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斌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时机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74例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分为甲组(48h后手术)和乙组(48h内手术)各37例,对比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乙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乙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甲组,且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对比P<0.05。结论:临床对于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应准确把握手术时机,确定手术治疗后应尽早手术,48h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
急性肠梗阻通常临床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机械原因、神经失调及血运障碍等原因造成肠内物质在肠内活动发生异常,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临床上针对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患者最重要的是把握手术时机,本文在此分析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时机对其手术效果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74例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分为甲组(48h后手术)和乙组(48h内手术)各37例。甲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53.2±2.6)岁,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9例,结肠肿瘤6例,肠扭转2例。乙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54.6±2.8)岁,其中粘连性肠梗阻30例,结肠肿瘤5例,肠扭转2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先予以胃肠减压、禁食禁饮、抗感染、营养支持、灌肠及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解除患者肠梗阻情况。治疗中对患者进行24h基本生命体征和症状的监测,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后进行手术治疗。甲组患者在发病入院后48小时后进行手术,乙组在48小时内进行手术。结合患者病情情况进行手术,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予以肠粘连松解术,或进行肠部分切除吻合术;结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予以结肠肿瘤根治术;肠扭转患者予以肠扭转复位术。术后予以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手术治疗效果分级:①显效:手术治疗后患者腹部疼痛、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輔助检查各项结果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辅助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甚至出现加重或死亡,辅助检查结果仍未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术后记录患者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百分比%和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用方差t及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乙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7.3%)高于甲组总有效率(94.6%),但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18,P>0.05)。
2.2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对比
乙组术后恢复时间(13.6±1.7)d比甲组时间(18.3±2.5)d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63,P<0.05);甲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2例、术后肠粘连1例,乙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乙组并发症发生率(5.4%)低于甲组(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46,P<0.05)。
3讨论
急性肠梗阻属于临床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相关资料统计急性肠梗阻临床死亡率可达14.6%左右。急性肠梗阻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不排便等,早诊断、早判断、早治疗是确保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此外手术时机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若手术过早,可能因患者全身状态不稳定引起死亡,若手术过迟,则可能会延误患者病情,影响术后预后,甚至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通常在发生下列情况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疖①患者呕吐、腹痛或腹胀等症状恶化,且无好转现象,仍有加重趋势;②患者全身症状恶化,体温较高且无下降趋势,心率增快,血检血象异常,同时患者伴有局限性腹膜炎;③患者因恶性肿瘤原因而出现肠狭窄;④患者出现休克症状;⑤辅助射线检查见患者肠腔增大,保守治疗12h后患者无明显好转;⑥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有出血情况,腹部穿刺液为血性,存在明显压痛。⑦CT提示腹腔大量积液,肠管呈双壁征等。总之,临床对于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应准确把握手术时机,确定手术治疗后应尽早手术,48h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