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独家专访□记者董岩
李光洁:我就是个职业演员
■本刊独家专访□记者董岩
工作时别人从取景器里看他,生活中他从取景器里看别人;观众在影视剧里认识他,他通过见自己认识世界。
“我想50岁的时候能够回到大学里做老师,寒暑假就去海边开个潜水俱乐部。”对于未来自己的生活,李光洁在脑海里设想了无数次,说出来的时候,他眼睛里闪着光,露着沁入人心的笑,完全没有杨子荣斗智斗勇的英雄模样,反而让人更多感受他的温暖。
李光洁给自己的定位不是明星、不是艺人,是职业演员。那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个,与一般人不同的,他只是更贪恋在舞台上的感觉。工作中,他喜欢表演,从懵懂到以此谋生,他庆幸能够从事演员这个职业,生活中他喜欢摄影、潜水、唱歌;工作时别人从取景器里看他,生活中他从取景器里看别人;观众在影视剧里认识他,他通过见自己认识世界。
潜水和鲨鱼近距离接触
参加2012年《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
“20多岁的我很尖锐,非黑即白,那时的叛逆让大家觉得这人挺文艺,现在学会包容,更能理解别人。”往往判定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你是否学会了妥协,当李光洁发现作为男人不能那么“矫情”时,他开始走向成熟,与过去给人留下不苟言笑,高冷“大叔”印象不同,他的眼神里流露出温和,笑容中带着温暖,他有了经历沉淀后的从容,不惧暴露他内心的柔软。
杨子荣是个“糙男”,现在的李光洁也是胡子拉碴的大叔样。他不是当下流行的“小鲜肉”,对此李光洁说自己也曾经“鲜肉”过,只是那时候老前辈告诉他不要在意自己的长相和形象,要把演戏的手艺练好:“如果我的戏演的不好,是混不下去的。”这也成了他对这个职业的最初的认知。从小在艺校上学,那时他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没有其他出路只能学表演,要不就是去河南电视台当个主持人什么的,上了大学我完全是蒙的,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直到后来我从事了表演,才觉得这个职业选得太好了。”李光洁的第一个戏《走向共和》对于他来说太重要了。“《走向共和》拍了一年多,开拍前,我读了各种与光绪有关的作品,写人物小传,剧本上记满了批注。每天晚上演员要开拍摄心得会,你能混吗?”这部戏奠定了李光洁对“表演”的认知,此后他对表演一直是个“矫情”的人,并且在其中尝试各种变化,打破原有的舒适区。从《山楂树之恋》中苦情专一的老三,《杜拉拉升职记》中的精英白领,《酷爸俏妈》中饰演的渣男孙大雷,还有正在播出的《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他热衷于尝试不同的角色:“可能演到60岁退休了,回过头来看自己不同的角色。”
李光洁曾一年拍摄4部电视剧和1部电影,几乎全年无休,而此后他不再“相信”了,身处在这个名利场,李光洁觉得很多人不再在意一个作品的内容,只看形式,而自己也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找不到被尊重感,甚至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了:“我突然觉得这个社会不太需要会演戏,当个演员是挺可耻的,对自己的职业怀疑,也让我觉得特别恐惧。”为了找回尊重感他回到舞台上。2013年,李光洁主演了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演了88场,直到他想通了:“表演是件非常高尚的事情。”他完成了自救,也完全理解了大学时老师说的那句“演员要学会孤独”。
去年站在《跨界歌王》的舞台,李光洁最终在节目里拿到了“最佳突破奖”,他说参加这个节目还是想要找到在舞台上的那种紧张感,他确实找到了。那段时间李光洁的单曲循环歌单被参赛曲目占满,就连等电梯时也在下意识地练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是真认真,就连他们也跟着不自觉的紧张。第一场时,李光洁刚一唱完,就向观众坦承,自己有两句词没跟上节奏,紧张的心情一览无余。但在这个舞台上他从慢歌到快歌,从情歌到摇滚,他仍旧不停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舞台的表演也让他更有安全感。他喜欢这种有互动的舞台,也享受凭手艺吃饭,和人共享的乐趣。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经历过“惑”“忧”“惧”后,李光洁迎来了杨子荣,他认为这部戏演得最过瘾,剧中多种角色多个造型,对于自己的表现,一向谦虚谨慎的李光洁给自己打了100分。他表示,觉得自己就是为这个角色而生的。李光洁说演戏就像演员用手捧水给10米外的人喝,再小心也会流出一些,所以一个戏的好坏不仅是演员,还有剧组各个部门的配合,帮你尽量少漏出水,能够更好地呈现作品。这次他碰到了好角色,自己也演得好,剧组配合完美,所以他特别有底气。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对于不太熟悉这部作品的年轻观众,是不是也能接受,为此他在表演上下足了功夫。
一句话、一场戏、一个表情都是李光洁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这些都是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很难被改变,他承认有时候看到的确实跟以往的经验不一样,但他仍旧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李光洁认为演员最重要的事是在一部戏杀青后和下一部戏开拍前,此时登场的是他的生活人格,也是他见自己见世界的时候。有一种说法,职业化就是把生活人格和职业人格分开,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间扮演合适的角色。在人们还在纠结这样做是不是太虚伪的时候,身为职业演员的李光洁已经对于他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有同样严谨的态度。他看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方式是背着相机去旅行,潜到海底和自己说话。虽然这些是他喜爱的,却也仅限于那是爱好,他指着身旁的摄影师说:“他们才能叫摄影,我那只能叫作记录。”他认为靠它吃饭的才是职业,而他拍照只是一种生活方式。2012年,李光洁与父亲外出旅游时拍的一张照片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区华夏典藏奖。他说第一次接触相机大概是在2001年,导演张黎问他为什么不买个照相机,因为他的工作是在取景器里,于是李光洁买了一部傻瓜相机,他学会从取景器里去看世界。有了相机以后他逮着什么都拍,洗出照片看其中的微妙变化,并把其中的感觉运用到表演中,慢慢的拍照片成了李光洁生活的一部分。他学习潜水的最初目的只是要克服心理障碍,在一次拍摄中他因为溺了水,所以怕水,后来他还专门去泰国考到了潜水证。从此潜水成了他的发现之旅,也成了他和自己的独处时光:“我每年有一周去潜水,一天2、3潜,所以那几天要么在海面上要么在水下,这项运动很安静,水下除了呼吸声什么都听不见,可以让你很安静的去面对眼前的一切,所有的动作也都很缓慢,也可以更加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去年他受国际野生救援协会的邀请,作为保护鲨鱼的形象大使拍摄了宣传纪录片之一。那是他作为潜水爱好者第一次与那么多鲨鱼近距离接触:“潜水爱好者都知道,能够近距离接触到鲨鱼是很难得的。”李光洁的脸上又流露出那种生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