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李璐佳,陆文励,胡伟荣,张琪
(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基于全域旅游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以涉县王金庄为例
史云,李璐佳,陆文励,胡伟荣,张琪
(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兴的遗产类型,既有遗产的共性,也有农业文化的特质。为了有效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新业态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采用田野作业法和访谈法,对邯郸涉县王金庄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旱作梯田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以及人文精神,村庄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石头文化、民居文化、金驴文化和水景文化等;据此提出了跨界整合、联动开发的旅游开发理念,对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进行了旅游规划,期望对业界、学界有所裨益。
全域旅游;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王金庄
village
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4 233亿元,同比增长15.9%[1]。春节旅游市场的火爆,印证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全民皆游时代即将到来。旅游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自由化倒逼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由不断减少低效、低端供给向不断丰富和提供有效、中高端供给转变。特别是一些景观资源独特、农耕文化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单一的农业旅游功能已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应运用“旅游+”的思维,创新旅游开发理念,将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行业、领域、区域对接,联动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为了有效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新业态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全域旅游,采用田野作业法和访谈法,对邯郸涉县王金庄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
2010年,大连市在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2],以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李金早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3]。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也是指导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战略。
在全域旅游时代背景下,景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与周边环境、资源、产业、区位对接、相融,协同发展,互利多赢;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对“游客”的定义也不是只有在景点里,这个身份是融入产业链的时间“线条”中,而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点”概念[4]。游客满意度的结构组成,不仅仅反映在对景点景区的感官与评价,而是渗透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每个要素都可能成为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满意度的高低。
2.1 概念
世界粮农组织(FAO)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虽然同为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却是人类在自然改造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遗产形式,寄托了人对自然的崇敬,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其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既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又兼具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性。
2.2 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兼具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表现在4个方面。
2.2.1 活态性 在各项资源要素中,人是最具活态、无限开发的资源。农业文化遗产中土地利用系统的形成和农业景观的塑造都是先民参与的结果,无一不倾注了先民的智慧。由于人为因素作用、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技术的革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这些系统和景观呈现一种流变的特点,并因时、因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不断改进和优化,适应当前农业生产需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2.2 复合性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2.3 战略性 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性遗产,不仅是一种关乎过去的遗产,相反更是一种涉及人类未来的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4 濒危性 政策的变化、技术的改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更迭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使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境地。
2.3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现状
农业部自2012年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共分3批认定了6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6月,又开始部署第4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实践证明,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首先,它为遗产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激活了当地旅游市场,典型代表如云南哈尼梯田稻作系统;其次,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可以带动遗产地农业科学发展,切实缓解当地就业压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典型代表如陕西佳县泥河沟古枣园;再次,对农业文化遗产实施动态保护,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微观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典型代表如浙江青田稻鱼供养系统;最后,农业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智慧的结晶与农耕技术的经验总结,对有效传承农耕文明和弘扬农耕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典型代表如新疆的坎儿井。
