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任清泉李广松熊玮吴婧马娟
潍坊市“三网一员”工作现状与思考
王铮1任清泉1李广松1熊玮2吴婧3马娟3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事业的有力纽带,也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工作。通过介绍潍坊市“三网一员”工作的做法及现状,对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进行了思考。
群测群防 三网一员 工作现状 问题思考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防震减灾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事业的有力纽带,也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工作。目前,我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可以用“三网一员”来简单概括,所谓“三网一员”就是指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其中,地震宏观测报网是指“三大体系”中的“地震监测”的内容;地震灾情速报网是指“三大体系”中的“地震应急”内容;地震知识宣传网是指“三大体系”中的“震害防御”内容。此外,为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对群测群防工作的要求,在乡镇、城市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配置了兼职防震减灾助理员,综合管理和从事本辖区的前兆异常与灾区测报、抗震设防、应急准备等工作。群测群防工作无论是在观察与捕捉地震前兆(特别是短临前兆)、进行地震预测预防方面,还是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当地政府作出决策或在宣传与组织群众方面,特别是在平息地震谣言,安定群众情绪,组织防震抗震工作,以及震时开展群众性的自救、互救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
1.1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发展概述
2009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群测群防工作是法律赋予基层政府的防震减灾工作职责,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三网一员”工作是在预防为主和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思路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有效地拓展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生存空间、稳定了群测群防队伍[2]。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中,对群测群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2010年《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专门列了加强“三网一员”建设,指出:“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向乡、镇、街道的进一步延伸,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结合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网点建设等内容,推进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加强防震减灾助理员及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能够初步判定并及时报送地震宏观异常现象,掌握地震灾情初步调查方法和速报口径,熟悉和宣传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潍坊市地处中国东部最大的郯庐断裂带上,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山东省最早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地区之一。2009年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意见》(潍政办字〔2009〕183号);2010年,潍坊市已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纳入了市财政预算。
1.2 潍坊市 “三网一员”工作现状分析
潍坊市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群测群防体系,现有“三网一员”总人数1648人,其中地震宏观测报点157个,Ⅰ类、Ⅱ类测报点45个,Ⅲ类、Ⅳ类测报点112个,基本保证了全市各个乡镇、街道至少有2-3名“三网”人员,基本形成了信息报送有渠道、体系作用有发挥的“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其中坊子区、潍城区、诸城市在沿主要断裂带两侧区域乡镇的行政村设置了“三网一员”,推进了潍坊市防震减灾工作向行政村的进一步延伸。
1.2.1 潍坊市“三网一员”的管理机制
为保证“三网一员”体系发挥作用,潍坊市建立了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市地震局统一指导,县市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属地管理,做好辖区内“三网一员”的归类、登记、存档等工作。各县市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群测群防工作的日常督导检查,市地震局每半年对全市“三网一员”进行综合考核,内容包括观测信息上报情况、应急通信畅通情况、观测仪器设备和观测环境维护情况、参加业务培训情况等,考核结果与补助挂钩。
防震减灾助理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辖区内“三网”的管理;地震灾情速报员对本行政区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随时进行资料更新,以备应急需要;地震知识宣传员制定不同时期的宣传计划,根据计划完成宣传任务;地震宏观测报员经过初步培训能够掌握一定的分析异常现象的方法,熟悉异常上报内容、工作程序。Ⅰ类测报点观测人员每天读取数据后逐级上报;Ⅱ类观测点观测人员发现仪器设备故障或观测环境被破坏等情况后及时电话上报;Ⅲ类测报点日常信息实行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络逐级上报;Ⅳ类测报点日常信息报送由各县市区负责。
1.2.2 地震宏观测报网
表1 潍坊市“三网一员”情况统计表
基于潍坊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情况,地震宏观测报网的设立遵循了“全域覆盖,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宁精勿杂”的原则,既保证了观测网的覆盖面广,又实行了重点地域重点关注,特别是适当加大了沿主要断裂带两侧区域、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Ⅷ度区范围内观测点布设密度。根据作业方式和观测内容,潍坊市把157个地震宏观测报点分为四类:
Ⅰ类测报点:由国家、省、市地震局建设的配备专业设备进行观测,委托社会地震观测员采集报送数据的台站点,市地震局统一制作配备标识牌和保护标志。
Ⅱ类测报点:由国家、省、市地震局建设的配备专业设备进行观测,委托社会地震观测员维护观测仪器设备和观测环境的台站点,市地震局统一制作配备标识牌和保护标志。
Ⅲ类测报点:经市地震局批准设立的,委托社会地震观测员对地下水、动植物等进行长期观测和宏观异常现象及时上报的综合性地震宏观观测点。
Ⅳ类测报点:经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委托社会地震观测员对动植物、地下水等进行长期观测和宏观异常现象及时上报的地震宏观观测点。
Ⅰ类、Ⅱ类宏观测报点由潍坊市地震局按照有关标准选址建设或设立。Ⅲ类测报点由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提出申请,报县市区(开发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查后报潍坊市地震局审批。Ⅳ类测报点的申请、审批、注销程序由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确定,报潍坊市地震局备案。
1.2.3 地震灾情速报网
潍坊市地震灾情速报网,在市县两级地震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平时认真做好与地震灾情速报有关的基础资料(如各乡镇的面积、人口密度、建筑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区域经济状况、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数量分布、相关人员电话号码以及联络方式等)的调查、收集工作,并将相关基础资料上报县市区地震局入库;编制街道和社区等基层单位地震应急预案,规划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开展社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了基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一旦发生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地震灾情速报员在震后1个小时内(夜晚延长至1.5个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地震灾情快速向市、县市区地震局和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如有新的突出灾情,随时报告,以便及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到达震区后,协助地震现场工作队伍调查、收集地震灾情。
为满足重点监视防御区灾情速报员密度要求,潍坊市在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行政村、社区设置了1—2名灾情速报员。灾情速报员的根本要求就是“快、准、实”。快就是快捷迅速,及时;准就是准确,做到数字准;实就是实事求是,不隐瞒、不虚报、不漏掉。
1.2.4 地震知识宣传网
潍坊市地震知识宣传网,多是灾情速报网的成员,平时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这个网络就是灾情速报网。
地震知识宣传网坚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把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防震减灾基本技能常识等普及到每个家庭,全面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自救互救能力。日常宣传:广泛普及本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特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有关知识及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水平等知识;临震宣传:重点宣传各级政府及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城市社区、乡(镇)村地震应急对策的主要措施与启动程序,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识别和临震异常信息的上报,各类房屋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特点与抗震防灾措施,社会公众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地震谣传的识别与预防,有关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的法律法规等知识;震后宣传:把有关地震灾情和震后趋势判定公告的内容,党和政府抗震救灾对策措施,伤病员抢救转移的知识和方法,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知识,震后恢复重建时场地选择及抗震设防要求,识别和预防地震谣传等知识宣传到位。
1.2.5 防震减灾助理员
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本行政区内地震宏观测报、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知识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具体职责:一是做好所管理的宏观观测点的日常管理工作,发现异常及时上报。二是当本区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时,指导群众自救与互救,积极协助本级政府做好灾情速报,为政府科学抢险救灾决策提出合理建议。三是当本区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或有感地震时,积极协助上级政府地震管理部门做好地震现场考察工作。四是积极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五是当地发生地震谣传时,应及时向上级地震部门上报,并积极协助本级政府开展辟谣工作,平息地震谣传,维护社会稳定。六是加强民居建设的抗震设防指导,宣传民居的抗震设防知识,积极为居民点规划提供合理化建议。
2.1 观测点网络覆盖面不全,“三网一员”队伍发展不稳定
观测点规划选址和管理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观测点选取及布局不合理、信息报送不畅通等问题,制约着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三网一员”管理工作上处于粗线条、多部门的宏观管理状态,距离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精细化管理尚有较大差距。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工作目标管理制度,规范地震群测群防网点日常管理模式,细化工作流程、量化技术指标、统一上报内容格式;明确工作职责、安排年度任务、强化人员管理,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保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发展。要注重发挥已建成的以村干部为骨干的地震灾情速报员队伍的积极作用,另行赋予其地震宏观观测员职责,实行“一岗双责”,确保地震异常现象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并上报异常信息,真正建立健全集地震宏观观测与灾情速报于一体,“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的基层群测群防网络,打牢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群众基础。
