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2
摘 要 学校体育如何造就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占统治地位的生物体育观的影响,人们往往只看中体育教学在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而忽视了它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经有关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担忧,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矛盾普遍存在。体育教学以其教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在学生意志力与耐挫能力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协作意识的培养;正确的自我评价与自信心的建立;学生竞争意识培养;调节不良情绪和提高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的时代。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学校教育如何造就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于我们人民体育教师历史使命。过去人们往往只看中体育教学在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它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然而现在人们的观念改变了,在世界卫生组织章程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不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完全安宁的状态”如此看来,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教育与体育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节不良心理状态,是我们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时必须引起重视并认真实施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内涵进行了积极探索。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在综合了马斯洛、坎布斯等学者的观点后,提出了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准较为全面: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于人处;3.正视和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因其所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因此,在心理和生理上与其它年龄的人相比有所不同。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开放面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他们面对二十一世纪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然而,经有关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令人担忧,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矛盾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智力发展正常、学习动机低下;情感需求强烈、但情绪调控能力不足;人格趋向成熟、但耐挫意识薄弱;人际交住的困惑;自我意识发展超前、但心理把握与行为控制能力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往往不是单一的割裂开的,而是互相交织、相互影响。由于年龄和个体的差异,各种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大相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看作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应当把心理健康的教育落实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对各学科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以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样才能为时代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心理状态
体育运动是一体积极性的心理卫生措施,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著名学者麦亦尼和斯拉夫认为,游戏和体育运动具有消除紧张情绪,形成友谊声望,带来安全和愉悦感,提高价值观和独立性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意志力与耐挫能力的培养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我们体育教学的许多内容中都融和了意志品质教育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构成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的重要因素。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需要意志,面对更新更高的目标我们需要意志,在追求动作的准确、和谐与完美的过程中也需要意志……意志伴随着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而生,也正是在其过程中不断得到磨炼和提高。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凡事业有成者必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然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遇到挫折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丧失勇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这是意志力缺乏和耐挫能力薄弱的表现。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耐挫意识的培养,鼓励和教育他们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的道路。
然而,对学生意志力的耐挫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体育教师除了耐心细致的说明教育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和挖掘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意志品质教育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意志品质磨炼和耐挫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活动当中,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充分的信任感,掌握好教育时机,恰当地运用激励手段,不要只是“单兵作战”,要善于发挥群体的激励优势,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勇于拼搏,体验成功。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协作意识的培养
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和愉悦感。学生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间、同伴间和亲属间的关系。师生交往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交往。要想使學校的教育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利用好学生的向师性心理。然而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见到教师紧张的达50%,恐惧的达22.1%,反感的达14.5%,有52.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重视自己”。
体育教学以其众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接触的频繁性,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师生间教与学活动的频繁接触;同学之间完成动作时的保护与帮助;游戏与竞赛中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实践中冲突的产生与缓解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往往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多数热爱体育活动,这与体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对于那些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正确引导之外,首先应注意做到关心和爱护他们,学生心理互换和心理相容,注意个人师德修养和自我心时鉴定,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的自我评价与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是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的基础,是一个人命运的主宰。因父母或自已超乎现实的过高期望,或在生理、形态和先天素质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心理受挫,表现出自卑怯懦,退避畏缩、以学习、生活失去 自信。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另一个反映是学生不能正确地了解自我,正确地自我评价。面对这些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选用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练习及评价标准,引导和鼓励他们发展运动能力,使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定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目标。在鼓励学生为完成预定目标建立自信心时,教师的信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要使他们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健康心理。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满着竞争,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正如体育有了竞争才有了“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目标。“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是社会学家公认的社会竞争的楷模。”培养竞争意识也是体育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体育这一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善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此外,也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有竞争就会有失败,“人生的最大错误是自弃”。正确地面对失败,总结经验,不气馁,不退缩,敢于拼搏,才是健康心理的良好体现。
当然,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消极的竞争形式,它是通过破坏对方或贬低对方等手段,来使自己得到相对提高,从而使对方处于劣势。这种竞争不是我们提倡的,它违背了我们利用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开拓进取的初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时刻警惕这一消极竞争现象的发生,及时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以豁达的胸怀,完善的人格,积极而正确的竞争观念来面对现实。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五)调节不良情绪,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其情绪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浪漫性、两极性、矛盾性及自控性差等特点。由于他们不能很好地对情绪自我调控,因此在情绪失常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往往要受到这种情绪状态的直接影响。在体育运动中我们可以用“调控法”和“释放法”使学生这一不良心理状态得到改善。神经心理试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会进入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不良情绪表现,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的手段来调控和宣泄學生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例如,当学生情绪低落、抑郁或紧张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娱乐性、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和游戏;若情绪过于激动或亢奋时,可以安排一些太极拳、体操耐久跑等项目。无论怎样安排,教师都要格外注意不良情绪者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调控教学进程,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善于调控情绪、驾驭情感,在各种运动中去不感受运动带来的快慰感,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不仅限于以上几点。它除了具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节不良的心理状态作用之外,还具有治疗的作用。在此,我不做过多的说明。总之,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如柳斌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业的重要条件,要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完成好这一任务,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除了自己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之外,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我们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否则,在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新的心理问题又可能会随着我们教育行动的进程而产生。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回顾新中国体育教学50年的历程,令人高兴地看到,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正在不断地冲破传统体育思想的束缚,它正以豪迈的气度,不断地改革的探索精神,努力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培养更多具有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24(1):72-75.
[2] 陈博.略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04(11):94-95.
[3] 黎龙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4] 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
[5]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汪道之.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112.
[7] 陈宏,王策.心理健康教育将引起学校教育内容与形式深刻变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
[8]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9] 才文袖.我国古代运动心理学再探[J].体育科学.1991(5):89-92.
[10]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