王金庄村地处河北省涉县井店镇东部深山,距县城15 km,距井店镇8.5 km, 毗邻G22青兰高速和309国道。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举头尽见奇峰峙,着足曾无尺土平”,是典型的北方山村代表。一个自然村,分设5个行政村,总人口4 520人。丰富的山体资源和梯田优势造就了农业生物的多样性。现阶段粮食作物有小麦(TriticumaestivumL.)、谷子[Setariaitalica(L.)Beauv.]、玉米(ZeamaysL.)、大豆[Glycinemax(L.) Merr.]等,经济作物有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Maxim.),曾有“万亩梯田,万亩花椒”的说法。此外还有柿子(DiospyrosrhombifoliaHemsl.)、核桃(JuglansregiaL.)等。据考证,早在宋朝末年就有人在此居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古朴悠远,独具特色。2008年王金庄入选河北省第2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王金庄的文化资源如表1所示。
表1 王金庄文化资源概览Table 1 Overview of cultural resource in Wangjin village
3.1 梯田文化
王金庄村地处涉县井店镇东部深山,沟岭交错、群峰对峙的地理环境和石厚土薄、天干少雨的自然条件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从元初建村开始,先民们为了改变当时“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的生计问题,就劈山垫地,垒石造田,将大石块垒成双层的地堰,小石块填入底层,上面敷上从石缝中抠出的土,一直致力于梯田的修筑。建国后的“农业学大寨”时期,这里的村民更是历时11 a,先后垒起了长达250 km、2 250多块、共计33 hm2的梯田。据记载,耗费600多个工才能修667 m2梯田。层层叠叠的石堰梯田,由山脚而至山顶,高低相差500 m,纵横延绵的石堰,如一条条巨龙起伏蜿蜒在座座山谷间,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各种姿态,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大地艺术景观,展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梯田里农林作物丰富多样,谷子、玉米、豆类、花椒、柿子漫山遍野,各类瓜果点缀在梯田里,呈现出春华秋实、冬雪夏翠的壮丽景象,迸发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如今,王金庄梯田总面积达837 hm2,长度约为4 860 km,分为8万余块,高低落差达500 m,土层厚的不足0.5 m、薄的仅0.2 m,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旱作梯田农业系统。这一伟大奇迹彰显了劳动人民的群体智慧,及其挑战自然、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和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1990年,涉县旱作梯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第2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唯一的旱作梯田系统。
3.2 石头文化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是王金庄的典型写照。王金庄坐落在山坡上,有1条主街道、9条巷子,石板路总长超过2 000 m,从远处看就像一座巨大的“空中楼阁”,自下而上,层层叠叠。还有500多条石板或鹅卵石铺就的小街巷高低俯仰,纵横交织,迂回曲折,奠定了古村的空间形态基础。石街石道、石房石墙、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窖、石槽石臼,整个村落系统犹如一部博大精深的石头博物馆,更增添了沧桑古朴的魅力。
3.3 民居文化
王金庄村是典型的山村,建造房屋就地取材,石建民居既有共性,又不失个性,建筑布局灵活多样,依高就低,顺势而建,挖去山坡一隅,凿开一方石平面,就是民居宅基。条石砌墙,白灰勾缝,木梁青瓦或石板盖顶。上房、厢房、下房围出一个小石院,清爽干净。岁月流转,人增屋扩,石院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形成了独有的传统民居特色。石道光可鉴影,石墙老旧沧桑,石烟洞炊烟袅袅。民居建筑沿袭明清风格。目前,村里留存的明清风格民居约有600多幢4 000多间,建筑面积约25万m2。房屋材料一律为石材,门庭雕刻图案和造型匠心独具,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崐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象征家庭兴旺的“子孙万代”“玉棠富贵”“福禄寿喜”,有代表个人品性的“岁寒三友”,还有宣扬睦邻文化的 “德为邻”“致中和”等,图案丰富而洗练、朴实而高雅,凸显了独具特色的石建筑文化,也表达了王金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4 金驴文化
王金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突出表现在当地交通民俗上。受制于地理环境,毛驴因为其超强的爬坡能力成为王金庄村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也是村民的最大家当。人们梯田耕作、衣食住行,都需要毛驴驮物负重。毛驴是农户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由此,村民对驴持有特殊情感。驴子死后村民并不食其肉,而是将其好好掩埋。这也是出于对自然、生灵的一种敬畏。每到春种秋收时节,广大农民赶着毛驴在一弯弯梯田上辛勤劳作,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田园景观,充分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形成了深山里典型的“驴文化”。
3.5 水景文化
为了保持水土,当地村民在山间沟谷建设用于蓄水的水库、塘坝、水窖等蓄水设施。从王金庄村西百米深的黄龙洞起,以双龙水库等生态水域工程为主体,使沿线12多座水库、塘坝的坝水相连接,形成了总蓄水600万m2的梯阶生态水域。夏秋两季,清水四溢,河流遍野,瀑布流泉,山光水色。整个山区呈现出路在水中,屋在水中,山在水中,人在画中,不是江南胜江南的“黄金水道”美丽景观。
鉴于王金庄蕴含的上述多种文化,开发旅游时应遵循全域旅游理念,统筹规划,构建集生态、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化遗产旅游。
4.1 跨界整合,联动开发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粘着性、渗透性,既能发挥“1+2+3”的产业叠加效应,也能发挥“1×2×3”的乘数效应,因此被认为是第六产业。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应运用“旅游+”的思维,跨界整合资源,产业联动发展,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共同推进遗产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4.1.1 梯田遗产 主打“观光采摘游+科普研学游+婚纱摄影游”。世界旅游组织认为,遗产旅游是与区域性自然景观、人类遗产、民族风俗、艺术哲学等相关的旅游。王金庄拥有中国唯一的旱作梯田系统,旅游开发时应发挥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禀赋,将其置于首要地位进行重点开发。“梯田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画”,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艺术创作,还应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农耕技术和农业文明,将其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教育形式展示出来,开发科普游和研学游;与影楼对接,提供婚纱外景拍摄基地,开发婚纱摄影旅游产品;遵循作物生长规律,不同的时节开展农耕体验游,比如采摘花椒、柿子、中药材等。
4.1.2 民居古建 主打“古韵民居游+楹联书画游+乡村美食游”。秉持全域旅游理念,将梯田遗产旅游作为一个节点与王金庄村落游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文化的叠加优势,跨界整合,联动开发。凭借石头民居,开展古韵民居游,将一批有代表性的明清民居加以整饬,依旧建旧,修旧建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介绍形制特点、构造原理、楹联家训,强化游客对民居建筑的体验效果。将部分民居内部加以功能性改造,配上现代化设施(空调、卫生间),装饰成古朴清幽的餐厅,每户民居同时接待10~30人游客用餐,推介涉县地方特色饮食——抿节儿、软柿子摸窝子、小米焖饭、花椒子油烙饼等。