2.2 培训力度不够,“三网一员”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三网一员”人员以兼职为主,目前不同市县都存在着培训内容枯燥,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效果一般的情况。缺乏科学、专业、系统的培训,群测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受到质疑。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给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动植物宏观异常、水体变化等简单观测内容,这也给群测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带来新的要求,需要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3]。近几年,潍坊市县地震部门陆续加大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不断增强保证群测群防工作正常开展的技术素养,增强对地震异常的识别、鉴别和规范数据报送的能力,逐渐用科学技术赋予群测群防新的形式和内涵。
2.3 观测补助标准低,“三网一员”人员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2010年潍坊市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2014年为181个市级观测点发放补助42.30万元,2015年为171个观测点发放44.62万元,2016年为185个观测点发放50.16万元,针对市级Ⅰ类、Ⅱ类、Ⅲ类观测点规范了每月发放450元、400元和100元的工作补助标准,但多数县市区的财政没有相应地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鲁政字〔2014〕49号)规定我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1350元、1200元[3]。目前,群测群防人员能够获取的劳动收益相比出外打工的收入,相比长年累月、日复一日、时间任务要求都比较高的工作来说都相对较低。“三网一员”从事防震减灾工作基本上是讲无私付出、讲社会公益,更多地是靠讲奉献来艰难维持,致使从事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酬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私奉献的精神必不可少,但他们的苦衷和合理诉求也需要管理部门认真考虑,不断改善。将群测群防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对群测群防工作的投入,确保群测群防各项具体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保障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4 “群测”作用已有体现,“群防”的价值有待提高
目前,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观测。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方地震主管部门的重视,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可靠性都有了较大改观,地震群测工作的数据质量和可信程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有效弥补了专业台网布局和手段的不足[4]。但 “群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简单的震情速报、灾情速报、社区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层面,确切的说应该是“地震应急”,是避震、自救互救和抢险工作,而非“地震防御”。地震科普宣传、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等“群防”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地震主管部门的推进,群众防御的参与度并不高。
鉴于我国“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地震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和专业的技术指导之下,进一步发挥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在监测、防御、应急和宣传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要在地震科普宣传、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地震科普示范单位(学校、企业、社区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救援队伍、地震志愿者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专群结合”,均衡发展,将防震减灾工作社会管理的触角真正延伸到社会公众,通过地震群测群防这样一组“毛细血管”将防震减灾工作流通到“社会”每个角落。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要结合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需要,把握好“群”的核心,发挥好“测”的作用,体现“防”的价值[5]。防震减灾事业是全民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离不开各部门、各行业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要打破地震部门独自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局限,联合海洋渔业、水文畜牧、气象环境、高等院校等部门、行业共同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相融合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构建全社会防震减灾工作大格局,真正把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全民化这一重要特性上来。
作者单位:1. 潍坊市地震局
2.安丘地震台
3.昌邑地震台
[1] 高建国.群测群防:全民防灾减灾的历史借鉴[J] .中国减灾,2011,7(上):10-11.
[2] 耿继晔. 民族地区地震“三网”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原地震,2007,(2):42-44
[3] 王伟.如何实现群测群防工作的融合式发展研究 [M].齐鲁地震科学专辑,(第三辑·2016):207-217
[4] 李三练.地震群测群防的历史回顾与发展策略[J].防震科技学院学报,2009,11(4):96-101
[5] 晁洪太,李远志等.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