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礼乐,明王道

2017-08-03 06:16飒露紫
醒狮国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王道霸道治国

飒露紫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夏至秦,从汉到清,哪一个朝代没有搭过历史的舞台?且看滚滚的河面上,汉的霸气、唐的阔气、宋的文气、明的硬气,秦人铁血,魏晋风流。生旦净末丑,各自角色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方高歌,如果说这一幕幕剧集的开篇,在于三皇五帝的神话,缥缈而久远,那么第一章节的高潮,也是奠定全文的部分,则是那芳草如茵,悠悠先秦。

先秦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部分,而在之中最为精彩纷呈的,便是绵延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如果说先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头颅,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中华文明的脑髓。有时候不禁感叹,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几乎说尽了世上所有道理,纵观后代的思想论著,基本上都能找到先贤们的影子。虽有百家争鸣,但百家们并不是各自为战,从思想的继承和沿袭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儒、道、墨等流派,而其中流传最久,受历代所推崇的,便是孔老夫子所创立的儒家了。偌大的儒家传承,每一代和每一代之间,大家共同沿着孔夫子的路走下去,却走出了不同的风格。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更被教育业视作开山鼻祖,孔子的门生中,以育人著称,得先秦儒家传承而又集百家观点于一身的,便是被赞“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的荀子是也。

说荀子,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都忘不了他的著名篇章《劝学》,但是翻开史册,荀子的身份却不只是一位教育家,他更是一位博采众长的思想家,客观而冷静的政治家。诸子百家思想各不相同,但要说有那么一位先贤能取各大流派之所长者,那一定非荀子莫属,战国年间,各国争相变法图强,没有先进而符合时宜的思想就会快速地被淘汰,身处战国末期的荀子对此感受更是强烈,所以他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当时实际状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治国之道,君子以礼治国,进而成王道,次而成霸道。自此,孔孟提出的礼治不再是一口空言,而成为了是实实在在的治国良方。

什么是霸道?平日里所讲的霸道,是作为一个形容词,说其人蛮横粗野而不讲道理,而这里的霸道应当作为一个名词,解释为“称霸之道”,就是教当时的诸侯如何富国强兵,雄踞一方。王霸之争是儒家历代所争论的一个焦点,孟子从道德的层面,将“霸道”称作“力”而加以贬谪,认为如果不合王道之德,有力不若无力,没有仁义道德的支持,坚固的城墙会瓦解,强大的军队也会四散。毋庸置疑,这个理论经过历代的实践看来并没有错,但显然不是只要有仁义道德就能富国强兵,进而一匡天下,治理国家也不是靠着高尚的道德节操,那是靠什么呢?孟子没说,但是荀子给出了答案。與孟子不同,荀子并不排斥霸道,而是将霸道作为一种仅次于王道的选择,并对于历史上的霸主也予以肯定。正所谓“信立而霸”,只要君王能够赏功罚罪,令行禁止,树立起国家的权威和信用,正如荀子所说“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由此便能成就一番霸业,至于君主的道德水平是否高尚无瑕,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虽然荀子并不排斥霸道,但作为一位儒学的继承者,他的内心还是更加倾向于王道的建立。施行王道,建立大同社会,作为儒家学派的最高政治理想一直是历代儒者所追求的目标。在荀子看来,如果说霸道的基础是信,那么王道的基础则是义,“故用国者,义立而王”,国家如果以义立国,就算是走向王道了。那么什么是义呢?这里的义并不是平时所说的绿林好汉,千秋义气,也不是孟子“义利之辨”中高尚道德的代称,在我看来,这里的义却与千百年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中天理的定义异曲同工。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以看出,义是人类所特有以区别与其他物种的特殊存在,是人类的基本特性。朱熹亦认为天理是人自然所带有的特性和需求,虽然两位相差十几个世纪,但是他们的想法却是不谋而合。人性有义而君子知义,所以荀子的理论是以君子治国,“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在荀子认为,君子是以礼义作为终生追求的人,所以由君子治国,国家才能走上王道,繁荣昌盛而长治久安。

君子以义治国,但是所谓义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具体的治理原则,所以荀子将义化为具象,便成为了他严格遵循的礼。孔子尚礼,想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以教化万民;孟子以礼存心,将礼法作为一种引人向善的途径,而荀子在继承二者的基础上与二者又有不同,他把礼视作整个国家社会应该遵循的法度,与前辈提倡清心寡欲不同,他肯定人欲并将人欲作为治国的一大重点,故有观点认为荀子的治国,更多其实是治理人心和人性。所以荀子说:“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所谓礼,就是让天下人的欲望得以满足并且受到节制的基本规则,所以说满足和节制,成为荀子礼法思想的两大重点。荀子的思想有时带有些许的道家印记,他肯定人天生的欲望,“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这与道家“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截然相反,但是他提倡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君王知人善任则垂拱而治天下,满足人的自然欲望,顺应自然规律等思想又隐约有些道家无为而治的影子。不过与道家以自然规律作为行为准则不同,荀子在遵从自然的基础上更用礼法加以规范和限制,这也是其理论最为特别之处。用君子治理国家,以礼法作为原则,在原则的基础上满足各阶层的自然欲望,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许就是礼的精义所在。

春秋战国绵延几百年纷争不断,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传,往来奔走,而作为战国末期总结式的人物,荀子吸取了几大流派的观点,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思想体系和治国理论,直接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原则形成。有人将荀子称为“中国封建制度的教父”,虽不知是否为戏谑之言,现在看来却也不无道理。蜀中有苏子,论其帝王术曰“述礼乐,明王道”,然何以见得?君不见荀卿二徒子,曰韩非,曰李斯。

猜你喜欢
王道霸道治国
霸道海鸥谁能治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Civilization
“霸道”的开沃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