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襄阳市社联课题组
襄阳对外开放高地与平台建设研究
文 / 襄阳市社联课题组
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努力把襄阳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高地,是“十三五”时期襄阳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从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以来,自贸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热词,自贸区将引领中国开放发展的“第二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的载体。2017年4月1日,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挂牌。襄阳片区21.99平方公里(含襄阳保税物流中心0.281平方公里)。襄阳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产业,形成襄阳对外贸易的桥头堡。
(一)襄阳自贸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2016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积极申报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早在201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申报和试行两条腿走路、以先行先试促早日获批”的工作思路,分两批发布了137项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事项,两年来,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绩和经验,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启动运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制度,为湖北申报第三批自贸区试点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北自贸区建设坚持立足内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使之成为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根据规划,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将对“三港一中心”十大口岸核心平台进行整合,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打造汉江流域国际陆港中心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襄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路径选择
自贸区建设有助于提高经济外向度,加快经济发展,对襄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建设,是襄阳打造汉江流域开放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必然选择。
1.创新沟通方式,主动对接十大自贸区
十大自贸区在功能定位与政策上各有侧重,主动对接其他自贸区,实现优势湖北。(1)建立全方位的政府间对接与合作机制。一是建立常规化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对接十大自贸区工作的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督促落实;二是建立部门间的交流机制,建议组织部门选派年轻后备干部去相关部门实习交流、学习经验。(2)制定鼓励企业对接自贸区的分类辅导方案。一是帮助企业熟悉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各级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要主动深入重点外贸领域,开展自贸区基本知识、基本政策宣传辅导,培养企业的国际化视角;二是引导市内企业有序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在自贸区设立办事处或营销机构,享受自贸区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外向程度;三是扶持企业招揽熟悉自贸区规则的人才,对一些能够胜任国际化商务、金融、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3)推动各县市区、开发区承接自贸区辐射和转型升级。
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自贸区建设先行先试。
(1)推动局部试点平台先行先试。一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建设襄阳综合保税物流中心,推行一系列贸易便利化的创新措施,包括一站式服务、先进区后报关、通关无纸化、全新卫生检疫措施等,同时在其空间范围内发展新型贸易模式,如保税展示、跨境电商等。二是工业园区。壮大襄阳国家高新区力量,可以试点的措施包括电子围网管理、简化审批流程、加快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升级完善等。三是金融业集聚区。可选择东津新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采用税收优惠、放松管制等手段,鼓励民营和外资金融机构进驻试点区,并尝试在试点地区移植上海等自贸区业已开展的金融创新业务。(2)加快全市范围内的复制推广。一是创新投资管理制度与负面清单,在清单内容的制定中,注意自贸区政策与行业规定、技术标准等相协调匹配,避免因为两者口径宽松有别,导致投资企业无所适从;二是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申报、查验过程中精简流程,放行加快,鼓励跨境电子商务的推广,鼓励贸易企业在商业流程、贸易技术方面大胆创新;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减少事前审批,转为备案监管,促进贸易投资流程快速高效,节省企业成本,完善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
3.加快“三港一中心”建设步伐,建设襄阳国际陆港开发区
努力推进机场改扩建,积极配合民航办做好航空口岸临时包机业务的各项准备工作。继续加强与宁波港战略合作,保持“襄阳—宁波舟山港”班列常态化,巩固扩大铁海联运成果。督促、协助襄阳国际陆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保税物流中心工程建设,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封关运行。着力推进大通关建设,积极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工作,认真落实“三个一”查验监管方式改革,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努力营造互联互通、顺畅便捷、高效安全的口岸通关环境。
襄阳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对襄阳市和整个汉江流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进工业化进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快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将推动襄阳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襄阳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将加速襄阳市现有资源的合理整合目标的实现,支持襄阳市传统企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提升及其与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将满足襄阳市乃至汉江流域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实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加快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建设,现有与物流相关的传统产业也将因此获得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发展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襄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建成全国重要铁路运输枢纽
加快蒙华、汉十、郑万三大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郑州至南宁高铁襄阳段的前期工作,形成以高速铁路、电气化铁路、重载铁路为主体的“三纵三横”(焦柳铁路、郑万高铁、蒙华铁路,汉丹铁路、西武高铁、襄渝铁路)“米”字型铁路客货运输网络,初步构建纵贯东西、直通南北的运输大通道,向西经西安、兰州至乌鲁木齐,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经武汉分别至上海、杭州、福州、广东,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直接沟通,基本实现东西南北方向全部通高铁,成为郑渝昆、武西兰、沪汉蓉三条国家快速铁路客运大干线的节点城市。
