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智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53)
摘 要: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于20世纪的德国,主张“回到事情本身”,主张从现象出发,采用“悬置”的方法,研究事物的本质。诺伯格·舒尔茨运用现象学方法分析建筑,旨在阐明建筑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文精神应是建筑设计的本质追求。
关键词:现象学;建筑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181-01
哲学艺术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紧密相联,20世纪整个人类社会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我觉得是来自于机器的出现,这种事物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存模式,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还参与了人类心理的发展。
一、现象学概况——“回到事情本身”
现象学出现于20世纪的德国,由胡塞尔创立。20世纪以前,由理性主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占有主导地位,但在随着人们对于机器的态度的转变,传统的哲学思想遭到质疑。胡塞尔主张“回到事情本身”,这也是现象学的基本态度——直接面对事情本身,用直观的方法,最终得出事物本质。
胡塞尔认为“客观对象与原本的主观的本给予方式之间存在先天相关性”①,他认为事情本身与意向意识相关联,他认为“事情本身”具有意向性;海德格尔“从事情本身出发处理前有、前见和前把握”②,在此提出了“此在”的理论,认为事情本身与此在的生存性相关;梅洛·庞蒂认为“在世存在是一种身体性的在世”③,他将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结合起来,而在其中,身体起着中枢作用,他对于身体的强调使他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区分开。
二、建筑现象学
哲学上现象学的出现,开启了一个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方法,而现象学的方法也被运用到建筑领域。
(一)海德格尔——论存在空间
海德格尔后期著作“Bauen, Wohnen, Denken”,中文译本为“筑·居·思”,其中海德格尔将这三者等同起来,提出三点:(1)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2)栖居是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3)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保养生长的筑造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④这一点的考虑海德格尔是从词源学的角度得出的,他从而认为,人的稳靠性是通过在建筑中的栖居而得到的,并且只有从中才能获得人对于大地的归属性和植根性,居住即为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还对空间有所区分,将空间分为两种,一是在数学上被设置的空间,被其称为“技术物理空间”;二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原初意义上的空间,被称为“多样空间”,这与人的栖居相关联,即为“存在空间”。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空间的论述强调了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通过投射意义在建筑中,使其能够彰显其本性,同时建筑物发挥其居住功能,使人可以居住其中,将天、地、人聚于一个合适的位置中。海德格尔对建筑的期望就是基于其功能,尤其是在那个无家可归的年代,“建筑的拯救功能就是在于让万物归其本位、本性”⑤。
(二)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核心——场所
诺伯格·舒尔茨将建筑空间定义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他认为建筑空间与存在空间存在结构上的具有相似性,他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空间概念:(1)实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的环境中);(2)知觉空间(与人形成同一性);(3)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4)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于空间可进行思考);(5)理论空间(提供描述其他空间的工具)。诺伯格·舒尔茨的理论核心在于他所提出的场所和场所精神概念。“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⑥,并不只是在茫茫大地选择一个地方建造一个建筑就是场所,而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特性的空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人与环境发生关系,这个建筑可以使人与环境相融合,同时又能诠释自然、融入自然,这样,这个“地方”才能成为有有意义的“场所”,而这个“意义”则为诺伯格·舒尔茨所说的场所精神。场所是一个文化定义,是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所以我觉得它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封闭性,开放性上因为它可以接受新的景观的加入,封闭性是指它有自身的发展脉络,与其场地精神不相符的“物”将会被排斥,这样也会使人对其产生“不认同”感,这也是二战后建筑被质疑的原因。
用现象学研究建筑,旨在“人类无家可归”的时代,提出建筑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文精神应是建筑设计的本质追求。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将场所及其精神,也就是人类的文化与经验纳入到考虑中,在视觉和内容上形成同一性,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人与环境,反映其本质,才能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注释:
①②洪汉鼎.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Sache selbst)(上)——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理解之差异[J].学术月刊,2009(06).
③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2004.
④⑤⑥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8,44.
参考文献:
[1]杨宁.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D].重庆:西南建筑科技大学,2006.
[2]诺伯舒兹(挪威),施植明(译).場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