4.1.3 驴友乐园 主打“亲子游+民俗游+艺术风情游”。驴是王金庄的特色风景,也是旅游开发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以“驴”为主题搭建一休闲乐园,园区分为三大功能区,一是雕塑园: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石头雕刻与驴相关的影视故事,如《阿凡提的故事》《毛驴县令》《八仙过海——张果老倒骑毛驴》《黔驴技穷》,让游客在影视作品中增长智慧、吸取教训;二是驴饲养园:针对亲子市场需求,让小朋友近距离地接触驴、喂养驴、了解驴的生活习性。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可以让他们体验骑驴,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骑驴运输比赛;三是民俗大观园:游客可观看毛驴拉磨、社火表演、婚俗表演等,参与扳玉米、收谷穗、摘花椒、刨红薯等农事体验活动;四是绘画作品展览:黄胄先生善于画驴,可以建造一家小型艺术馆,陈列其作品,供游客欣赏。
4.1.4 黄金水道 主打“生态观光游+亲水体验游”。黄金水道从王金庄穿村而过,两岸山形多变、景致迥异、山石奇特,夏季溪水潺潺、风景独特,是难得的旅游风景廊道。可开展生态观光游,或选取部分节点开展岸边嬉戏、探险漂流等水上运动,让游客在青山绿水中融入自然,返璞归真。
4.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仅依赖于核心景观的资源禀赋,还与当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密不可分。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更应注重旅游综合实力的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包括道路系统、标识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WiFi、购物设施)、旅游接待设施(住宿、餐饮)等。从旅游供给侧角度来讲,当前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地应增加高端有效供给,具体来说,包括以下4个方面:
4.2.1 道路系统 王金庄地处深山,偏远闭塞,旅游交通可达性差。亟需开辟一条景区专用车道,双向4车道,供旅游大巴顺畅通行。在景区入口处修建大型生态停车场。景区内部可依山势地形提供摆渡车进入王金庄景区。
4.2.2 标识系统 从G22青兰高速上设置户外广告牌或指示牌,引导游客前往景区。沿途每隔500 m设置标识,景区内部设有导览图,完善标识系统。
4.2.3 公共服务设施 景区入口处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问询、票务服务,摆放宣传册,电子显示屏实时播报景区情况。在景区内部,每隔500 m 设置环保垃圾箱,并视景区规模设置数量不同的生态厕所及购物设施。
4.2.4 旅游接待设施 在王金庄选取一批石建古民居,仿照上海新天地模式,保持民居现有外观,将民居内部加以功能性改造,院落植入当地花草树木、时令果蔬,房间配备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如厨房(灶具、电磁炉、微波炉)、卫生间(洗衣机)、卧室(原木睡床、石头家具)、会客厅(电脑、电视、WiFi)等,建设富有特色的山野民居,让游客远离喧嚣城市,体验宁静质朴的山中岁月。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开发过程中既要遵循全域旅游开发理念,让遗产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开发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开展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也要严守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避免“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同时摒弃 “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6],逐步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发机制,既要有效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又能增进人类福祉。
[1]凡闻.春节期间全国接待游客3.44亿人次 收入4233亿元,中国新闻网[EB/OL].[2017-02-03].http://finance.hsw.cn/system/2017/0203/172065.shtml.
[2]张欣,桑祖南.全域旅游视角下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研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旅游纵览,2016(6):18-21.
[3]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 2016-03-04(7).
[4]朱凤娟,徐灵夏. 千岛湖的“供给侧改革”路径[N].浙江日报,2016-03-30(16).
[5]吴肖淮.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培训,2016(8): 29-30.
[6]闵庆文,张丹,何露.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J].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编辑 郭丽娟)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from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tourism——Taking Wangjin village as an example
SHI Yun, LI Lujia, LU Wenli, HU Weirong, ZHANG Qi
(CollegeofLandscapeandTourism,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0,China)
As a new type of heritage,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has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itage, and also the specificity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tourism valu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explore new tourism products to advance the holistic tourism, the paper investigated Wangjin village of Shexian county in Handan City by field-work and interview methodology,and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heritage values, such as historical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as well as the abundant village culture, which includes stone culture, architecture culture, folklore, etc. According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resource and infrastructure, expecting to bring more benefits for researchers and tourism professionals.
holistic tourism; agricultural culture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Wangjin
2017-03-21;修改稿收期:2017-04-29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省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休闲观光产业综合发展研究”(16236004D-12); 河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河北省林农技术需求分析与提高培训效果策略研究”(1410458)。
史云(1978-),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领域为休闲农业及旅游开发。
1007 - 4961(2017)02 - 0174 - 05
10.13320/j.cnki.hjfor.2017.0032
S 59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