2.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优化完善市域公路网络。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快速路为主,加快建设与国家“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相衔接的快速通道,建设一批与各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集疏运公路,实现“三纵两横两出口”的普通国家公路网全方位覆盖,骨干路网直通直达汉江流域各主要城市,构筑覆盖全市、通达全国的公路交通骨架网络。
3.建成区域性门户机场
新建航站楼20000平米,延长跑道200米、达到2600米,新增机位5C2D、达到11个,开展4E级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到2020年将襄阳刘集机场建设成为国家中型机场。完善航线网络布局。维护好现有航线航班,适时新增航线、加密航班,满足襄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辟国际或港澳台地区的包机航线,通过直飞或经停的方式,适时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力争实现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2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突破6700吨,努力将襄阳机场打造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门户机场。
4.建成汉江流域航运中心
加快实施航道整治工程,汉江襄阳段及唐白河航道达到Ⅲ级标准,通行千吨级船舶;实施汉江干支流航运开发,推进汉江航道与引江济汉运河、长江航道对接,形成800公里航道圈,融入长江黄金水道,增强“通江达海”能力;优化港口布局,加快建设以“三主四辅”为主体的襄阳新港,构建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的港口体系,力争开通襄阳至阳逻定线集装箱快班,形成年吞吐能力1800万吨。建成汉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直通直达的铁水公空联运枢纽、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汉江流域航运中心,襄阳港打造成对接武汉航运中心的腹地港和国家内河主要港口。
(二)襄阳汉江流域物流中心建设
建设汉江流域物流中心将进一步提升襄阳对外开放水平。襄阳通过加快“无水港”建设,推进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工作,规划建设襄阳国际陆港开发区,实施襄阳机场改扩建和一类航空口岸申报,规划新建铁路货运中心,推动与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欧亚大陆桥的连接贯通,主动对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建设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1)提升通关便利。优化通关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货物通关效率;鼓励发展海关监管业务,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以襄阳市物流信息平台为纽带,实现外贸服务的网上办公,提升政务办公效率。
(2)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涉外个性化服务。支持物流企业与相关产业企业开展协作通关服务,鼓励涉外物流企业积极开展进出口商品的代理报关、暂时储存、搬运和配送、流通加工、拆拼箱等一条龙服务和个性化、定制化物流服务。
2.建设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借“数字襄阳”、“智慧城市”、“襄阳云谷”建设契机,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EDI技术,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系统,筹划建设区域性智慧物流公共数据存储中心、数据交换中心、数据处理运用中心、物流信息数据异地灾备中心,鼓励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开发,提升物流企业和物流节点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中部物流信息中心”,促进物流信息服务业集聚,打造智能物流信息服务示范基地。
3.建设国际陆港城市
规划建设襄阳国际陆港开发区,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多种运输方式货运枢纽站场联合布局,建设一类航空口岸,建设口岸综合服务、集装箱管理和集拼、订舱、信息、仓储等中心,通过铁海联运、公水联运与宁波港、武汉新港等沿海沿江港口无缝对接,建立“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全面启动襄阳国际陆港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站场布局。
4.建设保税物流中心
以风神物流公司为主体,组建襄阳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鄂西北出口配送型出口监管仓库和公用型进口保税仓库,边申报边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力争实现与沿海主要港口和内陆海关特殊监管区联动对接;推动保税物流中心与国际陆港开发区一体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
5.融入国际物流大通道
加快推进与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欧亚大陆桥的对接联通,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着力打造汉江流域物流中心。“一江三线”四条国际物流通道雏形初现,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形成。“一江”:向东,通过公路到武汉,经过长江黄金水道出海,通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三线”:向南,通过宁波铁海联运,到达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向西,“襄阳—阿拉山口”铁铁联运线,直接出境,通达中亚、欧非;向北,“襄阳—满洲里”铁铁联运线,出境到达俄罗斯及欧洲。
国家级新区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
(一)国家级新区基本功能
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有责任且正在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引擎和新动力。而积极对接、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拓展了新区发展的机遇、空间和优势。新区作为国家改革创新的新载体,牢牢把握功能定位,坚持在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国家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二)汉江新区发展定位
汉江新区在原东津新区基础上,吸纳高新区、樊城区航空航天工业园以及连接东津新区和高新区的襄州区的部分区域。新区位于襄阳市主城区东部与北部,呈“△”字状环抱,初期规划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津新区和襄州区、樊城区部分区域,面积约510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约6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300 亿元,财政收入90亿元。
关于新区的发展定位,应考虑对接国家战略,紧贴国家大政方针,同时突出襄阳区域特色。具体定位如下:中部地区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引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革创新的先行区、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重要节点。
(三)新区产业布局构想
统筹新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根据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开发潜力,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人口分布、基础设施、交通网络、产业结构等因素,优化功能分区,打造功能协调互动、差异化布局的“三走廊、六板块”的总体格局。
1.三走廊
(1)高新产业走廊。位于新区北部地区横向区域,依托原有重要产业园区,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紧密联系区域主导产业两化融合、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按照“创新驱动、需求拉动、集群带动”的发展思路,以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软件业、云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重点,顺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指引方向,成为华中地区知名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中心,坚持装备制造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定位,高起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工业机器人等产业聚群。
