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真?郑慧婷
摘要:闽东宗祠文化历久弥新,是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闽东祠堂理事长与族长的对比,探讨理事长的独特之处;通过闽东典型祠堂的当代功用,探讨闽东宗祠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扶贫政策、两岸和谐、民族团结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通过当代典型闽东祠堂的现状,探讨闽东祠堂的保护与创新,对于当代闽东祠堂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东宗祠文化;理事会;功能;创新
一、闽东祠堂理事长与封建时期族长的异同——以福安赛岐赛江王氏祠堂为例
(一)理事长与族长的异同
族长,亦称“宗子”“宗长”,其地位是封建社会中家族的首领,拥有主宰宗族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而这权力来源于宗法制度。
族长通常由家族内辈分最高、年龄最大且有权势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总管全族事务。由于每个家族往往非单一族长所能支配,所以族长之下还设有族房长、士绅学士、掌事的董首等等,构成庞大的宗族管理阶层。
理事长则是由在宗族基础上形成的理事会推举出来的全族事物的领导者,其处于领导地位,但与每一位族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其权力来源于集体,是族内群众因信任而赋予的。
理事长的选举不搞论资排辈,不以权势说话,而是能者居之。理事会有明确的组织结构,以福安赛岐王氏祠堂为例,该祠堂于1991年正式成立重建理事会,机构内部分为董事会与理事会,理事会有行政权力,董事会对理事会的行政方面进行监督。理事会每五年选举一次,大多由年轻村干部企业家及在村里有號召力影响力青年才俊担任。
由此可见,族长与理事长的相同之处在于,事实上都是作为一个宗祠内部机构的领导者,对宗祠进行日常管理,维持宗族。
(二)祠堂理事会的优越性——以赛岐赛江王氏宗祠理事会为例
尽管族长和理事长都是通过宗祠祭奠族群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目的,但显然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大背景下,理事会更加顺应时代需要。理事会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机制形成,防止权力滥用
赛江王氏理事会设由监督部门,监事会。整个理事会由1位理事长,7位副理事长,1位秘书长兼理事顾问,1位监事长兼理事顾问和30位理事成员共40人构成。另外,还邀请了12位宁德地区不同王祠的主要领导人从外部对赛岐王祠进行监督工作。
2.权力核心年轻化
现代社会中,当地传统的“族长”一职不再是配有长者老者的专属,宗族内部的权力中心由传统的权威长老转移到了族内优秀的青年族人身上。
从王氏祠堂的重建名册上来看,祠堂理事会成员的身份不一,有当地村干部、有成功企业家、有能干热心的族人。
3.制度规范化
赛岐赛江王氏理事会已经到了重建第四届理事会,从理事名单中筛选候选人,由族内人员派代表进行选举产生。
王氏理事会制定了详细的理事、监事规则,对于日常的工作,以轮流值班的方式进行分配,也有相应的准则。
宗祠理事会对整个家族的祭祀、祠堂管理、场地使用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
4.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在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法制建设影响下,理事会的惩罚功能已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教化功能,譬如,王氏家族有成员犯错误并未构成刑事犯罪,理事会将对其进行法治教育和思想纠正。实现了祠堂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5.继承过去,衔接未来
理事会是在宗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家族组织,不可避免的带有传统色彩,但理事会也在宗族基础上有所创新,以现代化的制度来改造古老的文明,起到一个继承传统,衔接未来的作用。
二、现代宗祠的功能
(一)廉村陈氏祠堂与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
自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来,大力开展廉政建设。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闽东福安廉村陈氏祠堂展现出的廉政文化尤为耀眼。
坐落于闽东福安廉村的陈氏祠堂共有宗祠、长祠、次祠、支祠四个部分。陈氏宗祠始祖为陈怀玉。值得注意的是,陈氏祠堂内有众多浸染着深厚思想文化的匾额。其中,陈氏支祠内“吉水流芳”的匾额尤为耀眼。该匾是宋代廉村陈氏的陈昇任江西吉水县令时,两袖清风,为官清廉,离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为政以德,故而赠送“吉水流芳”牌匾以旌表他的功绩。此外,陈氏宗祠内“覆载资生”匾也具有其特殊含义:其一是告诫为官者,百姓是水,官员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民意得民心才是为官之道;其二是天覆地载,天地存在的目的便是要资助芸芸众生,为官者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由古及今,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探索,它的核心价值是为官清廉为民做事,这一观点与古人不谋而合。
据村委会介绍,如今通过福安廉村的建设及旅游项目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经陈氏祠堂了解了古人的廉政风范,通过廉村开设的“廉政讲堂”受到廉政文化的精神感召。由此可见,以家族祠堂为载体,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赛岐王氏祠堂与社会主义的扶贫政策、两岸和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探究
现代闽东祠堂文化也高度契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衍生出了支持国家扶贫政策、沟通两岸以及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功能。
家训文化是祠堂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兴旺富强必不可少的一点。
福安赛岐王氏祠堂内悬挂的族训有这样一条:合敬同爱,排除解纷,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此句意为:合族之间要相敬相爱,发生纷争及时排解,不能因为出身等原因歧视族人,发生问题就相互推诿指责。
