法律制度创新[A]。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
[2]袁立梅。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路径探析[A]。西部素质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