(2)现代服务业走廊。位于新区南部纵向区域,按照“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服务带动”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文化创意、商贸休闲、医疗康体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商务中心及金融中心,同时承担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功能,规划布局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完善设施集聚、功能复合、人口集中等多项功能,构建以文化创新、商务会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体系。
(3)绿色生态走廊。以汉江为纽带,以鱼梁洲为核心,沿江以绿色一线串珠,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江水系景观带,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思路,做好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形成生态景观丰富、绿色生意盎然的生态文化走廊。
2.六板块
(1)高新技术板块。以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园、樊城航空航天工业园为主,通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产业促进科技服务体系试点等20张国牌的典型示范作用,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软件业、云计算、生物医药等产业。
(2)先进制造板块。以园区内汽车工业园、深圳工业园为主体,高起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针对工业机器人、数控装备、智能电气设备等产业领域,大力吸引科技含量高和配套关联性强的项目入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集成化发展。
(3)公共服务板块。依托原东津新城,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文化创意、商贸休闲、医疗康体等现代服务业,加大高铁枢纽商圈等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优质写字楼、总部楼宇、金融楼宇等高端商务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市民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场馆与项目建设,发展繁荣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演义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
(4)生态旅游板块。利用汉江、浩然河、鹿门山等生态资源,充分挖掘汉江流域历史文化,促进商旅文融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城乡休闲旅游新模式,打造集观光、养生、休闲、游乐、文化体验、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业。
(5)汉水文化板块。以鱼梁洲为主体,以汉水文化为灵魂,以绿色生态为主题,以亲水乐水为特色,坚持“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文化创意、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影视制作、动漫研发等产业为支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精心培育汉江文化品牌,打造汉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旅游样板区。
(6)都市农业板块。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林果、种业、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附加值农业产品,加快建设特色农业板块,提升汉江新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内涵及意义
国际企业孵化器是帮助国外和国内的新生公司分别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促进双方公司合作的一种新型孵化器发展模式。国际企业孵化器作为帮助中小科技企业增强跨国经营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在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国际合作能力与国际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二)襄阳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
1.制定专门扶持引导政策
制定支持国际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政策法规。允许孵化器的经营者和管理骨干实行年薪制或股权激励;允许孵化器经营者获取在孵企业的认股权或购买在孵企业的期权股份;对国际企业孵化器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如房租减免政策、种子资金政策、财政返还政策等等;制定国际企业孵化器与产学研结合的引导扶持政策,通过各项鼓励优惠措努力促进孵化器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立完善,加快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国际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待遇。
2.建立健全投融资支持体系
国际企业孵化器要建立健全孵化器融资服务体系,保证在孵企业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得到各种类型的资金支撑,具体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孵化专项资金,为园区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基金资助;二是针对企业融资需求进行总体打包,通过设在园内的金融服务公司等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三是通过设立外向型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基地等企业上市服务机构,构建企业上市服务绿色通道;四要大力促进与相关的资本中介机构的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引导,促进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投资银行等资本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并发展相互合作与相互监督管理,从而提升合作效率。
3.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国际企业孵化器应与国内外企业孵化器以及各个相关主体建立多元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在与政府、大学、企业研究机构、民间性社团、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金融投资机构建立起作关系,向在孵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多种方式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搜集和研究国内外最新科技和产业信息、人力资源与市场信息,为在孵企业开展国际业务当好参谋。
4.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专业能力
国际企业孵化器应该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多吸引具有国际贸易、海外融资、外资招商、国际法律咨询等国际业务背景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士加盟,提高孵化行业队伍的整体国际化服务能力。同时在人才的管理和激励方式上实现突破,保持对国际化进程持续有效的推动。此外,根据国际化业务的需要,制定专业人才系统培训计划,提供国际化业务培训的机会,大力促进国内外孵化器行业管理人员的交流,不断提高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是探索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尝试,是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外开放高地与平台建设,将促使襄阳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促使襄阳本地企业“走出去”、国外资金技术“引进来”,促进襄阳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执笔人:谢正富,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白家强,襄阳市社联学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