福安市王氏理事会理事长王光华介绍,理事会不仅处理宗族内的日常事务,而且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本族“合敬同爱”族训,积极在族内开展“精准扶贫”。王氏祠堂理事会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宗亲进行帮扶,帮助其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针对家庭贫困的学子还实施“勤工助学”工程,表明当代闽东祠堂具有社会性和慈善性,不仅遵循先辈遗志,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endprint
赛江王氏族训还有“孝悌为先”“尊上宽仁”“极厚且纯”“守规遵训”之语。旨在告诫儿孙,百善孝为先,对待长辈先人要尊崇恭敬,对待幼辈后人要宽厚仁爱,为人品性要纯厚,遵守家训族规等等。这些教诲之言,对王氏后代影响甚大。
王氏祠堂在参与2016年宁德地区文明祠堂的评选活动中就继承了族训精神,不仅被授予“文明祠堂”称号,同时以族训为依据,在本宗族内开展了“和美家庭”“孝顺儿女”“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活动,各奖项的评选标准即是“孝悌人倫,和睦亲邻”,表彰了多位在族中具有美好品行和高尚精神的族人。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崇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文明祠堂”的评选活动,可以看做是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不仅符合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要求,还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的价值观。
祠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匾额文化。在我国古代匾额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门脸,一进门便能看出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等等。
福安赛岐王氏祠堂属“入闽第一王”,供奉始祖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王审知。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时至今日,其后人也注重对于先祖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祠堂门庭两侧悬挂“兰亭袭韵”“太原世泽”的牌匾。“兰亭袭韵”字样,意在承袭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幽兰气韵,是王氏后人对于先祖美德的赞扬与崇敬;“太原世泽”则是感念先祖恩情,感恩太原始祖对后世的荫庇,祈求福泽绵长。既展现了当代社会,人们遵循长幼有序、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又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王氏祠堂内,还有两块来自海峡东岸的牌匾分别是“和谐两岸”、“祖德千秋”。第一块牌匾出自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对海峡两岸的未来寄予了美好憧憬;另一块出自台湾省台中市王氏宗亲会,书写了台湾王氏宗亲对故土的眷恋和祖先的怀念。这二者皆是台湾同胞与大陆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见证。中国一向主张“一个中国原则”,王氏宗祠通过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交流,不仅拉进了同族亲人的距离,还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展现出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台湾同胞对大陆更加亲厚,对两岸和谐、共同发展的长远规划有重要促进作用,对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深远影响。
(三)古田蓝氏祠堂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
蓝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而“蓝”这一姓氏则赋予祠堂畲族的民族色彩。
古田平湖富达村是闽东最大的畲族聚居地。作为这样特殊的存在,蓝氏祠堂的意义和功能自然非比寻常。
富达村蓝氏宗祠以纪念祖先,传承先德为主要功能。中原文化中有“耕读”一说,在富达村畲族群众将其演化为“耕者富,读着达”并以此为祖训。“富”在乐善好施的精神和四处为家的情怀。“达”在生态关怀的心性和生命关照的体悟。
富达村蓝氏祠堂也是团结交流的基地。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健康有益的活动,例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开始,是蓝姓村民的祭祖日即“游蓝公”。通过活动的举办,畲族乡民广泛参与其中,也吸引了不少汉族人民的加入,达到了民族和谐,促进交流,增进友谊的目的,最终形成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宗祠文化面临的现状及其思考
宗祠作为传统文化保存重要载体,一直是当地民众生活的中心,同时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充当了海外华侨同胞联系的纽带,成为寻根叩祖朝圣之地,宗祠还是文化上的瑰宝。
以福安赛岐王氏祠堂为例,福安赛岐王氏祠堂在社会主义的扶贫政策、两岸和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探究方面做得尤为突出,不仅大力响应国家号召,在族内开展“精准扶贫”,还注重精神文化的塑造,在2016年的宁德市文明祠堂授牌大会上,福安赛岐王氏宗祠不仅是被授予了文明祠堂的称号,同时还向宗亲颁发了多个文明奖项。在两岸交流方面更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不仅归功于王氏后人的重视和开发,更重要的是国家及当地政府对于民间优秀文化、民间正能量的大力支持。这是祠堂在当代社会显示出的优越的一面。
然而更多的祠堂是被“耽误”的,这样具有重要现代价值与意义的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载体,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与创新。
