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梦
翟永明的《在古代》一诗写道:“在古代,我只能这样/给你写信,并不知道/我们下一次/会在哪里见面……”
木心的《从前慢》一诗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王菲的《邮差》唱道:“你是一封信,我是邮差,最后一双脚,惹尽尘埃……”
千百年来,书信一直是慢时代的主流沟通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却已经成为美好的追忆了。
但是世间从不缺少轮回——年复一年春夏秋冬的轮回,日复一日黑夜白昼的轮回……轮回里饱含了哲学意味,它一旦触及到心灵,便成了真切深邃、令人着迷的感触。
比如书信,它就搭载着综艺节目卷土重来了,再度引领着人们走进那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和人生故事中,触碰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领会到炎黄子孙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真正是“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文化逆襲,引领了内容为王的网综时代”。
这便是综艺节目《见字如面》。《见字如面》尤其受到好评的一场,当是张国立联手王耀庆演绎画家黄永玉与戏剧大师曹禺之间往来书信的那一场。
1983年,黄永玉给“极尊敬的前辈”曹禺写了一封信,犀利地点评其解放后的剧本创作,“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嚼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密集的“火辣辣的词句”里,是黄永玉直言不讳的性子,更是他对曹禺一世才华的惋惜,“你多么需要他(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那点草莽精神”。
曹禺似乎从黄永玉的字里行间读到了真正的知己,他不仅把这封信装裱挂起时时警醒自己,还写了一封回信解剖自己,“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空洞,‘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这句话射中了要害,我浪费了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你提到我那几年的剧本‘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只有你这样理解心灵的大艺术家,才说得这样准确、这样精到!”。他继续感慨,“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天下没有比到了暮年才发现走了太多的弯道更痛心的了。然而,指出来了就明白了,便也宽了心……”
一位是绘画大师,一位是戏剧大师,一个坦率批评,一个坦然反省,他们借助书信实现了一段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心灵对话,字里行间是思考之锐利、言辞之恳切、干净纯粹且真挚的友谊。
当我在微信朋友圈里推荐这个综艺节目时,一个传媒界的朋友感慨“见字如面”真是一个久违的好词。确实,在这个生活不断被科技推进的时代里,我们在得到很多便捷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生活方式。如今,我们有商品在路上跑着,有快餐在路上跑着,却再也没有一封书信在路上行走了。
今天我们追忆书信时,其实是在追忆一个饱含情感和仪式、“言而有信”的慢时代。我们在曾经寄出的每一封信和收到的每一封信里,仍能追忆起当时的情景与心情,每一封信里都有着极强的真实性和带入感,都能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其间的人物情状、社会风物、精神情怀、生活智慧,仿佛都能触手可及,这些是其他任何文化载体所无法代替的。
当下的中国,千万富豪增至124万人,亿万富豪增至9万人,在时代车轮的疯狂碾压下,捞钱成为了王道,谁还去关照什么精神世界?当我们沉湎于名利的追逐不能自拔时,当我们焦虑地一路狂奔无法静心时,当我们在错综迷离的城市霓虹中丢失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一片渺茫。与其说是我们与书信久别重逢,倒不如说是书信帮我们拾遗补缺、找回初心。时代在变,但书信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并没有变,中国社会历来强调隐忍克制,中国人压抑的精神世界却能够在私密书信中完成现实世界里无法完成的释放。随着科技助推生活的日益便捷化,书信作为通信方式的功能虽然在弱化,但它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价值却愈加凸显,它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精神消费满足感。
一封信便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性情与认知,也是一个人最无拘无束、直言不讳、毫无保留的全情投入。在私密化的字里行间,人们以真情对真情、以真相对真相,心无芥蒂。追忆书信,又何尝不是在追忆我们的个性和我们的真实呢。
“见字如面”是写信时最常用的开头语,意思是说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就像看到了我一样。生命芜杂,相逢稀罕,尽管今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走进一个庞大朋友圈,却发现在那里面很难觅得一个真正的知己。而在当年,一封书信就是一场至真的心灵穿越,一位见字如面的知己就是人生路上的火光,能让我们看见自己幽暗和曲折,能让我们心生“我不是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温暖。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远去的书信,怎能不令人无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