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品《胜利之吻》引发的思考

2017-08-03 00:21衡思珍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性意识新闻摄影

衡思珍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摄影作品《胜利之吻》的分析,引发对新闻摄影的思考。从《胜利之吻》的影响力、作品摆拍的争议、作品主人公的时代背景、争议等着手分析,引发对视觉感受的思考:我们不能否认独特的表达方式更加能引起观众的反应、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或者说触动内心深处隐藏很深的那根玄。性意识在新闻图片中的运用就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同时要不断的更新表现手法,才能不断迎合观众的视觉感受。这一启示不仅在艺术摄影中可以运用,新闻摄影中同样可以借鉴。

关键词:《胜利之吻》;新闻摄影;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266-02

1945年美国《生活》杂志登出了一幅作品《胜利之吻》,描述的是纽约时代广场人们欢庆日本投降的情景,画面中央是一个水兵正搂着一名白衣护士的腰亲吻她,这张照片成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称为胜利之吻。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表现了美国人因二次大战的结束而感到无尽的欢乐和解脱,如此完美的瞬间,犹如在跳着优美的探戈。这幅作品在新闻摄影史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一副不朽的佳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该作品的影响力。

一、作品的影响力

《国际新闻界》也登了这幅图片《胜利之吻》,在美国,人们不仅把这幅作品还原成彩雕,而且还在时代广场举行大型的活动,活动现场,人们模仿着当年的装扮,模仿照片中的样子深情拥吻。在中国也有《胜利之吻》的影子,在中国西安美食街这有模仿的彩雕。

二、作品引起的争议

首先,《胜利之吻》特殊的历史背景也曾引起很多争议。有争议说,作品有摆拍嫌疑,人物服装与当时气候不符,画面构图的精准,让很多人认为它是一副摆拍的作品。其次,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证明造假,图片的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还有3个月。再次,是照片中主角的争议。《环球时报》在《“世纪之吻”从何来?》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诺尔斯的75岁老人公开承认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勝利日之吻引起世人关注后,有20多人声称是男主角,但他们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对此,女主人公伊迪丝解释说,因为那天大家都很激动,拥抱、接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也许那些接吻的人,都以为自己就是照片中的那位呢。她说:“我经历过许多美好的吻,但是时代广场上这个素昧平生的水兵给我的吻却是意义最深、影响最广的一吻。”这些争议正是这幅作品的影响力所导致的。无论这幅作品是摆拍还是抓拍,都不影响它对于纪念二战的巨大意义。

这幅作品的影响力,是因为战争,因为人民渴望和平,也是因为他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大家接受也似乎忽视了,这幅照片轰动世界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幅新闻作品中的性意识。

弗洛伊德也曾说过那些压抑了的冲动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传达出来,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胜利之吻》能有如此的价值,无疑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拍摄对象会有这种亲吻举动是力比多的作用促使人展现了“本我”,在“本我”占了上峰的情况下产生了这种旁若无人的举动。在高兴的忘乎所以的情况下,不再顾忌什么,让感情真实的流露,所以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其次,对于摄影师来说抓住这一真实欲望的流露,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幅作品一直被公众作为二战结束的象征的原因。这种性意识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有的时候这幅作品的被模仿并不是因为他原有的意义,就是商贩利用它的异国风情去招揽顾客,但它一再地被“引用”,也说明了人们对它的认可。因此在新闻图片中性意识的调动,也可以提升它的表达效果,带来更好的新闻效应。

除了类似的经典照片,还有许多有关与性的新闻照片,这些已经足以说明性的运用是多么的广泛,不仅仅是以影像的表现方式出现,还有其他更多的展现形式。

除了那些直接地触发人的性意识的新闻照片,还有一些可以间接让人有性的意识的艺术行为或行为艺术,同样带给我们特殊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感受,让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得到释放。

下面我们就来举例说明:1960年5月,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恩在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一次《绘画仪式》表演:三个裸女模特在身上涂满了蓝色颜料,在二十多人组成的乐队伴奏下,在画布上打滚、蠕动、互相拉扯,利用这些活动在画布上留下痕迹。可以想象,在现场亲眼目睹赤裸人体的活动真是感觉非常地生动和刺激。当然,这是很有现场感的行为艺术,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无疑是非常震撼的,新闻摄影也是抓取现场的瞬间艺术,又例如:《无题》是1971年美国纽约大剧团的一次表演:场地上有许多表演者,有的着衣,有的裸体。其中一男一女两位裸体者最引人注目,他们互相面对着,女裸体者做着种种展示性的动作,而男性裸体者做着不相呼应的动作,这两个裸体成为表演的焦点。这同样也是含有性意识的行为艺术带给观众的视觉刺激。再如:1963年,美国艺术家安·哈尔帕林搞了一次名为《纸舞》的人体行为艺术表演:一群赤裸的男女分别被纸隔离开,开始互不相干的跳舞,后来把纸捅开乱成一团。当然类似的表演还有不少。起初我们被吸引了,慢慢地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后来又产生了新的更为激烈的传达方式。那就是新闻摄影再次给我们更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美国现代摄影师宾塞·图尼克从1995年到2003年期间,召集了数十万人做他的裸体模特,拍摄了《漂流》、《20世纪》、《裸奔》等作品。可以说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有创意的,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你一定还记得马克·罗伯茨在公共场合多次裸奔的情景吧。马克·罗伯茨用赤裸方式,在现场宣泄中获得的刺激,这是被道德修养所禁止的。这两种一种是突发的,另一种是预知的,给人的感觉是激烈与平和,等等这些带有性意识的新闻画面,都让我们格外的震惊。

在这里,我们已经无需置疑:不是所有新闻摄影作品都有艺术性,或者说艺术性不是新闻摄影必须有的品质。但是一幅新闻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势必会增强它自身的感染力,让观众对他产生深刻的印象,赢得观众的青睐。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它本身的特质——时效性、新闻性、现场感、典型性。同时,纵观新闻摄影历史上,那些不朽的新闻摄影佳作,在构图、画面选择、形象的观察和选择,现场的掌控、和新闻价值方面都是极其优秀的,这些新闻摄影作品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视觉感受直接影响到它的艺术性,所以一幅新闻摄影作品,视觉冲击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它的艺术性的传达。摄影师的表达方式决定图片视觉冲击力,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上述那些表现形式,不仅道出了某些规律:人类不断质疑原有审美标准,并不断颠覆和超越原有审美标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新出现的表达方式更加能引起我们的反应、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或者说触动了隐藏很深的那根玄,或许在当时可能也没有觉察到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同时也可以看出性意识的传达可以引起大家的特殊关注,弗洛伊德也说“人的本能往往是潜意识的”。这种潜在的性意识往往没有被察觉,却常常被调动。同时这种性意识的传达方式,也需要不断地出现新的形式,才不至于让观众视觉疲劳,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这些启示不仅在艺术摄影可以运用,新闻摄影同样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莫小新.审视赤裸——人体艺术与人性思考:第1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第1版[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3]艾·佛罗母.人心: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刘悦迪.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第1版[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性意识新闻摄影
高中生性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模式研究
女性性意识的自我暴露
花开应有时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