以陈氏祠堂所在的福安廉村为例,经与当地村委会座谈后得知,由于廉村免费对外开放,园区内不收取门票费用,对外开放的祠堂只低薪聘请中老年人作为管理者,又无优质的第三产业入驻,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获得高额的回报。同时,当地村民主要以种植绿茶、茉莉花和其他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情况也堪忧。园区内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齐全,小摊小贩经营乱象管理困难,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仅靠当地村委会和祠堂后人力量,难以进行深入的祠堂保护和开发工作。
古田的富达村蓝氏祠堂亦存在问题。蓝氏祠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尽管祠堂内部的修缮十分讲究,但是前往该处的道路却分外艰难。
宗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背后承载的是不容抹杀的中华文明,因此,对于祠堂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和创新宗祠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申请经费预算
祠堂作为古老文明的载体首先应得到家族后人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祠堂家族后人应该积极挖掘家族历史,从先祖身上看到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闪光点,联合族人进行学习传播。同时,家族后人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将文化底蕴深厚的祠堂列为文化遗产,整合祠堂资源,加大对祠堂保护性开发。
(二)打造文化品牌,着力包装推广
“酒香也怕巷子深”,打造品牌,宣传推广是关键。例如,福安廉村,应该擦亮“廉洁”招牌,着力打造“党政廉洁示范基地”,有意识的与党政机关展开合作,开设“廉政风”路线,同时,做好本村内的廉政文化宣传,同样以祠堂作为载体,将廉政精神注入到祠堂日常活动中,使得廉洁之风深入村民心中。另外,对祠堂进行文化包装,开发相应的周边产品,让物质打上文化的烙印,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好的塑造“廉村”形象。endprint
(三)以祠堂为中心,完善周边乡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真正让祠堂惠及乡民,通过祠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是不二选择。试想,一个连道路都不通畅的地方,即便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支柱,也是无法顺利的向人们传递的。因此,要让宗祠发挥最大效益,仅仅是对宗祠进行整理修缮还不够,周围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步伐。
四、结语
传统文化中,民间社会一直存在权力的网络机构,宗族、乡约、宗教祭祀一般都能够整合到一起,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地方组织上都有行为规范来保证地方社会有自我运转的态势和合理性。现在看来,这种文化的独特性,让我们更有理由对宗祠文化加以保护与珍惜。祠堂文化体现的是文化的地方感,它可以使同宗同族获得文化归属与文化意义的共享感。
宗祠具有文化功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家谱家规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在保存的一些古祠堂建筑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对古代封建政权或者文人知人论世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宗祠具有的社会功能,宗祠文化不仅维系了整个家族兴衰、体现了整个家族的文化精神和凝聚家族的团结;更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团结的价值体系。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然而,在当今也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华侨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华人华侨也参与了宗祠的重建与修復,彰显其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的意义。有了宗祠,就有了宗祠文化。
综上,辨明宗祠族长与理事长的异同,阐析现代祠堂的独特功能,提出合理化的祠堂保护与创新建议对于祠堂在当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闽东沃土孕育出风情别致的祠堂文化,在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引领下,祠堂文化将更快更好的发展,不负闽东人民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宗祠的起源与发展.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3]安春燕.注祠堂孝慈文化解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第14卷第五期.
[4]宁德市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会第8(40)期会刊.
[5]马颖.简述宗祠的形成和发展[J].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4月.
[6]涂建霞.我国宗祠文化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
[7]张举.国家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宗祠文化[J].兰州学刊.2002年3月.
[8]黄旭曦.闽台宗祠建筑装饰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12月.
[9]韦祖庆.祠堂文化审美意识形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1月.
[10]陆以载.福安县志[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
[11]王振秋,林德发.溢满清辉的村庄——廉村传奇故事集[M].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
[12]肖明卉.世俗化祠堂与适应型宗族:宗祠的结构与功能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3月30日.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