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丹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浙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情况,以乌镇蓝印花布为例,分析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图案特征以及所体现的民俗意蕴,从而明晰对浙江蓝印花布生存环境、工艺核心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当前传承中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哪些是要着重去保护的,哪些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寻找蓝印花布现代与传统间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出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蓝印花布技艺传承民俗意蕴
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印染品,自宋代江南起源后,便流传至全国各个地区。元代蓝印花布传入浙江,其产地主要集中在桐乡及乌镇地区。据记载,元代乌镇有染坊数十家,以东栅染坊最为有名,明清以后,蓝印花布的印染广泛应用于浙江民间,政府并设有专门的染织局。清光绪年间《石门县志》记载,其中记录在册的染织工匠有十九户。到了清末民国初,这些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各处,其中较为享有盛誉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崇福的蓝茂丰染坊、乌镇的宏源泰染坊等。
一、浙江蓝印花布的技艺传承
传统的蓝印花布制作非常环保,其原料是土布,由棉花经过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三道工序而成。其染料为植物蓝草,在春播秋收之后,将叶子浸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加入石灰或蛤蜊粉,使之中和沉淀,制成纯天然的植物染料。其制作工艺分为纹样设计、刻花稿、涂花版、拷花、染色、整平、晒干七道工序。
在纹样设计方面,图案大多为清代及民国以来流传在浙江民间的一些吉祥图式,题材有花草、动物、人物、书画等。将这些图案进行刻花稿,通常是用柿漆将6张桑皮纸层叠相裱成1张厚的板子,待干后在上面画上设计好的图案,然后用斜口小刀和各种口径的圆孔小凿子,把已设计好的图样刻出或凿出,刻好之后,在板子涂一层桐油以增加牢度。然后把已刻成的镂空花纹板覆在布料上,均匀地涂上一层染浆,用刮刀轻轻刮动,使染浆从花纹板的镂空处渗入到布料上,拿开样板后,就可看到布料上染成的花纹了。依此方法,印一段、移一段,待整幅布料印完、药浆晾干后,再浸到靛青染缸里,搅拌一下,取出、漂清,刮去染浆,这时,一幅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便告完成。
传统的蓝印花布整个过程纯手工制作,环保无污染。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不同于机械性的制作,它更保留了一种手艺人的生活情趣在其中,避免了机械生产的冰冷和了无生趣。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现代印染技术的发展,采用机器织布和化学染料染色的机印花布开始取代民间手工制作的蓝印花布。民国初年,但伴随化学染料的大量进口和现代印染工业兴起,民间的蓝印花布染坊便逐年减少。至抗日战争前夕,桐乡崇福、石门、乌鎮、濮院等镇仅存染坊二十余家。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染坊已寥寥无几。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有一定规模且坚持蓝印花布生产的印染单位只剩下崇福的桐乡工艺印染厂一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蓝印花布这一传统产业也得到进一步好转。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蓝印花布印染企业不断发展扩大。2005年,浙江桐乡蓝印花布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浙江蓝印花布的民俗意蕴
一个地域的民间艺术能够得到长久的传承,往往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浙江蓝印花布的民俗意蕴包含了这一艺术形式在浙江特定的民间文化环境下所带来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浙江蓝印花布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认知。
(一)自然底蕴
浙江乌镇地处杭嘉湖附近,这里是全国闻名的丝绸故里,桑蚕之乡,早在宋朝时期,纺织业就已很发达,织造业的兴旺发达,为蓝印花布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当时崇德地区(今桐乡)的气候环境极为适宜可做蓝印花布植物染料的蓝草生长,且据记载“蓝草”的种植在当地已经十分普遍,于是这一切都为蓝印花布在此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明清时期,乌镇的蓝印花布产业已经相当发达,民间以蓝印花布制成的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
(二)图案寓意
浙江乌镇的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兰花两种,其花纹大多取自于民间传说或故事,图案色彩朴素典雅,具有江南的地方气息。按照功用,浙江乌镇的蓝印花布分为通用花布和专用花布两种,通用花布的图案往往采用连续式的花纹,以便于裁剪,不会造成图案的残缺,通常布匹较长,用来做被子、窗帘、或衣服等。而专用花布则根据功用在布匹上印上专有的图案。它们通常带有吉祥的寓意。例如“凤穿牡丹”象征吉祥宝贵;“松鹤延年”寓意长寿;以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借莲花和鲤鱼的组合图案寓意“连年有余”;以佛手、桃子、石榴组合的“三多”图案隐喻多福、多寿、多子;以鸳鸯图案比喻坚贞的爱情等。
(三)价值底蕴
时至今日,人们在提起乌镇的时候,连同小桥流水一起想到的还有乌镇的蓝印花布,它更多的象征了江南地域人们的一种生活情趣,承载了千年的江南文化。作为民间手工艺的蓝印花布,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一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伴随印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今天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传统的纯手工的蓝印花布正在走向衰退。老的手工艺人慢慢老去,而年轻人由于此产业耗时长,收益小而不愿从事。
因此做好民间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相关资料收集及科学系统的技艺整理显得尤为重要。浙江桐乡在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中,既借助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不失传统印染技法的特色,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技艺传承人生存空间的重视,对技艺者有适时的展览和奖励,使之得到社会的肯定,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从而把这项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下来。通过宣传,保护和教育,使更多的人重视这项民间艺术,并且要让民众懂得如何去保护并传承它们,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保护民间文化的风气。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桐乡的蓝印花布不断寻找新的市场契合点,除了保持自身的“手工艺”外,以发展的眼光展开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来改善经营状况。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与当代设计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
本论文为:浙江传媒学院2016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立项项目《浙江蓝印花布的技艺传承与民俗意蕴研究》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ZJ16FY007。