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仓库”油莎草
油莎草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有:油渣子、油莎豆、糖根果、地下板栗。油莎草块茎含油27%左右。成熟的时候,从地下拔出直接可吃,味道香如花生。
中国目前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种植油莎草。
油莎草是一种产量很高的油料作物,含油量27%左右。一般亩产600多公斤,可产油150~200公斤,相当于2~3亩油菜籽和2亩左右花生的产油量。油莎草除榨油外,也可加工成食品出售,可生食、炒食、油炸,味道香甜。叶可作饲料,或作为造纸、编织的原料。
油莎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亚油酸,其中含蛋白质8~10%,亚麻油酸含量占20%左右,亚油酸含量占29%,总油酸高达90%以上。油色清澈微红,无沉淀,浓香无异味,0℃以下不冻,可作精美菜肴的调料油,具有降低人体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食用油。
油莎草是优质、高产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的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经济作物。既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又是家畜的优良饲料,可作为优良牧草发展种植。此外还可用作润滑油和制皂,发展油莎草种植对于有效补充国内食用油资源,缓解我国食用油供求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油莎草株高约100厘米。秆直立,粗壮,高可达1米。茎圆筒形,块茎长1.5~2厘米,油莎草宽1厘米,有节,节间干后有皱纹,表皮黄褐色,由叶片包裹而成。叶互生于基部,线形,表面光滑柔软,叶鞘淡褐色,宽4~6毫米。少数植株开花,苞片长于花序;花长于主茎顶端,黄白色;多为出聚伞花序,穗状花序圆柱形或稍扁平;小穗多数,长8~30厘米,水平叉开,每穗具 8~30朵花;花两性,鳞片卵形,黄褐色。小坚果矩圆形,长1.2~2毫米,宽为长度的一般,灰褐色。
阳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涝、耐温、耐瘠、耐盐碱,适宜于在河滩、荒地、荒山、荒坡种植,适应性广。喜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要求年均气温20℃以上,年降水量不少于600~650毫米,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尤旺。
油莎草地下长圆形的根状茎生育期130天左右,可用直接播种、育苗移栽、分株移栽等方式栽培。既可春播也可夏播,当气温达到15℃以上时,从4月上旬到7月中下旬都可播种。春播的8月中下旬、夏播的11月上中旬收获。
(1)整地:要求在播种前20天进行,做到深耕25厘米,严整、疏松、细碎、湿润、规格做垄,行株距50厘米X15厘米,畦高15~20厘米,畦宽150厘米。
(2)种子处理:油莎草种子要用上年收获的饱满无霉变、无虫伤鼠咬的新种子。春播前先晒1~2天,再贮藏3~5天后,用初始温度45℃左右温水浸泡1~2天,进行催芽播种,夏播则不必催芽。
(3)播种:穴播行株距30厘米×15厘米,穴深5厘米,每亩开穴0.7~1万个,每穴放2~3粒种子,最好用炉渣或土杂肥覆盖,在花岗岩及砂页岩发育的沙壤土播种不需要盖炉渣。
(4)管理:油莎草幼苗出土长到5~20厘米时,要进行中耕除草,追肥1~2次,选择阴天或傍晚,每次用稀人畜粪尿、尿素或复合肥15~20公斤对水300~500公斤泼施,或大雨来临前撒施。中耕要浅,苗高50厘米封行后不再中耕松土,以防伤根减产。生长中后期(收获前40~60天)可喷施多效唑或膨大素1~2次,对提高产量大有好处。
油莎豆由野生驯化而变为家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顽强的生命力,基本上不发生病虫害,不用喷施农药。
(5)采收:油莎草成熟时,地上草叶变黄,地下块状茎变硬,用牙咬时响脆,断裂面平整,有油脂光泽。夏播较晚时,应在霜冻来临前、地上部未枯萎时抓紧收获。若收获过晚,一是地上草枯萎后无法拔蔸,增加收获难度;二是霜冻后其他农作物都已归仓,油莎草的块状茎在土中散发油香,会引来老鼠偷食,造成严重减产。油莎草收获时,可将地上草留茬0.2米,如果土质疏松时,可连蔸拔起(蔸下有果70%左右),或用钉耙挖起。将块状茎朝天晒一两天后,用手摘下筛净、晒干贮藏。如用于榨油和食品加工,应将块状茎洗净,去除杂质。
(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