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裔+�オ�
《静悄悄的革命》如一盏明灯,给了我启迪, 让我这个一直奋斗在农村初中一线的老师深有感悟。“倾听”这个普通的词语映入我的眼帘,撞进我的内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要会“倾听”。“作为教师,其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我们应该允许进度慢一点,必须俯下身来耐心等待,带着喜悦的心情倾听学生模糊的发言。
“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感情共振”。一个不善于倾听的老师,他的课堂效率是低的。而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更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及时地表扬学生,有效地指点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感,更能让学生学有所获,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有“倾听”的意识,更要不断修炼“倾听”的功夫。只有做好了“倾听”的工作,我们才能进一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倾听”越细致耐心,“点”才能点在要害处,“拨”才能拨在精辟处,课堂才能更有效。
对于学生而言,“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是啊,为什么教学中经常出现“能说会道的学生成绩不一定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沉默”的现象呢?佐藤学的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了“倾听”对教师的重要,对学生也同样重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因此,一堂有效的课,绝不只是教师“倾听”的课,更是学生“倾听”的课。
学生要会“倾听”老师。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的回答明显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有些学生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怎么办呢?我觉得教师要先从自身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教师要充满激情。说话时,力求讲得抑扬顿挫、生动有趣,要让学生产生听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倾听”的意识深植于内心,并付诸于行动,要多进行“听”的训练,如听读、听写等。最后,教师要把这个问题常态化,在平时的教学中寻找有效的办法。黄厚江老师有一次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让学生描述诗句中的画面。在学生完成发言的基础上,他抓住了学生遗漏的“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请学生听他对该句画面的描述,在描述时,他故意将云描述成动态的。这时,就有许多学生举手,指出了他的错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也可以有故意犯错的智慧,等着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在发现的时候享受到自豪感、满足感,进而激发学生“倾听”老师的热情呢?学生真正做到了“倾听”老师,听课自然就会更有效了。
学生要会“倾听”同伴。我们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疑惑:有些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很积极,可是考试的成绩总不尽人意,为什么呢?读了这本书后我找到了原因:这样的学生课堂上不会倾听。仔细想想确实如此:老师的问题还没问完,他就会迫不及待地举手;其他的同学还没回答完,他又高高地举着手热切地盼着老师提问他;当老师在一位同学回答完后要求其他学生补充发言时,他站起来就自顾自地说着他的答案。种种现象都表明这些学生没有倾听老师,也没有倾听同伴。 他的学习成绩又
怎么会好呢?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同伴,明确地把这种要求传达给学生,加强“听”的督察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倾听”同伴。例如要善意地提醒学生“倾听”同伴的发言,重复学生发言中的亮点或错误,多进行生生互评的训练,因为评价是以“倾听”为基础的。
学生要会“倾听”文本。我们在课堂上常常遇到学生的回答让自己不满意的情况,有时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出来,满堂沉默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和学生不会“倾听”文本这无声的语言有一定的关系。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和文本对话,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说到点上。
比如,《背影》的主题是父爱。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很容易读到“背影”中的父爱。但是父爱只在背影之中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細心地阅读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然后,学生就能找到大衣中的父爱,犹豫中的父爱,橘子中的父爱,唠叨中的父爱等。学生会“倾听”文本,能让教师“倾听”到更精彩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怎样培养学生“倾听”文本的能力呢?首先,让学生乐于阅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其次,要多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圈划批注、提出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适时引导,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 总之,教师要做好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从文本中“倾听”出更多的声音。
身处课改浪潮中的教师,要少一些“功利心”,沉下心来,不仅自己会“倾听”学生,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师生一齐“倾听”的课堂,效率又怎么会不高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初级中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